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及路徑研究
作者:王 寧 牟善武
發布時間:2025-09-18 15:38:5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基層開放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問題日益受到關注。開放大學作為遠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到開放教育教學的質量和學習者的學習效果。因此,對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的方法對S市開放大學50位專職教師開展質性研究發現: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存在角色定位模糊與多重壓力、教師專業發展意識薄弱、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有待提升、教師缺乏職業認同感和團隊精神等問題,通過這些問題探討基層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為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基層開放大學 教師 專業發展 路徑
基金項目:2024年度陜西開放大學(陜西工商職業學院)校級科研項目“高校體育教師跨學科融合能力模型構建研究”(編號:2024KY-B29)。
引 言
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實現中國式教育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開放大學作為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提供多樣化教育服務的任務。教師作為開放大學的核心資源,其專業發展直接影響開放大學辦學質量和學校的發展水平。《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印發,再次強調了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重要性。建設學習型社會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要求全社會形成終身學習的理念,構建靈活、開放、多樣的教育體系,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個性化學習需求。然而,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面臨諸多挑戰,在人工智能時代,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如何實現自身的專業發展,這是每一位基層開放教育工作者面臨的現實困境。
相關概念界定
開放大學教師發展是為發揮開放大學教職工主動性,提升其態度、技能和行為,以更好地促進教師的教學、學生的學習及院校的發展而進行的項目、活動等方面的統稱。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即在基層開放教育體系從事教學、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教師。本文將基層開放大學教師范圍界定為市級開放大學和縣級學習中心的教師群體。教師專業發展,即通過知識學習、技能訓練與反思等途徑,達到提高專業知識、教學技能、自身素質的目標,是實現更高水平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專業發展是提升教師素質、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
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現狀
國家開放大學體系是我國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辦學機制是“兩級統籌,四級辦學”,四級辦學包括國家開放大學總部、省級開放大學、地市級開放大學、縣級開放大學或學習中心。地市級開放大學及縣級學習中心屬于基層辦學體系,這些教師承擔著教學組織、學習支持服務、教學教務管理、網上導學助學、學生管理等工作。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在這一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開放大學以遠程教育和開放教育為主,為各類學習者提供靈活的學習機會,尤其是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學習。
研究通過對S市校本部及11個縣市區共50名教職工的問卷調查發現,基層開放大學的教師在專業發展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角色定位模糊與多重壓力
基層開放大學教師需要同時承擔課程設計、教學輔導、學生管理、技術支持等多重角色,他們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定位。這種角色泛化導致精力分散,難以形成專業化發展方向。特別是在遠程教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教師既要掌握專業知識,又要具備教育技術、教育心理學等多領域的技能,知識更新壓力較大。大多數市、縣級開放大學教師的身份屬于導學教師,主要工作是引導學生進行學習,督促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完成學校規定的作業及考試,以正常修完學分,順利畢業。相對于普通高校教師,開放大學教師從事的主要工作不是教學與科研,而是較多的管理和社會服務工作。
研究期間,在訪談中收到很多教師的反饋:
“雖然說我們評的是專業技術職稱,身份是教師,但是我平時做的工作大多數是教務管理工作。”
“我評的是教師的職稱,但是我平時做的工作包括了財務和學校的總務工作,角色比較多,也要承擔面授課、網上教學、考試等工作,同時要配合完成學校安排的各項各類活動。”
“我們縣級的教師評定的職稱屬于中小學序列,從2003年開始,我調到縣教師進修學校,領導安排我做開放教育這部分工作,從招生、入學教育、教學組織、教學管理、學生管理、學生畢業審核、學生作業收交、學生班主任,這些工作都是我在負責。我感覺自己是一個行政工作人員,主要工作任務是督促引導學生完成作業、考試,讓他們完成課程,順利畢業。”
“2023年,我們學校掛牌了‘陜西開放大學XX學習中心’,這對我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平時我不僅負責開放教育的招生、教學組織、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等各項工作,還承擔著學校中職班級的公共課程,這需要我在兩種教學對象之間不斷切換角色。”
角色定位對基層開放大學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們應以服務為主,樹立“以服務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順利完成學業。
2.教師專業發展意識薄弱
基層開放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不足,部分教師對專業發展缺乏重視,認為教育教學工作任務繁重,無暇顧及自身水平的提升。這一現象不僅影響開放大學教師個人的職業成長,也制約開放大學教師質量的提升。
基層開放大學的教師缺乏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導致他們對未來的職業規劃感到迷茫,進而缺乏主動提升專業能力的動力。他們通常面臨繁重的教學任務和行政工作,時間和精力有限,難以兼顧專業發展和自我提升。基層開放大學教師承擔非學歷教育、職業教育、社會培訓與服務等任務。穿插在密集的工作中,教師猶如在“補窟窿”,專業發展時間耗竭。不同工作的邏輯迥異,方法也不同。多樣化工作為教師帶來發展機遇,風險也顯而易見。教師若“平均用力”,對各項工作“淺嘗輒止”,專業發展可能“一無所長”;若“有所側重”,未能及時跟上學校重點工作,就有可能陷入專業發展“狹隘自利”的倫理困境。
在訪談中,有位女性教師說:“我平時的工作除了開放教育這塊工作外,還要承擔教師進修學校的一些工作,例如教師培訓等。今年家里的小孩要高考,我平時除了工作,還要照顧家庭,感覺很難再顧及自己的專業發展。”還有一位教師表示:“由于我們不按學校的職稱評聘,也不屬于學校的在編人員,我可以做好我的工作,但是我不知道怎么實現個人的專業發展。像我這種臨聘人員在學校發展較難,我現在已經到中年了,我想目前盡量做好我的分內工作。”
3.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升
基層開放大學教師缺乏專業的教師培訓。一方面,缺乏國家開放大學和省級開放大學組織的業務能力培訓;另一方面,缺乏系統性的、專業性的培訓,然而系統性、專業性的培訓對于教師專業素質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例如,縣級學習中心的教師談道:“平時很少有上級業務部門組織我們進行開放教育教學管理方面的培訓,我們很多業務要靠自己進行摸索。現在隨著教育數字化的大力發展,平臺的功能也在不斷地改善和變化,面對平臺新的管理功能及業務流程,我們需要自己不斷摸索,服務學生,解決問題。”有一位教師說:“因為學生的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學生沒有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我們對學生的課程和網上的作業手把手地教。如果對學生的服務不到位,學生可能會中途退學,這給我們的工作帶來極大的挑戰,我們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還要提供非常優質的服務。”
大多數基層教師缺乏持續學習和提升的機會,這導致教學方法和理念停滯不前,難以適應新時代的教育需求。學校的教學方式主要是線上教育,因此對于教師的教育技術及信息素養要求較高,部分教師因為參加培訓較少,難以跟上技術發展。許多教師缺乏遠程教育專業培訓,難以有效利用在線教學工具和技術。
4.教師價值感缺失,缺乏職業認同感
受社會評價體系影響,基層開放大學教師普遍面臨職業價值感缺失、工作強度與收入不匹配、社會對開放教育認可度偏低等問題,導致32%的受訪教師存在職業倦怠,部分教師將工作定位為“升學服務”而非專業發展,陷入“專業萎縮”困境。
這種價值感的缺失讓教師在工作中的熱情不斷消減,由于學校性質屬于“成人教育”,開放教育的學生大多數的學習目標停留在“順利拿到畢業證書”的淺層目標,學生的工學矛盾突出,使得他們無法沉下心來好好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水平。這使得開放大學的教師也缺失了一種工作中的價值感和成就感,他們的工作無法量化,與中小學不同,可以用學生升學率以及成績來表現,也不像普通全日制高校的教師用科研成果或者學生的就業率來表現。
開放大學的特色就在于滿足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需要,建設學習型社會。當前的緊迫任務是充分利用開放大學的技術和平臺優勢有效整合優質課程資源,為社會服務。開放大學發展有特色了,質量提升了,一支適應開放教育特點、擅長運用信息技術教學的專兼職教師隊伍就會形成,也必然會增強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歸屬感和幸福感。
5.教師缺乏團隊協作精神
學者管伶俐剖析了開放大學的組織文化中不利于教師發展的方面。她認為開放大學存在個人主義、緘默、保守等文化障礙。具體表現為:專職教師有不同的分工,局限于完成各自工作,而兼職教師游離于開放大學之外,缺乏組織文化認同,未能形成合作共享的文化機制,個人主義盛行。開放大學內部行政權力較大,教師對決策較少有話語權,較少談論教學困境,形成集體失語的緘默文化。開放大學系統本身具有封閉性、保守性特征,教師安于固有的遠程教學模式,形成抗拒改變的保守文化。
通過調查,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在業務方面甚少交流,在教學組織管理過程中未能形成教師共同體。教育是一個需要集體智慧和協作的領域,團隊協作對于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以及營造積極的教育環境都至關重要。
開放教育的本職工作包括了遠程教育,可以利用現有的網絡平臺與數字化資源學習分享專業化發展所需的信息與知識,以及在平時的教學管理中進行交流互動,反思、更新、再創造。基層開放大學教師應該突破空間阻隔,實現不同地域、不同校際、不同層級開放教育教師之間的專業共享與專業成長。
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的路徑分析
面對角色定位模糊、專業發展意識薄弱、教師專業能力弱、教師價值感缺失、教師缺乏團隊合作意識等問題,基層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需要通過多方努力共同擺脫困境。
1.弘揚并培養教師的教育家精神
學校和主管教育部門應在學校廣泛弘揚教育家精神,培養教師的教育家情懷,讓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做到“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啟智潤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學篤行、求是創新的躬耕態度,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胸懷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教育的根本問題,也是建設教育強國的核心課題。我們要站在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后繼有人的高度,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圍繞鍛造強大的思政引領力,認真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任務安排,不斷塑造立德樹人新格局。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事業的靈魂,它體現了教育工作者對學生的關愛、對教育的熱愛以及對社會的責任。作為開放大學的教師,同樣需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和弘揚教育家精神和教育家情懷,做到“以生為本”,努力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引路人。
2.遵循教師專業發展規律
教師專業自覺是指教師在崇高的專業理想和堅定的專業信念指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教學、研究以尋求專業提升、完善專業素質、實現自我生命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境界。喚醒教師專業自覺,明確發展目標,合理規劃設計成長路徑,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是學校管理的首要任務,教師需要一個從“要我發展”轉變為“我要發展”的心理過程。教師專業發展需要內外互動,教師之間應該不斷積極交流溝通,在交流中激發自身的潛能,將外在的資源因素整合內化為個人的能力和素質。教師要加強理論知識學習,了解開放教育、終身教育的特點和規律,將專業知識和工作實際結合起來,用專業知識來指導實際工作,將知識和經驗轉化為教育生產力。開放大學教師應遵循多元發展規律,全面提升個人的專業知識、專業情感、專業信仰、專業態度、專業技能。不同類型的教師都需要進行終身教育,在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發展方向。
3.分層分類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通過差異化、精準化的策略滿足不同階段、不同領域教師的發展需求,有效提升其教學能力與職業成長。強調根據教師發展階段和崗位需求,設計差異化培養方案,避免“一刀切”培訓模式。在分層設計方面,對于新教師,需要聚焦“教學規范+技術應用”,如教學設計、課堂管理等基礎能力;對于中青年教師,強化“課程開放+科研能力”,支持參與教學競賽、橫向課題研究;對于骨干教師,推動“教學創新+團隊引領”,通過名師工作室輻射經驗,承擔教改項目。在分類實施方面,對于教學型教師要側重教學技能與課堂互動能力,對于科研型教師應加強學術規范與課題申報指導,對于管理型教師應培養教育政策解讀與團隊協作能力。
4.數智賦能教師專業發展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迅猛發展,教育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數智化技術不僅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也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數智賦能為開放大學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和路徑。通過構建智能化平臺、推廣智能工具、開展教學研究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科研水平和管理效率。同時,學校應注重教師的數字素養培養和數據安全管理,確保數智賦能的順利實施。數智賦能不僅是技術手段的應用,更是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創新,將為開放大學的教育質量提升注入新的動力。
作為開放大學教育系統的教師,應熟練掌握常用的數智化工具,如在線教學平臺、智能教學系統、大數據分析工具,包括國家開放大學一網一平臺的使用,直播課程工具的使用與連接,基本的互聯網使用,與學生之間社交平臺的搭建。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定期舉辦數智化技術培訓,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技術工具和應用方法。同時,學校也應鼓勵教師積極利用網絡資源,自主學習數智化技術,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術水平和應用能力。
5.構建多類型的開放教育教師學習共同體
開放教育教師的服務能力,即在遠程開放教育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指引下,針對全社會開放教育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行為。開放教育教師要有計劃、創新性地主動提供導學、助學、促學等服務的能力,這種能力是對高校教師素質基本要求的延伸,是開放大學的規定性特征,是開放教育教師區別于普通高校教師的本質屬性。構建開放教育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通過共同體的建設,教師可以共享資源、交流經驗、合作研究,形成互相支持、共同成長的良好氛圍。
為了滿足不同教師的需求,可以構建多種類型的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一是學科型共同體,將同一學科的教師組成一個共同體,深入探討專業教學中的理論和實踐問題。二是教學技能型共同體,由關注教學技能提升的教師組成,聚焦教學方法、課堂管理、學生評價等方面的研討。三是研究型共同體,由不同專業的教師組成,促進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和協同創新。四是地域型共同體,由縣級教師組成一個共同體,便于開展面對面的交流和合作。
總結與反思
基層開放大學教師是開放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力量,在推動終身教育、普及高等教育和促進教育公平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系統培訓、數智賦能教師專業發展、建立學習共同體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基層開放大學教師的專業能力,進而推動開放教育質量的整體提升。基層開放大學教師成長不僅是個人發展的需要,更是開放教育事業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參考文獻:
[1]張蓮.高校外語教師專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一項個案調查報告[J].中國外語,2013(1):81-88.
[2]孫傳遠,李愛銘,董麗敏.開放大學教師學術職業發展的困境與出路[J].中國遠程教育,2021(1):27-36.
[3]周海濤,李虔.大學教師發展的模式探析[J].大學教育科學,2012(4):67-69.
[4]葉繁.慣性剝奪與弱勢積累:開放大學教師專業發展悖論[J].開放教育研究,2023(5):86-97.
[5]李勝男,李春輝.開放大學教師隊伍數字化轉型發展研究[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4(1):95-99.
[6]杜楠.智慧教學環境下開放大學教師角色定位與能力提升研究[J].教育觀察,2024(27):73-75.
[7]劉婷.開放教育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研究——基于開放大學轉型發展的思考[J].內蒙古電大學刊,2021(4):87-91.
(王寧、牟善武:渭南開放大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