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筆為鏡 照鑒教育四季
——評朱寶軍老師《我是這樣寫課的》
作者:唐李佩
發布時間:2025-09-16 10:43:26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在我的印象中,名師們出版的學科教學類專著大多是教學論文、課堂設計、學習感悟等內容,形式上也多是將一篇篇文章分門別類地規整。然而,由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是這樣寫課的——中學語文課堂教學實錄及反思》(以下簡稱《我是這樣寫課的》)一書卻與眾不同。這是正高級教師、陜西省學科帶頭人朱寶軍老師按學期劃分整理的原生態課堂教學日記,這種體例的教育專著較為少見。這些日記究竟如何呈現他的寫課內容,又藏著一位草根教師怎樣的成長密碼呢?我迫不及待地品讀這本寫課“日記”,感受朱老師筆下的教育四季。
華東師范大學李政濤教授倡導教師要錘煉“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寫課”六課技藝。其中,“寫課”是教師對自身課堂教學的反思。相對于前五個環節,“寫課”沒有固定范式,更像是在記錄課堂教學中與自己的對話。
朱寶軍老師的《我是這樣寫課的》一書,收錄了他2018年秋季學期、2019年春季學期、2019年秋季學期三個學期連帶兩屆初三學生的語文課堂教學日記。這些日記以原生態的方式呈現了他日常課堂教學的點滴,全面真實地展現了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學習語文的全過程。例如,《閱讀詩歌的策略研究實踐》《熟讀成誦》《意象和意境》《二次作業》是連著三天的現代詩歌教學寫課內容。從中我們可以看到,朱老師如何結合學情引導學生有節奏地朗讀詩歌,從初讀體驗到文本分析,再到了解主旨、產生情感共鳴。他每天以文字為鏡,照鑒教學得失。連續三天對教學的復盤,讓他在反思中調整,在新的課堂中改進,鮮活生動地展現了真實的課堂狀態。這樣的例子在書中俯拾皆是。
原生態地呈現課堂教學狀態需要勇氣,尤其是直面問題的勇氣。2018年9月21日,朱老師寫了一篇《失敗的一節課》,再現了課堂師生互動的“失敗”。一上課,他便結合《湖心亭看雪》一文的內容發出連續提問,卻出現“全班一片沉默,無人應答”“依舊沉默”“生1表示搖頭不知道”等反應。盡管他循循善誘、細致分析文本,但面對學生的多次沉默,以及學生對文中明朝年號確定寫作時間的爭執,不難看出他在課堂上的著急與無奈。然而,他能盡快調整狀態,繼續引導學生從字里行間揣摩古人心緒,這又展現了他對課堂的把控能力——這是多年深耕教學一線練就的“功夫”。他在書中寫道:“我們經常抱怨學生的各種不足,然而,更應反思的是,我們的引導是否到位。如果引導得恰當,學生的興趣、熱情、主動性和思考力將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閱讀這本書,仿佛跟隨朱老師的筆觸重回初三語文課堂:有學習新課時的驚喜新奇,有復習字詞的繁瑣細致,有檢測后的認真反思,更有對未來學習生活的美好期待。我們還能看到朱老師如何想方設法讓學生高效復習備考,如何在緊張的學習中堅持帶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以及學生取得進步時他的欣慰……這些文字自然質樸,甚至有些“平淡”:沒有故事性的矛盾沖突,沒有華麗詞句的堆砌,沒有過多的專家名言,也沒有難懂的教育理論,只有“返璞歸真”的原生態記錄。但正是這些“平淡”的文字,真實記錄著師生的成長,展現著一位教師“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蘊含著教育的勃勃生機。
朱寶軍老師是一位樂讀善寫的教師。他在《教師報》“名師成長錄”欄目發表的《我的教育寫作之路》一文中談到,自己的教育寫作始于2001年,2005年開始寫教育日記。用他的話說,當時的日記時有時無、時多時少,基本是流水賬式的記錄,但“這些所謂的流水賬,歷練了我的毅力,磨煉了我的意志,錘煉了我的語言,喚醒了我的敏銳,延續了我的工作熱情,封殺了我的職業倦怠!”
2016年,他將“課堂教學原生態的記錄與整理”作為教育寫作核心,并定位為“課堂教育原生態教育教學研究法”。在長期實踐中,朱老師發現這種研究法“最大的優點就是接地氣,有生命力,有研究價值,它的最終目的指向學生生命體的成長與教師自身專業的上升和發展”。《我是這樣寫課的》是朱老師的第二部教學專著,既是他“課堂教育原生態教育教學研究法”的階段性成果,又是他專業發展道路上的成長見證。正如正高級教師吳春來說的:“‘寫過的課’都是生命的過往,都刻錄了自己努力的樣子,其中有技術的追尋,有靈魂的叩問,還有思想的結晶。”《我是這樣寫課的》一書,正是對這段話的生動注解。
冬去春來,四季流轉。教師的筆下,凝聚著對講臺的熱愛、對教育事業的赤誠。愿教師都能像朱寶軍老師一樣,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教育,在時光的長河里,鐫刻下屬于師者的美麗篇章。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報刊社有限責任公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