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專創融合”是“十四五”規劃對職業教育的明確要求。本文在分析城軌車輛應用專業“專創融合”的實施意義與現狀基礎上,以本專業核心課程“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為例,結合課程思政建設背景,探索“專創融合”的實施路徑。從課程知識點出發,挖掘專業知識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的融合點,構建科學閉環的“專創融合”教學模式。通過教學實踐,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得到提升,職業素養得以培養,這對新時代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專創融合”  課程建設  教學改革  城軌車輛專業

基金資助:陜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學規劃2024年度課題“基于‘專創融合’的《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課程教學改革探究”(課題批準號:SGH24Y3313);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2024年“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


引  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十四五”規劃)對職業教育明確提出“專創融合”要求,即明確要求將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深度融合,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使命,需在堅守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同時,以合適的方式實現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與專業知識的融合,深化“專創融合”課程改革。

在高等職業教育“專創融合”教育理念研究領域,有如下相關成果:許小奎等探究了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中“課創賽”融合的培養模式。韓鴻鸞等闡述了智能制造專業群建設中專創融合模式的課程體系構建、教學與評價方式。馬有才等借助CiteSpace,從“專創融合”的內涵特征、改革建議及教學模式三方面,分析了其在職業教育中的應用情況。胡楊等構建了新時代創新創業教育中“專創融合”的實施路徑。李全以職高院校烙畫技藝技能傳承創新工作室為載體,探究了“專創融合”在“技能工作室+”教學模式中的應用。高澤金等分析了“專創融合”背景下創業場景的出發點和歸宿,提出以創業場景貫通人才培養全過程的思路。吳洪美系統探索了高職院校“專創融合”育人模式中創新能力與綜合素質的培養路徑。孫志新等基于專業領域工作場景重構雙創學習內容,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學習方式,構建了“崗課賽創”融通的教育范式。

前期研究對高等職業教育基于“專創融合”理念的專業建設、人才培養及課程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然而,關于城市軌道車輛應用技術專業(以下簡稱“城軌車輛應用專業”)“專創融合”課程建設的研究尚未見報道。城軌車輛應用專業以培養城軌車輛行業車輛運用、檢修方向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而高速發展的軌道交通行業對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急需將“專創融合”教學理念融入高職院校城軌車輛應用專業核心課程“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的教學改革,以滿足新時代城市軌道交通行業對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需求。

城軌車輛應用專業實施“專創融合”的意義

1.滿足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求

在“專創融合”教學模式中,學生可借助城軌車輛檢修、駕駛等實踐訓練項目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成長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勝任城市軌道車輛全自動運行及智能檢修工作崗位的應用型人才,為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提供人才支撐。另外,該教學模式還能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形成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2.順應新時代的高職院校課程改革趨勢

面對快速變化的社會經濟環境與城市軌道行業企業的用人需求,傳統教育模式亟待轉型升級,以培養更多具備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城軌車輛智能運維人才。在此背景下,本專業探索并實踐的“專創融合”教學模式,是創新性的教育改革嘗試,將專業素養提升與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培養緊密結合,實現了城軌車輛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

3.提升高職院校專任教師教學能力

在本專業“專創融合”教學實踐中,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技能引導者與創新思維激發者,角色至關重要。他們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城軌車輛專業知識,還需掌握創新創業教育的方法策略,能夠將創新思維、創業精神靈活融入專業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當前,社會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長,專任教師面臨著如何在專業教育中融入創新創業教育元素的新挑戰。對此,教師應更新教學理念,不斷提升“專創融合”教學能力,包括課程設計的創新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實踐環節的實用性及對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指導的專業性等。因此,本研究的開展對提升教師“專創融合”的理論知識積累與實踐能力尤為必要,有助于推動教師完成“專創融合”實施能力的提升。

4.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創業能力

“專創融合”教育模式的實施,能培養學生的敏銳觀察能力與深度思考能力,使其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初步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與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龍頭企業合作,引入真實的地鐵檢修和車輛駕駛項目案例,能夠極大提升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在實踐中,學生能深入了解行業需求,明確職業發展方向,提高就業競爭力。在理論知識與實際操作相結合的過程中,學生可通過實踐深化專業知識理解,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增強動手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進而激發創新思維與冒險精神,培養面對挑戰時堅韌不拔、勇于探索的品質。

城軌車輛應用專業“專創融合”現狀分析

本專業在教學改革中的實踐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類課程、構建“專創融合”精品課程及教學團隊,并在教學改革與課程內容更新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然而,通過深入調研分析發現,“專創融合”教學改革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1.“專創融合”教學方式的深度不足

盡管一些高職院校已開始嘗試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但這種結合多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系統性,甚至存在實踐教學環節與實際脫節的情況。部分教師故步自封,仍使用過時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在理論與實踐教學中忽略了學生協作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未能認識到團隊協作對學生理解專業知識及知識間關聯性的促進作用。此外,傳統教學方式還存在忽視學生個性培養的問題,無法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難以根據學生特長及學習特點幫助其合理進行職業規劃。

教學方式的滯后直接導致教學資源更新緩慢、多樣性不足。高職院校要緊跟行業發展趨勢,進一步優化課程內容。城軌車輛應用專業的課程內容應涵蓋城軌車輛行業前沿技術(如智能控制、車輛全自動運行等),同時融入創新思維與創業精神培養,通過項目驅動、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跨課程、跨學科學習,激發主動學習的興趣,提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教師的“專創融合”專業培訓與指導資源相對匱乏

專業課程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缺乏連貫性,導致教學難以達到預期效果。這一現象的成因在于:教學環節設置缺乏行業領軍企業及人才的深入指導,未能將行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新技術、新產品(“四新”)充分融入專業課程教學,技能訓練設置也無法完全匹配崗位能力需求。

為破解這一問題,應在含有實踐教學內容的課程團隊中引入行業企業兼職教師,組建由校內教師、現場技師、現場工程師構成的“三師”教學團隊,通過校內外教師協同育人,實現課程與學科的交叉融合。校內專業課教師需定期參與現場實踐鍛煉與培訓,以提升自身“專創融合”的教學能力。

3.學生對“專創融合”教學模式的接受度與參與度存在顯著個體差異

在一個班級內部,學生之間的知識基礎與綜合素質往往參差不齊,這種差異性導致他們在面對融合專業知識與創新創業內容的課程時,表現出不同的適應能力和學習效果。部分學生因習慣于傳統教育模式,難以在“專創融合”課程中迅速調整狀態、釋放創新潛能。在面對需要主動探索、團隊協作和實際問題解決的任務時,他們可能會感到無所適從,甚至產生畏難情緒,進而影響整個班級的學習氛圍和進度。

教學評價體系改革作為推動“專創融合”教學模式深入發展的關鍵一環,應當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改革同頻共振。然而,許多高校在推行“專創融合”教學模式時,其考核機制還不夠完善和靈活,仍側重于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而忽視了對創新思維、實踐能力以及團隊協作精神等綜合素養的評價。考核機制滯后,既無法準確反映學生在“專創融合”課程中的真實表現和成長軌跡,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對“專創融合”教學模式的實施效果產生了不利影響。

綜上,如何優化“專創融合”教學模式、提升教學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強化教師專業培訓,以及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與參與度,是當前教學改革亟待破解的問題。

“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課程“專創融合”教學模式的構建路徑

1.“專創融合”課程內容重構

“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課程開設于城軌車輛應用專業第二學期。課程共有68學時,4學分,分為城軌車輛基礎知識、城軌車輛車體、城軌車輛設備及其布置、城軌車輛轉向架、城軌車輛車門及城軌車輛連接裝置六個模塊,對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掌握、關鍵技能培養和安全意識強化起著重要作用,旨在培養具備城市軌道交通車輛駕駛與運用、車輛檢修與維護及新時代智能運維能力的綜合型人才。根據育人目標,課程團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確立了“弘揚工匠精神、浸潤傳統文化、強化責任意識”的思政主線。經教研會議研討,課程團隊認為現有教學順序符合學生對于城軌車輛認知的規律。為了更好地將課程專業知識與創新實踐相結合,團隊在基本不改變課程主體講述順序的基礎上,對內容進行了重構,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貫穿融入創新精神與創業意識的培養,鼓勵學生運用新方法,在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提升創新實踐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具體做法為:指導學生參加全國技能大賽、世界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金磚國家職業技能大賽等各類技能大賽的軌道車輛技術賽項,并將大賽規程中的機械檢修模塊、電路優化模塊等關鍵內容引入實踐教學以訓練學生的專業創新能力。該方法能夠實現專業理論知識、專業實踐與創新實踐的多向融合,學生既能掌握理論知識,又能在實踐中不斷進步和創新。

2.“專創融合”教學資源開發

鑒于當前教學資源在創業意識培養方面存在不足,難以滿足“專創融合”教學模式的需求,課程團隊基于前期開發的在線開放課程,以及學校現有的受電弓檢修平臺、車門裝置、轉向架模型、整車檢修軟件等實驗實訓軟硬件資源,依據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結合軌道交通行業傳統車輛檢修、司機崗位及全自動無人駕駛車輛智能運維崗位的要求,融入各類技能大賽軌道車輛技術賽項標準,將專業知識與創新實踐深度融合,著力開發和豐富“專創融合”教學資源。

課程團隊致力于打造全面實用的“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課程“專創融合”教學資源庫,納入針對學生“雙創”培養的教學案例、崗位標準、技能大賽軌道車輛技術賽項規程、學生團隊實驗設計要求等資源。通過開發這些資源,既能幫助學生深化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又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助力他們在未來職場中更好地應對各類挑戰。

3.“專創融合”考核體系構建

當前的評價體系雖已覆蓋“從線上到線下”“從理論到實踐”“從課堂到考試”“從分數到增值”等多元評價場景、階段與方式,但在學生創新能力與創業意識的考核方面仍存在不足。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改革后的考核體系需進一步多元化,將課堂參與度、項目完成質量、團隊貢獻度等納入考核范疇。除傳統專業知識考核外,學生參與的“互聯網+”設計大賽、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各類技能大賽等創新項目,以及本學期承擔的科研課題、撰寫的論文,均應納入對應專業課程的成績考核體系,并依據項目體現的創新程度分配權重。為避免學生發展失衡,每項考核指標均應設置分值上限,以實現對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評價。

新考核體系聚焦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創業實踐能力培養與團隊協作精神塑造,著重評估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在創新創業領域的潛力與表現。

4.“專創融合”教學模式的建立與實施

課程團隊立足本校城軌車輛應用專業實際,深入挖掘并整合“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課程專業知識點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融合點,堅持“思政引領,專創融合”的原則,遵循“分析-設計-開發-實施-考核-反思-再設計”的閉環邏輯,系統推進教學模式創新。團隊分析了行業發展趨勢、就業崗位需求及學生學情特點,科學設計教學內容與專創融合路徑,并開發教學資源、搭建實踐平臺、創設創新項目,以反向設計理念規劃目標,實現正向教學輸出,最終構建起一套閉環優化、專創并重的“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課程教學模式。

該模式以弘揚工匠精神、傳承傳統文化、強化責任意識為價值導向,鼓勵學生突破學科壁壘,開展跨學科思考,推動不同領域知識與技術的融合創新。該模式的目標是實現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深度融合,通過協同教學機制,讓學生在夯實專業知識的同時,系統提升創新思維與創業能力,成為兼具專業技能與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

5.“專創融合”教學模式育人成效

“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課程“專創融合”教學模式實施后,本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實現了全面提升,不僅夯實了城軌車輛應用專業知識,還培養了創新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表現為:學生在課程設計與項目實踐中展現出更強的自主性和創造性,能夠靈活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思維活躍度也有大幅提升。此外,學生的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顯著增強,更契合城軌車輛行業對復合型人才的用人需求。

課程結束后,在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中,多名學生成功考取1+X技能等級證書,在技能大賽中獲獎,并獲得優質企業實習機會。數據顯示,學生的就業率與就業質量均有明顯提升,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專業能力與職業素養給予高度評價。部分學生在校期間便參與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龍頭企業的實際項目,積累了寶貴的行業經驗,為未來職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專創融合”教學模式不僅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更為其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與職業競爭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結  語

隨著城市軌道行業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創新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專創融合”教學模式已成為高職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順應時代發展的關鍵路徑。本文基于此背景,深入剖析“專創融合”教學理念在城軌車輛應用專業核心課程中實施的意義,梳理了現階段該教學模式在本專業教育教學改革中的實施情況。以核心課程“城軌車輛構造與維護”為案例,系統探究并構建“專創融合”教學模式。在具體實踐中,通過重構課程內容、開發教學資源、優化考核體系等舉措,將思想素質、創新思維、創業能力與實踐水平的培養深度融入教學全過程,以培育合格的城市軌道交通行業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許小奎,王芳,徐文秀,等.車輛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究[J].內燃機與配件,2024(11):153-155.

[2]韓鴻鸞,時秀波.智能制造專業群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相融合的實踐探索[J].職業,2024(10):12-14.

[3]馬有才,孫銘.高校“專創融合”教育研究進展——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J].高教學刊,2024,10(15):1-6.

[4]胡楊,曾超,馬艾陽.基于建構主義的地方高校“專創融合”路徑研究[J].科技風,2024(14):67-69.

[5]李全.專創融合視域下“技能工作室+”教學實踐探索[J].甘肅教育,2024(9):59-62.

[6]高澤金,尹慧玲,劉玲.“專創融合”視角下職業院校學生通識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中國大學生就業,2024(1):78-85.

[7]吳洪美.高職院校“專創融合”育人模式的探索與研究[J].中國就業,2024(1):104-106.

[8]孫志新,馬顯坤.“專創融合”視域下雙創課堂革命實踐研究[J].河北旅游職業學院學報,2023,28(4):104-108.

(宋華杰:西安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