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思考
作者:王明寶
發布時間:2025-09-18 15:37:14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變化,作為高校一線教育者——基層輔導員,其角色定位、工作職責、工作方法等方面均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本文以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為例,結合實證調研與理論分析,系統探討輔導員工作的新問題、新挑戰及創新路徑。研究發現,輔導員面臨角色轉型滯后、技術賦能不足、職業倦怠加劇等問題,需通過構建“專業化+技術化”能力矩陣、完善“雙軌制”職業發展體系、創新“分眾化”育人模式等策略實現突破。研究結論為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輔導員隊伍建設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參考,助力高等教育育人效能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新時代 基層輔導員 職業發展 智能化轉型
引 言
在“互聯網+教育”與“雙一流”建設的雙重驅動下,高等教育模式正從“規模化”向“精準化”轉型。輔導員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實施者,其工作范疇已從傳統的日常管理擴展至心理健康干預、職業規劃指導、跨文化溝通等維度。然而,據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2023年全國高校輔導員職業狀態調查報告》顯示,72%的輔導員日均事務性工作時長達9.6小時,僅28%的輔導員接受過系統的心理危機干預培訓,65%的輔導員存在中度以上職業倦怠。上述數據表明,新時代對輔導員工作的要求與現狀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亟須系統性改革。
本研究旨在結合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實際,理清新時代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的核心矛盾,提出適應學生需求與技術變革的創新策略,推動輔導員隊伍從“經驗型”向“專業型”轉變,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優化提供理論與實踐支持。
新時代下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存在的問題
1.角色轉型的復合性挑戰
輔導員需要同時承擔管理者、服務者、心理輔導者三重角色,但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的調研顯示:能力斷層:僅35%的輔導員接受過系統性的心理健康培訓;職能沖突:學生工作部與二級學院權責不清,導致重復性工作占比達40%。新時代要求輔導員從傳統的“管理者”轉向“服務者”“引導者”和“心理支持者”,須具備心理咨詢、職業規劃、跨文化溝通等多元能力,但目前多數輔導員缺乏系統性培訓,導致角色轉型滯后。以該校輔導員為例,通過走訪調研顯示,僅35%的輔導員接受過心理健康干預的專業培訓,難以應對學生日益復雜的心理需求。
輔導員需對接學生工作部、二級學院、心理健康中心等多個部門,但因“科層化分工”模式,職責邊界模糊,導致工作重復、效率低下。通過調查,輔導員要協調“學業預警”與“心理干預”工作,需向5個部門提交相同材料,事務性耗時占比高達60%。工作處于被動領導的境地,不敢挑戰領導,長期下來會積壓很多負面的工作情緒,從而影響到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和熱情。
2.技術賦能的實踐性困境
盡管學校引入“輔導貓管理系統”,但技術落地效果有限。體現在技術素養不足,僅20%的輔導員能獨立操作數據分析模塊;工具適配性低,系統功能以事務處理為主,缺乏心理健康預警等個性化模塊。盡管大數據、AI技術逐步應用于學生管理,但輔導員技術素養不足成為主要瓶頸。據《數字賦能高職輔導員職業創新能力培育生態系統構建對策研究》,高職輔導員面臨“技術緩慢”和“教育認知偏差”的挑戰,部分輔導員因缺乏技術培訓,難以有效利用數據分析工具。目前輔導員工作中最突出的問題如下:以“灌輸式”說教為主;以規章制度為條件,利用約束、監督、懲罰、處分手段進行剛性管理,使學生處于被壓制而不是啟發、被堵截而不是疏通的被動位置;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需要和個性差異,忽視了雙向溝通和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在處理學生突發問題時,存在居高臨下、態度不夠友好、服務意識淡薄、辦事效率低下等情況。所以,輔導員需緊跟時代步伐,不斷提升自身綜合素質,更好地適應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這一角色轉變要求輔導員在工作中更加注重人文關懷、強化責任意識,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貢獻力量。
3.職業倦怠的普遍性危機
基于Maslach職業倦怠量表調研(N=1200),65%的輔導員存在情緒衰竭,主因包括“事務性工作超負荷”(占比48%)與“成就反饋缺失”(占比32%)。以《2024年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輔導員工作現狀調研報告》為例,85%的輔導員表示事務性工作占比超過70%,僅15%的精力用于學生個性發展指導。在走訪調查過程中發現,基層輔導員被大量重復性、程序化的事務占據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對學生工作缺乏調查研究和理論思考,導致缺失理論指導工作的依據,僅憑經驗做事。長此以往,輔導員工作內容會出現倦怠,導致隨意性、臨時性、延時性,復雜性等情況發生。不難看出,造成輔導員職業倦怠的根本原因是工作內容缺乏針對性、統一性和科學性。比如在評選獎學金時仍然以成績為主要指標,忽略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發展;在反饋問題時,以懲罰為主,較少獎勵。輔導員記住的仍然是兩頭的學生,要么表現突出,要么表現差勁,而對中間默默無聞的學生關注度較低。
4.輔導員工作缺乏有效合理的激勵機制
輔導員被大量重復性、程序化的事務工作占據了過多的時間和精力,缺乏對學生工作的理論研究與思考,導致學生管理工作的專業化程度不高。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因輔導員工作缺乏有效合理的激勵機制,導致大部分輔導員缺乏成就感和責任感。所以,在輔導員隊伍中出現依靠經驗、不求上進,以原有的知識體系和教育理念去服務和教育學生的情況較為普遍。
5.學生群體代際性差異的顯著挑戰
在“Z世代”背景下,學生呈現圈層化特征,有以下表現方式:溝通壁壘:線下班會參與率不足50%,而匿名線上平臺使用率達80%;價值觀多元:僅58%的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清晰認知。某試點項目顯示,針對“社恐”學生開發的匿名咨詢平臺使用率提升40%,但多數高校尚未推廣此類創新工具。通過走訪調研發現,輔導員對學生工作規律的認識不清,研究不深入,導致輔導員與學生之間存在代際性差異。據調查研究,不和諧的師生關系舉例如下:其一,互相缺乏尊重,主要表現在言語和行為上;其二,因時代文化的變遷與差異,師生之間的溝通有障礙;其三,因偏見或固執己見,導致不公平對待之間的沖突與對抗;其四,輔導員權力的不平衡、不對稱,過分地強調權威,導致信任危機;其五,輔導員與學生的私人空間危機。
在新時代高校環境中,輔導員與學生關系的構建至關重要。輔導員不僅是學生思想的引領者,更是他們學習生活的指導者和心理健康的守護者。通過日常的溝通與交流,輔導員需深入了解學生需求,建立信任與尊重的師生關系。同時,輔導員應積極組織各類活動,增進師生情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此過程中,輔導員應保持耐心與細心,以真誠的態度贏得學生信任,共同營造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6.新時代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的新挑戰
(1)學生心理與行為變化帶來的挑戰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顯示,40.2%的大學生存在焦慮、抑郁等情緒困擾,68%的受訪者因“同齡人競爭”陷入持續壓力,僅12.3%的學生在出現心理問題時主動尋求專業幫助。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呈現出低齡化、隱蔽化、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這對基層輔導員工作帶來了新的挑戰。高校學生面臨學業、就業、人際等多重壓力,心理問題頻發,如焦慮、抑郁等,輔導員須具備專業的心理疏導能力。同時,網絡信息的泛濫使學生易受不良信息影響,行為模式多變,增加了管理的難度。輔導員需緊跟時代步伐,深入理解學生心理,創新工作方法,以有效應對學生心理與行為變化帶來的新挑戰。
(2)教育信息化對輔導員工作的新要求
在新時代背景下,教育信息化浪潮對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輔導員需緊跟技術前沿,掌握在線教育平臺、大數據分析及智能管理系統等信息化工具,以提升工作效率與質量。教育信息化還促使輔導員創新工作方式,如利用社交媒體加強師生溝通,開展線上心理輔導與職業規劃指導。同時,輔導員須具備數據驅動決策的能力,通過學生行為數據分析,及時發現并解決學生問題,實現精準化管理與個性化服務,以適應教育信息化帶來的深刻變革。
(3)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沖突與融合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成為多元文化交匯的前沿陣地。基層輔導員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多元文化與價值觀的沖突與融合。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日益多樣化,輔導員須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尊重文化差異,促進多元文化和諧共生。同時,要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的有機統一。
高校基層輔導員的專業發展與能力提升
1.構建“三段”專業化能力矩陣
基礎能力:強化思想政治教育與政策解讀(如定期開展“紅色實踐研修”);核心能力:引入“CBT認知行為療法”培訓,提升心理危機干預水平;拓展能力:開設“教育大數據分析”課程,掌握學生行為數據挖掘技術。輔導員專業化能力是高效履行其職責的關鍵,其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素養、心理學素養、職業倫理素養及管理能力素養。思想政治教育素養要求輔導員具備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深厚的理論功底;心理學素養則幫助輔導員更好地理解學生心理,有效進行心理疏導;職業倫理素養強調輔導員應秉持高尚的職業道德,以身作則;管理能力素養則涵蓋了組織協調、應急處理等多方面技能,確保學生工作有序開展。這些素養共同構成了輔導員專業發展的基石。
2.技術化工具的適配性開發
定制化系統升級:在“輔導貓管理系統”中增設心理健康預警模塊,通過AI分析消費、出勤數據識別風險學生,可以更加準確、高效地提升識別危機的效率;虛擬助手應用:開發校內版AI機器人,自動處理獎學金咨詢、請假審批等常規事務,釋放輔導員30%的工作量。利用技術化工具網絡平臺自主學習,關注學生動態,不斷反思與總結,同樣有助于輔導員能力的全面提升。通過這些途徑與方法,輔導員能更好地適應新時代高校教育的需求。
3.輔導員團隊合作與知識共享
通過構建緊密的團隊協作機制,輔導員能夠相互支持、共同進步,有效應對學生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挑戰。同時,知識共享不僅能夠促進輔導員個人能力的提升,還能增強整個團隊的工作效能。通過定期交流、案例分享、經驗傳授等方式,輔導員可以不斷積累寶貴經驗,形成集體智慧,為學生提供更加專業、全面的指導與服務。
4.韌性能力培養體系的建設
基于“心理韌性理論”,設計“壓力適應—情緒復原—資源整合”三階段支持機制,并從以下兩方面推進工作落實。一方面,學院層面設立“輔導員心理驛站”,每月開展正念冥想與團體輔導員;另一方面,與本地高校共建“輔導員互助聯盟”,共享案例庫與減壓資源。
新時代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的創新與實踐
1.圈層化溝通:融入“Z世代”社交生態
“Z世代”偏好圈層化、碎片化信息獲取。華中科技大學輔導員團隊運營B站賬號,以“脫口秀+思政”形式講解時政熱點,單期播放量超50萬,彈幕互動率達68%。此類實踐契合“Z世代”的“參與式文化”,但需避免內容娛樂化傾向,堅守思政教育內核。傳統的單向社交已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因此,輔導員應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服務理念,注重傾聽學生心聲,理解學生需求。同時,倡導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此外,輔導員還須具備互聯網思維,利用新媒體平臺拓寬工作渠道,提高工作效率,以更加開放、包容、創新的工作理念,引領學生工作邁向新臺階。
2.輔導員工作方法與實踐案例
基層輔導員需不斷創新工作方法。一是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通過社交媒體平臺與學生保持密切溝通,及時了解學生思想動態;二是探索“紅色工匠”實踐項目,結合學院職業教育特色,組織學生參與社區服務,強化思政教育與實踐融合;三是成立“西城輔導員工作室”,由資深輔導員牽頭,開發本校化課程培訓,確保所有輔導員參與培訓。同時,組織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寓教于樂,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實踐案例中,輔導員利用微信公眾號推送心理調適文章,有效緩解學生壓力,也可以通過策劃“職業規劃大賽”,幫助學生明確未來方向。
3.智能化評價工具的開發
傳統評價依賴主觀經驗,智能化工具可提供客觀指標。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引入“輔導員工作效能雷達圖”,從危機干預、學業指導、思政創新等維度量化評估,結合學生滿意度生成綜合評分。在新時代基層輔導員工作中,成效評估與反饋機制至關重要。應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從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學業指導、心理輔導、職業規劃等多方面綜合考量輔導員工作實效。通過定期考核、學生滿意度調查、同行評價等方式收集數據,確保評估結果的客觀公正。同時,及時反饋評估結果,鼓勵優秀做法,針對不足提出改進建議,形成閉環管理,不斷提升輔導員隊伍的專業水平和工作效能,為高校人才培養貢獻力量。
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的未來展望
1.輔導員工作的數字化轉型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發展,輔導員工作也需進行數字化轉型。通過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輔導員可以更精準地掌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及時發現并解決潛在問題。例如,利用智能管理系統進行學生行為分析,預測學生可能面臨的心理壓力或學業困難,提前進行干預和輔導。同時,輔導員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將不斷提升,成為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2.輔導員工作的跨學科融合
在新時代背景下,輔導員工作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思政教育和管理,而是需要與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個學科進行深度融合。通過跨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輔導員可以更好地理解學生的多元化需求,提供更為全面和個性化的指導。此外,推動輔導員工作跨學科融合,鼓勵跨學科背景人才加入,豐富隊伍結構。通過構建科學的考核激勵機制,激發輔導員工作熱情,確保隊伍活力與穩定性,為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3.輔導員職業發展雙軌制
在未來,輔導員工作將更加注重職業化、專業化發展,因此需要制定專業化序列,設立心理咨詢師、職業規劃師等專業認證。同時,要通過管理序列,開放“學生事務主管”“輔導員晉升”等管理崗位,拓寬晉升路徑。
結 論
新時代高校基層輔導員工作需以“精準化服務、智能化賦能、人性化支持”為核心,構建適應學生需求與技術變革的新型育人體系。對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具體建議如下。一是制度優化:完善“雙軌制”晉升路徑,強化跨部門協同;二是技術升級:開發本院智能化工具,提升管理效能;三是文化創新:培育“工匠精神”與“韌性文化”,增強輔導員職業認同感。未來研究可進一步探索腦機接口、元宇宙教育等前沿場景,推動輔導員工作從“經驗型”向“科學型”跨越,為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23)[R].科學出版社,2023.
[2]王曉東,李思遠.智能化時代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范式轉型[J].中國高教研究,2023(5):45-52.
[3]張偉,陳雨桐.Z世代學生網絡行為特征與思政教育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2(12):88-95.
[4]清華大學學生部.“智慧學工”平臺建設與實效分析[C].全國高校思政工作創新案例集,2023.
[5]周明,黃琳.心理韌性干預模型在高校輔導員培訓中的應用[J].心理學報,2023,55(4):621-633.
[6]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意見[Z].2022-11-30.
[7]譚彩云.基于人本主義心理學廣西高校輔導員工作壓力管理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2.
[8]王樹輝.新時期如何做好輔導員工作[J].中國西部科技,2011(26):63-65.
[9]魏秋芳.做好輔導員工作的幾點思考[N].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7-15.
[10]李曉紅.智能技術賦能高校輔導員工作的路徑研究[J].教育研究,2022(6):78-85.
[11]張偉大.數據時代高校學生心理危機預警機制構建.[J].高等教育管理,2023,44(2):112-120.
[12]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全國高校輔導員職業狀態調查報告[R].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王明寶:西安城市建設職業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