提到全英匯的科研觀,“實踐出真知”是他常用來勉勵遙感團隊學生和課題組成員的口頭禪,也是他多年來科研歷程的真實寫照。

一、“國之大者”,瞄準國家重大需求

2000年,全英匯進入西電電子工程學院探測制導與控制專業進行學習,畢業后,他師從邢孟道教授攻讀碩士研究生,后又進入“中國雷達裁判長”保錚院士門下攻讀博士。2007年,全英匯留校任教后在雷達信號處理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工作,從事雷達遙感成像研究。2019年,電子工程學院整合物聯網系和光電系引進遙感領域人才,全英匯被調至新成立的遙感科學與技術系,帶領課題組開展遙感科學與技術重點研究,其團隊科研方向為遙感探測和智能感知。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團隊瞄準復雜場景下的目標感知探測難題,攻克關鍵瓶頸技術,服務重大系統和工程產品研制。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多個千萬級項目支持下,重點開展了區域復雜電磁環境智能感知與目標探測研究,突破了捷變雷達技術,構建了雷達和光學多源融合探測系統。所突破的關鍵技術服務于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航空集團以及中電集團等各大研究所的重要裝備中。

二、智慧之眼,賦能區域經濟發展

全英匯團隊應用遙感技術賦能智慧城市、安防警戒、社會治理、生態保護、災情感知等應用領域,助力區域經濟發展。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遙感技術研究院、西安市先進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陜西省遙感成像科技創新團隊,全英匯團隊開展多源遙感探測研究,形成了西電“信息+”特色遙感應用,服務于陜西地區經濟發展,助力智慧農業和秦嶺生態保護。全英匯帶領遙感團隊開展生態修復遙感落地應用,以深度集成感知為先進技術,對陜西省2000年至2022年土地覆蓋變化進行了長時間序列的監測,重點對秦嶺地區的森林變化進行多尺度分析,為陜西省生態建設、生態修復和秦嶺林業保護提供了客觀的、可靠的數據支撐。

團隊連續兩次獲批陜西省社科聯重點課題,在陜西省重點研發計劃、榆林市科技計劃等項目支撐下,全英匯團隊聚焦多學科交叉融合,應用激光雷達、微波雷達、光學傳感器融合,開展了陜西省秦嶺森林碳儲量和智慧農業遙感監測研究,成果為陜西省“一帶一路”生態環境建設和陜西省經濟發展提供了關鍵的技術支撐。

三、育才種樹,從實驗室到一線成長

“我的教學理念是‘知識的活學活用’,希望讓同學們將所學知識與平時的所見所聞相結合。”在本科生新生研討課和學科導論課上,全英匯經常帶領學生走進科研實驗室參觀,身臨其境感受所學知識的高階應用,培養他們對科研的興趣愛好。

遙感專業建設多年來,全英匯及遙感系的老師們通過參加國家遙感專業建設研討會,反復修訂學校專業培養方案,逐步建立了“信息+遙感”的課程體系以及本科教育教學實踐體系。團隊編寫具有西電特色的遙感課程教材,啟動精品課程建設,積極引進海外課程,支撐本科雙創實踐周學習。同時,成立了遙感俱樂部,為學生搭建了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成長平臺。近兩年遙感專業學生參加省級以上學科競賽24人次,獲省部級以上獎勵14項,遙感專業班級榮獲2022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先進班集體”稱號。

“科研一線是最鍛煉人、培養人的,”培養研究生時,全英匯最注重的就是“實踐”二字,“由于我們承擔的科研項目大多都來自國家和省部級的重大項目和需求,同學們就能得到很多去研究院所、試驗外場參與關鍵技術攻關和系統調試的機會。在攻堅克難的過程中,無形中增加了他們的責任感和榮譽感,也鍛煉了他們通力協作的精神。畢業后很多同學都去了科研一線為國家科技發展添磚加瓦。”

從秦嶺保護到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全英匯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他笑著說:“希望我們的成果能夠助力更多生態保護事業,為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西電力量。”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