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由AI生成

受訪者選擇社團時最看重的因素:

符合個人興趣愛好 80.77%

能學習實用技能 60.70%

可獲得學分/第二課堂學時 51.93%

能拓展社交圈、認識更多同學 46.31%

對未來求職有幫助 31.74%

社團知名度高、活動豐富 22.13%

社團活動時間靈活 26.00%

社團氛圍融洽 28.05%

其他 0.79%

舞臺中央,一束追光打下,劉建宏身著一件棕色的復古襯衫,外罩咖啡色格紋馬甲,一枚古典造型的胸針別在領口,外加筆挺的深色西褲和一雙擦得锃亮的拼接皮鞋。這身既有心理學者“范兒”又像魔術師的裝扮,為他接下來要表演的語言類魔術做足了鋪墊。

從2015年入學天津大學,到今天已經成為一名工程熱物理專業博士,劉建宏的10年大學生涯,也是和天大北洋魔術協會相伴的10年。這10年間,他組織和參加過大大小小的社團活動和校內外演出,還曾帶著魔術登上央視的舞臺,他對這段經歷的評價是,“加入北洋魔術協會,是我大學期間最正確的選擇之一”。

近日,記者就大學生如何選擇社團的話題展開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789份。調查結果顯示,僅有7.55%的受訪大學生未加入且不準備加入大學社團,絕大多數大學生對社團活動持積極態度,他們選擇社團時既注重個人興趣,也關注能力提升與未來發展。

多元考量:花樣社團,理性選擇

每年開學季,大學校園里的“百團大戰”總是熱鬧非凡。中青校媒調查顯示,在參與社團數量選擇上,受訪大學生表現出較強的理性:50.85%受訪大學生選擇只加入1個社團,傾向于“專注深耕”;46.74%受訪者選擇加入2至3個,希望“平衡興趣與成長”;2.42%受訪者愿意加入4個及以上社團。

在中國傳媒大學的“百團大戰”中,吳凱文試著加入多個社團,卻總覺得少了點“歸屬感”。直到她走進白楊劇團的排練廳——那里堆著社員們湊錢購置的道具,墻上貼滿密密麻麻的排練日程表,燈光還沒完全亮起,一名成員蹲在角落,正用膠帶固定一塊略顯陳舊的舞臺布景。這是白楊劇團排練大戲時再平常不過的一幕,成員們圍坐在一起討論劇本,那種“能常聚、能同頻”的氛圍,讓她找到留下來的理由。

調查顯示,在社團類型的偏好方面,興趣類(58.04%)和實踐類(60.58%)社團最受受訪大學生歡迎,此外,學術類社團的選擇占比 28.11%,文體類為15.48%。

出于興趣適配與能力培養的考慮,四川師范大學的阮思婷在眾多社團中作出了慎重選擇——青年研究學社和獅山辯論社。“它們均屬于學術科技類社團,旨在提升成員的學術能力和思辨素養。”在阮思婷看來,青年研究學社可以滿足她對青年社會議題的探索興趣,同時提升她的組織與統籌能力;獅山辯論社則針對性地鍛煉了她的邏輯思維、表達與臨場應變能力。

江西財經大學的王璐童在社團招新時被春暉社吸引,剛入學的她正處于大學生活的迷茫階段,總覺得該做些有意義的事。春暉社是一個志愿服務類的公益性社團,他們在婦女節、勞動節等節點策劃活動,邀請全校同學參與,活動包括給留守兒童上課、到養老院陪伴老人等。兩年多的社團生活,讓王璐童對公益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一時興起的體驗,更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曾任井岡山大學雨絲文學社理事長的江培民早在步入大學前的暑假,就通過新生群了解到雨絲文學社和書法協會,這主要源于他中學時代培養起的興趣愛好。“社團就是一群有同一種愛好的人,以不求回報的形式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多維成長:從技能到友誼,社團收獲遠超預期

從最初被舞臺吸引,到如今成為劇團的“掌舵人”,吳凱文在白楊劇團的日子是一場關于熱愛與成長的雙向奔赴。“在其他社團更像‘階段性參與’,但這里的朋友能湊到一起聊戲、排戲,哪怕只是蹲在后臺吃盒飯,都覺得踏實。”在選擇社團這件事上,她有自己明確的優先級:興趣永遠排在第一位。她始終覺得,大學社團的核心價值在于“試錯的自由”。在白楊劇團,他們不用考慮營收效益,不用迎合市場需求,哪怕是一個心血來潮的劇本,也能拉著社員們排上幾周;哪怕排練到最后沒能站上舞臺,這個過程也成了珍貴的收獲。

調查顯示,受訪大學生在選擇社團時,“符合個人興趣”以80.77%的占比成為最關鍵因素,“學習實用技能”(60.70%)和“獲得學分/學時”(51.93%)也備受重視。此外,“拓展社交圈”(46.31%)、“對未來求職有幫助”(31.74%)等也成為重要考量,受訪大學生希望通過社團實現多維度成長。

一項在社團里逐漸生長起來的興趣,會成為惠及一生的財富。已經讀博士的劉建宏如今住在單人宿舍,在實驗室、辦公室里,面對的往往是電腦和實驗器材。“如果不是社團,我的社交生活將少之又少。”和社團的朋友一起玩魔術、看電影、吃飯、旅游,成了他科研生活的調劑良方。科研之路上難免要坐“冷板凳”,長時間沒有成果、做實驗常常失敗,成就感來源不足,魔術成了心靈按摩器。“站在舞臺上,所有人聚精會神地看著我的演出,一個精彩的片段后,所有人為之鼓掌,對演出者來說,情緒價值直接拉滿。”

在劉建宏眼中,他加入社團的收獲遠超預期。“本來只是抱著多學點魔術的想法加入的,沒想到除了學魔術,還鍛煉了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更收獲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北洋魔術協會在天大兩個校區擁有約200位成員,他們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學院,甚至有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成員。統籌和協調這樣一個社團面臨諸多挑戰,包括統籌時間、協調排練、管理經費、化解矛盾等。遇到舉辦大型活動,要協調經費、人員、場地等方方面面,讓劉建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鍛煉。“如果不是北洋魔協,我可能沒有機會體驗這些東西。”

在社團學習和教學的過程中,劉建宏的魔術表演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現在,他在魔術圈中頗有名氣,除了參加社團活動和校內演出,一些天津和外地的商業演出也會邀請他登臺。去年夏天,他在B站上發布的魔術視頻被央視編導發現,并受邀參加了央視綜藝頻道的《一笑一周》節目的錄制。

回顧自己的社團生活,江培民不僅收獲到同儕間的友誼,也更深刻地理解了“組織”的含義。“當時社團年審不合格,面臨著即將解散的風險。我和社團的指導老師是忘年交,都不希望一個傳承悠久的社團就這樣消失。”于是,他幾乎從零開始“拯救”回了社團。在他看來,大學社團的核心價值不只在于技能傳授,更在于凝聚志趣、傳遞熱情、培養責任感。“社團是一個讓興趣扎根、讓人在自主參與中獲得成長的地方。它未必能授予你顯性的知識,但卻讓你在付出與堅守中,學會為何而停留、為何而擔當。”江培民說。

社團生活的“進”與“退”

在吳凱文對戲劇的熱愛里,也藏著現實的矛盾。她一直擔心自己未來的從業方向或許與戲劇無關,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劇團,會不會是“無用功”?調查顯示,76.78%的受訪大學生將社團經歷能否“給簡歷添彩”作為重要考量。

阮思婷特別看重社團的平臺高度與現實意義。“在社團我提升了公文處理與格式調整能力,對我今后撰寫畢業論文很有幫助。”更令她自豪的是社團發起的一項關于學校外賣需求的調研,“我們收集數據并形成報告提交學校,最終推動另一校區引進了一家品牌快餐餐廳——能切實為同學服務、推動校園改變,特別有意義。”

阮思婷介紹,四川師范大學青年研究學社雖由學生自主運營,但掛靠在校團委,有指導老師定期進行工作指導。“借助校團委的平臺,我們得以接觸到更豐富的資源,并與來自不同學院的同學建立聯系,這極大地擴展了我的人脈網絡,在獲取就業或考試信息時尤為有幫助。”

調查顯示,面對眾多社團,74.55%受訪大學生會產生“選錯社團”的擔心。如若出現社團實際情況不符合預期的情況,63.72%受訪大學生會因其占用時間過多,影響學習和生活考慮退出,57.86%受訪者會因與興趣不符考慮退出,社團管理混亂(49.94%)、技能收獲低(44.44%)、社交需求未滿足(28.48%)、社團活動頻率過低或形式單一(27.63%)等也都是受訪大學生考慮退出社團的重要原因。

社團招新季時,就讀于北京一所高校的劉洛雅曾咨詢吉他社、乒乓球社等多個社團,但因入門費用、社團運營模式、個人精力分配等多重因素,她最終選擇退出社團。

起初,繳納30元的入團費加入乒乓球社招新群后,群內數百人的規模便讓劉洛雅動搖。“社團未開展任何前期互動和社團活動公示,也未提及每周訓練次數、活動形式、新手教學方案等關鍵信息,先繳納費用讓我覺得不夠穩妥。”這種“信息不透明”讓她無法判斷社團是否符合自身需求,最終選擇退回了30元入團費,這也意味著退出社團。

另一邊,零基礎加入吉他社首先需要購買一把新吉他——這成為劉洛雅的第一個心理矛盾點。其次,在她看來,音樂類社團還存在“隱性門檻”,盡管宣傳“零基礎可加入”,但若沒有基礎,大概率難以參與音樂會籌備、日常排練等核心環節,只能作為“邊緣參與者”。

調查顯示,71.22%受訪大學生認為社團應設置“準入門檻”,希望通過篩選保證活動質量與成員積極性,而28.78%的受訪大學生支持“零基礎”,更強調社團的開放性與包容性。

在北洋魔術協會,每年的新成員幾乎都是零基礎,社團就通過每周一次的教學課和進階班,手把手教新社員表演魔術,不定期的小型表演和每學期的大型魔術專場演出,也給社員們提供了充足的展示舞臺。“現在每年的大型演出,觀眾都有四五百人,有時能多達六七百人。”劉建宏說,靠著各類教學、演出活動,社團漸漸發展壯大。

吳凱文對團里的新老成員也有清晰的規劃:一方面要做好“老帶新”,保護好新人的熱情,讓剛接觸戲劇的社員敢寫、敢演、敢嘗試;另一方面,要帶著有經驗的社員打磨精品,爭取去參賽、去校外展演,讓白楊劇團的聲音傳得更遠。與此同時,她最想告訴師弟師妹的,是自己在劇團里悟到的道理:“選社團不用糾結太多,找一個能讓你眼睛發亮的圈子,然后一頭扎進去——哪怕最后沒得到什么,那些一起排戲的夜晚、一起為舞臺歡呼的瞬間,會成為你大學最珍貴的記憶。”

在劉建宏看來,社團的本質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越不參與,關系就越淡”。但他也認為,如果發現自己不適合已經選中的社團,也不必強求。“學校有大量的社團可以參與,覺得某一個不合適,再選其他的就可以了。大學應該是這樣探索的過程。”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