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翻譯學院教授秦曉梅:主題項目牽引 數智技術賦能 中外文化互鑒 | 2025陜西省教育系統優秀教師典型
發布時間:2025-09-12 12:34:3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
一、案例背景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以及語言服務行業的發展對英語學者提出了新要求,該教師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學生“行業知識儲備難增加、解決真實問題能力難提升、學習內驅力難持續”等問題,以學生為中心,基于學校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傳神語聯網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建立的智能語言產業學院,以企業需求為導向,以中西文化互鑒為線索,數智技術賦能,創新性提出“一驅·雙融·四共”的改革思路,即以項目為驅動,通過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共建內容資源,共搭學習支架,共育價值情感,共繪學生畫像。

二、主要做法
(一)共建內容資源,擴展學生行業知識儲備
課程改變原有以學科體系為主的教學內容和資源,圍繞英語資源工程師、語料質檢員、語音甄別師等崗位需求,依據英語專業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翻譯職業標準等,遵循學生語言學習規律和職業成長路線,由簡單到復雜,從單一到綜合重構教學內容。按照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三大主題,依托企業案例、學科競賽、科研項目等,設計4個主要項目,每個項目持續四周左右,激發學生主體意識,增強行業認同感。
(二)共搭學習支架,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程立足行業前沿,針對英語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依托虛擬教研室,成立了產教融合共同體,實現了高校企業跨地域的高效協作。以學習成果為導向,改變原有以語言練習為主的教學過程,通過雙師協同教學,精心創設情境、適時發布項目、實施實踐指導、提供展示平臺、進行作品評審,全方位提升學生解決真實場景中語言問題的能力,助力學生適應未來多元化的職業挑戰。
(三)共育價值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內驅力
校企多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在項目中,貫穿嵌入“產業報國、行業大咖、地理景觀、時政文獻、傳統文化、紅色資源”六大模塊的課程思政案例;并在考核中凸顯批判思維、職業素養、藝術審美、文化自信等評價維度,實現思政育人全面融入,學生積極內化外語人的價值信念,深刻體會“語言美、生態美、家國美”。
(四)共繪學生畫像,提高協同育人成效
對標行業一線評價標準,形成了學校教師、企業教師和學生互評的協同反饋機制,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課程學習結束后會形成學生畫像,完善學生課程學習檔案,為內容資源、教學方法、課程思政等方面的持續改進提供依據。

三、改革成效
(一)學生能力水平大幅提高
近3年,在省級以上語言競賽類、大學生創新創業類競賽中共計獲得各類競賽約160人次。其中,2021級楊XX同學在“APEC未來之聲中國區選拔總決賽”中脫穎而出,獲得隨同國家主席出席APEC會議的殊榮。1部在該教師指導下完成的作品獲2022年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銅獎。
(二)學生職業素養認可度高
近三年,專業就業率始終保持全校第一,100多名學生被推薦進入一線企業實踐,為科大訊飛等合作企業輸送了高素質的外語人才,壯大了訊飛西部團隊規模。同時,學生在態度、行為等方面發生了積極改變,尤其是在國際交流的志愿服務方面,展現了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和擔當。如2021年的非洲大使延安行,得到了省政府及非洲大使的高度認可;2024年紅色雙語思政宣講團入選“全國大學生延安精神志愿宣講團”。
(三)教學改革成果豐碩
該教師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1門、省級一流課程2門、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1門;獲全國本科課堂創新大賽一等獎1項;省級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二等獎2項,省級優秀教材一等獎1項,主持省級教育教學改革重點項目2項。案例模式被“中國教育報”“陜西日報”“央視頻”等多家媒體報道,該教師面向全國高校及企業交流60余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推廣作用。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