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活教材”才能活用教材
作者:孫瑞欣
發布時間:2025-09-16 10:10:29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育實踐是教育經驗,也是教育理論產生的源泉。每位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都會遇見一些實際問題需要解決。只要你是一個有心人,善于觀察與思考,善于總結,就能從自己的工作中發現、提煉出校本教研的主題。
教師離不開與學生打交道、與同事打交道,與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打交道,更離不開與教材打交道,而課堂教學是教師教學生活最主要的組成部分。一位教師教了幾年書后,多多少少都會在以上方面積累一些成功的經驗,也難免會留下一些遺憾。如果我們在這些“經驗”和“遺憾”中提煉研究主題,就不會認為提煉研究主題是一件困難的事了。例如,有的教師從來不訓斥學生,但班內紀律一直很好;有的教師不布置過多書面作業,但學生的學習成效很好;有的教師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進行教學,但學生的積極性并不高;有的教師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技術,但課堂效果不理想等。在這些現象的背后,肯定有其內在的原因,教師可以將其納入研究主題并進行深入探究。
下面是我對“用教材教”的一次探索。
某學期,我先后兩次教授魏巍的《駁“實惠”論》。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是“掌握短評針對性強、一事一議的特點和練習即席評論”。第一次教授的時候,我按照以往的教學思路:先引導學生讀課文,找出一些人對“學雷鋒”的錯誤認識,即“學雷鋒,不實惠”,然后引導學生找出作者在文中是從哪些方面來批駁這一錯誤認識的,是怎樣批駁的,用了哪幾種論證方法等,最后讓學生找出其他類似的錯誤觀點并進行評論。在課后反思時,我發現這一節課我和學生都感到索然無味,我陷入了迷茫。當天晚上,我突然想到自己最近閱讀到的一個全新的教學觀點:教學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自己現在不就是在“教教材”嗎?那么怎樣才是“用教材教”呢?于是,在開展第二次教學時,我改變了教學設計。
上課伊始,我板書“實惠”一詞,請學生來解釋該詞的含義,然后導入話題:“同學們,現在正值三月,是‘學雷鋒月’,每年這個時候都有許多人以各種形式學習雷鋒,我們大多數人是通過堅守崗位、勤奮工作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然而有一些人發出了‘不和諧音’,即‘學雷鋒,不實惠’。請問,你是怎樣看待這一觀點的?”接下來,我鼓勵同學們對“學雷鋒,不實惠”這一觀點進行評論。有的同學說:“我們村里的張老漢致富不忘家鄉,給村里修了路,對我們村子的人來說就是‘實惠’的。”有的同學說:“孔繁森用賣血所得的錢和自己的工資,幫助孤兒上學,給西藏同胞買藥治病,藏族孤兒和同胞就得到了‘實惠’。”有的同學說:“‘學雷鋒’,就是不‘實惠’。在電視節目中,有人救了出車禍的人,卻被其家人誣陷為肇事者,想要‘學雷鋒’卻被整得‘里外不是人’。”……在學生發表評論后,我對他們說:“剛才同學們針對‘學雷鋒,不實惠’的觀點進行了評論,大家各抒己見,似乎都有道理。那么,我們評論的到底如何呢?”通過這一句話,我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學習作家魏巍的觀點和評論方法。在閱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把課文的評論與自己的觀點和論證方法進行比較,從而體會到作者論證的高明之處,體會到短評的特點,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實踐證明,第二次教授《駁“實惠”論》的課堂氣氛和教學效果明顯好于第一次。
兩次教《駁“實惠”論》效果迥異的原因在于教材觀不同。第一次教這篇課文時,我以教材為中心,因此,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須臾不敢離開教材,從頭到尾把教材分析得面面俱到。但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教師成了課堂的中心,時時刻刻都在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導致學生的主體地位未得到體現,也沒有突出教學目標。
第二次教這篇課文時,我秉持“用教材教”的教學觀,敢于暫時把教材放在一邊,把課堂交給學生,凸顯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學生對即席評論有了真切的感悟后,再品讀課文,自然就達到了葉圣陶先生所說的學習語文的理想境界了,即“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自能作文,不待老師改”。
作者單位:河北省遵化市教研訓中心 河北省遵化市教師進修學校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