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賦能育人資源的創新路徑
作者:王 瑩
發布時間:2025-09-16 10:18:43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針對當前小學讀寫教育存在的文化傳承斷裂、學習過程碎片化、地域文化資源利用不足等核心問題,榆林市第九小學立足陜北文化沃土,構建“四維聯動”課程體系,形成了“文化解碼—思維進階—生態重構”的創新路徑。通過“三維目標進階模型”貫通讀寫素養培育鏈條,構建“讀—思—行—創”深度學習系統,創設家校社協同育人生態。八年實踐表明,該探索有效破解了素養落地的難題,為縣域學校課程改革提供了可復制的實踐范式。
一、課程目標體系構建:核心素養與能力培育的雙重導向維度
在基礎層面,學校構建“閱讀—悅讀—越讀”興趣鏈,以“閱讀存折”為載體,通過分級閱讀量規和“閱讀幣”激勵機制,建立可視化學生成長檔案。重點培養學生精讀、泛讀、速讀等基礎技能。
在發展層面,形成“輸入—內化—輸出”轉化鏈,建立思維訓練五階模型(感知—理解—分析—評價—創造),開發“導圖建模”“雙峰辯論”等12種思維工具包。
在升華層面,打造“傳統—現代—未來”傳承鏈,實施“麻黃梁地質密碼解碼”等文化探秘項目,構建“文化基因解碼—藝術表達—創新傳播”的實踐路徑。
二、課程框架設計:模塊化架構與知識圖譜的系統性整合維度
(一)啟航階段(1~2年級)
此階段的核心目標是以繪本和注音版書籍為載體,通過趣味性和互動性的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構建“閱讀即游戲”的認知圖式。采用“讀—寫—繪—創”的多樣化呈現形式,形成全方位的“四維浸潤式學習模型”。
一是在經典傳承維度,開展如“古詩新唱”“童謠新誦”“薪火傳頌”等閱讀活動,分別在聲韻啟蒙、語言韻律、傳承文化基因等方面,用旋律和節奏喚醒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感受語言的韻律之美,潛移默化地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
二是在家校協同育人維度,開展如親子誦讀、閱讀寫繪等活動,鼓勵家長與孩子共同參與閱讀活動,增進親子關系的同時強化價值觀認同,并引導學生將閱讀中的感悟通過繪畫或文字記錄下來,培養其思維表達能力。
三是在創意維度,打造繪本創生系統,“讀—講—繪—演”四步循環,從閱讀到講述到繪畫再到表演,實現多層次的創造性輸出。智慧劇場實現“故事重構—角色演繹—AI對話”,借助現代技術手段,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體驗角色扮演的樂趣,并嘗試與人工智能進行對話交流。
四是在跨學科探索維度,組織學生結合自然科學知識,制作具有藝術美感的自然書簽,激發學生對美的追求;利用二十四節氣,引導學生通過觀察自然現象,了解二十四節氣背后的科學原理及其文化意義;用有趣的故事介紹數學概念,幫助學生建立初步的邏輯思維框架。
(二)揚帆階段(3~4年級)
此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批判性思維以及文化感知能力,構建“閱讀即思考”的認知模式。學校采用“說—思—誦—創”的方式呈現學習成果,形成了立體式的“五階思辨成長模型”。
在閱讀學習過程中,首先是閱讀輸入階段,借助好書推薦系統,依據學生的興趣特點,通過個性化推薦卡,將標題創意、作者解碼與推薦方程式相結合,生成具有針對性的圖書推薦卡片,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
進入邏輯建構階段,運用思維導圖可視化的方式,通過繪制情節拓撲圖、人物關系網、寫作技法樹等導圖建模,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理清人物關系、掌握寫作技巧,進而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能力。
認知碰撞階段依托思辨場域展開,學校組織學生參與如“紙質書VS電子書”“經典文學VS網絡文學”等雙峰辯論主題,讓學生在辯論過程中鍛煉邏輯推理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思維遷移階段借助閱讀漂流系統,以感悟傳遞鏈的形式,開展批注接力、構建評論矩陣、繪制思想圖譜等小組合作任務,最終形成完整的閱讀感悟體系,促進學生思維的遷移應用。
在素養提升階段,通過開展“陜北民歌解碼工程”,引導學生深入研究陜北民歌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功能,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實現文化素養的提升。
(三)致遠階段(5~6年級)
此階段的核心目標是引導學生深入挖掘文本內涵,熟練運用各種閱讀策略,提高思維品質,增強文化理解和傳承意識,最終達到“閱讀即創造”的境界。學校采用“讀—講—評—創”的方式推進學習進程,形成了結構化的“三層深度學習”進階模式。
在教育培養體系中,文化積淀層夯實基礎。“詩文新評”通過詩詞解說、人物溯源、歸類對比解讀古典詩詞,追溯作者生平并與其他作品比較分析,幫助學生理解內涵;“名著深研”以沉浸式閱讀、角色代入的方式帶學生走進名著,在角色扮演中加深理解、揭示主題。
思維進階層面提升思維能力。“沙龍思辨”圍繞環保倫理、AI邊界等議題展開探討碰撞;“演講系統”注重觀點熔鑄與修辭鍛造,實現情感共振,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
創作輸出層提供實踐平臺。“七巧板、PVC創作”引導學生實現想象建模與創作表達;“名作創寫”通過風格臨摹、敘事實踐形成文本,幫助學生學習創作技巧;“學科融合”結合歷史語境還原、科學具象等,打破學科壁壘,提升學生的多元創作能力。
三、課程實施路徑:多元時空策略與動態評估機制的實踐落地維度
(一)時空系統:多維時間布局,實現學習與成長的無縫銜接
一是用好日常時段點滴積累。課前組織經典誦讀或趣味互動,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在放學路隊的口號中融入古詩文吟誦,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鞏固知識。
二是每日三時段研讀深耕。清晨以詩歌或美文激發文學興趣,喚醒文化自覺;午讀引導閱讀經典,培養學生的邏輯與批判性思維;暮省回顧所學,以寫作或討論促進學生將知識內化。
三是每周兩課堂深讀進階。課后服務開展導讀課(趣味故事、情景模擬激趣)、共讀課(同書深度探討、交流感悟)、創讀課(手抄報、劇本等實踐活動)。
四是每月一次主題講座拓視野。定期舉辦“千人誦讀”“讀書節”等活動,或邀作家講座,拓寬學生的認知。
(二)評價生態系統:多元激勵,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成長環節注重過程與成果并重。在過程性評價上,“閱讀存折”記錄每日閱讀量,積分兌換“閱讀幣”激勵閱讀;詩詞過關卡設置難度梯度背誦任務,助力文化積累;班級“大富翁”游戲化評比增強競爭意識。成果性評價通過千人誦讀提升集體榮譽感,以“閱讀之星”“閱讀小書蟲”“閱讀小達人”表彰不同類型優秀學生,樹立榜樣。
教師發展追求專業與成果并進。專業成長依托“領航員”“領讀者”“書香教師”認證體系提升教學水平;成果孵化通過“讀書講壇”分享經驗,收集“讀寫案例”形成教學模式,構建“論文矩陣”推動學術交流。
家校共育方面,家庭閱讀場景星級認證從藏書、閱讀角、數字資源等維度評估指導;開展“書香家庭”“最美讀書家庭”評選,推廣優秀經驗;鼓勵錄制“最美親子閱讀微視頻”記錄共讀時光。同時搭建線上線下平臺,記錄共讀日志、分享收獲,形成親子閱讀共同體。
四、課程創新體系:推動內容與模式持續革新
(一)開啟文化基因工程挖掘地方文化精髓
榆林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學校啟動“榆林文化解碼計劃”,以探索自然與人文聯系為核心構建文化地圖。通過“解碼麻黃梁地質密碼”“探尋紅石峽藝術基因”等項目,以及“最佳解說員”“最美導游”等實踐,讓學生在鄉土研讀中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者。
(二)構建智慧閱讀生態優化閱讀環境
學校設想建立班級“有聲書庫”,學生錄制朗讀音頻上傳云端,既鍛煉表達又加深對經典的理解。運用大數據分析閱讀進度、人工智能生成學習報告,助力教師精準教學。融合紙質書與數字媒介,打造VR閱讀室等沉浸式場景。定期舉辦線上線下讀書分享會,邀專家指導激發學生的探索熱情。
榆林市第九小學的改革實踐表明,以文化傳承為根基、思維發展為主線、生態重構為保障的讀寫課程體系,不僅能有效培育學生核心素養,還為新時代基礎教育改革提供了“文化自覺—課程重構—生態培育”的縣域實踐樣本。這種將地域文化基因轉化為育人資源的創新路徑,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開辟了新視野。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第九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