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學院根據國家技術發展需求,于2018、2019申請獲批“機器人工程”“人工智能”兩個新工科專業。新工科”是面向工程教育的改革,工程實踐在工程教育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學生通過綜合實驗、工程實踐、學科競賽等參與行業實踐,能夠加強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且學生能從中學習儀器設備的使用、探索實驗,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學科競賽,特別是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高校競賽評估與管理體系研究專家工作組發布的“全國普通高校大學生學科競賽榜單”中的競賽,對于工科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學科競賽的成績是可以在另一維度衡量學校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優秀的學科競賽成績可以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聲譽,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和教師加入,從而促進學校的持續發展。

面對“新工科”專業建設和“雙創人才”培養需求,李珣老師2020年在荷蘭訪學期間,深入國際研究性TOP100院校的工科學生培養環節,思考如何提升本、碩學生實際動手能力與社會需求相匹配,初步謀劃以學院新工科專業學生為基,面向全院乃至全校開展“以賽促教”的學科競賽訓練與培養工作。2021年2月訪學歸來,為減少試錯成本,根據該教師博士生期間于西北工業大學智能車基地訓練與管理的經驗,選擇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大賽”作為試水競賽,在3—7月近半年的時間里扎根電信學院實驗室,與本、碩同學“共實驗、同吃住”,終在當年8月拿下全國一等獎,突破學校該賽事的國獎記錄,并于9月受邀參加“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以亞軍排行再獲國家一等獎,同時也是該校首次在該賽事獲得國獎。此后,2022至2025年,李珣老師帶領學生從一個賽項開始,嘗試結合學校新工科、工科專業知識內容,有機結合各專業學生特長,以扎實的技術為基石,以培養創新能力為目標,拓展參賽賽項。隨著學生和指導教師的參賽熱情增長,當前參與兩項賽事的本、碩學生從區5人達到400余名,教師從1人達到近20余位,參與學院也從電信擴展到機電、計算機、理學院等,并于2023年獲批成為全省首個“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陜西賽區人才培養基地”。

在學校“以賽促研、以研育匠”的頂層設計中,“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國機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賽”被納入創新人才培養核心主航道。教務處牽頭,引領骨干指導教師把在研的各級課題中的核心算法、硬件架構、系統創意拆解成“可教、可練、可創”的模塊化知識單元;教務處、各學院、工訓中心三線聯動,將有限資源集中投放,場地、設備、經費、課程、綜合測評實現“五位一體”無縫銜接,形成從課堂到賽場、從實驗室到產業前沿的閉環支持鏈。指導教師形成了較為穩固的團隊,在校級統籌框架下,保持每周與學生同題共研、同卷共評,把科研思維轉化為競賽語言,把論文公式寫成調試日志。資源有限而戰略聚焦,三年間,機器人、人工智能創新賽國一獲獎率飆升至50%,成為全校育人質量的高亮指標。競賽團隊累計20余名本科生憑硬核成果實現免推“雙一流”高校攻讀碩士學位,實現“競賽—科研—深造”的螺旋上升。學校以此案例為藍本,固化制度、復制經驗,持續加強相關學科和人工智能、機器人工程等新興工科專業建設,加大實驗室和實踐平臺投入,放大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示范與輻射效應,積極構建以學科競賽為牽引的創新人才培養機制。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