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隊主要從事智能再制造和表面形性研究,弘揚教育家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構建“產出導向、項目驅動、賽教協同、科教融匯”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團隊引領、校企合作、協同創新”的有組織科研。

堅守動力,守望師德初心

團隊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嚴以律己、愛崗敬業。二是積極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以人為本,注重培養學生健康人格、良好思想品德以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三是注重青年教師培養,實施“青藍工程”“名師工程”,以德立學、以德立教,模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赤誠之心、奉獻之心、仁愛之心投身教育事業。四是始終堅持工匠精神,做事精益求精,業務水平突出,骨干帶頭作用明顯。

團隊教師立志做“大先生”,潛心做大學問。以團隊為骨干的機械碩士點2024年順利獲批;機械省級學科2025年順利獲批。團隊帶頭人劉凌獲陜西省民盟2025年“杰出盟員”稱號。

強化素養,激發創新活力

一是加大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干培養力度。二是實施“青藍工程”“名師工程”,面向國內外高校和企業,引進具有一定學術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建立榮譽激勵和資源匹配的工作環境,構建穩定可持續的高水平師資隊伍。三是聘請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專家和行業工程師擔任兼職教師,參與課程教學、實踐指導和教材建設,融入行業前沿技術。

團隊成員32人,其中博士30人,碩士生導師18人,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西安市英才項目計劃1人,陜西省民盟“杰出盟員”1人,具有企業實踐經歷25人。柔性引進12人,外聘院士等高層次人才9人。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獲雙師雙能教師資格25人。

20250918171538908-6-17fce.jpg_scale.jpg

深耕教學,精湛攻堅技能

一是構建“五育并舉”育人新格局,注重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學科交叉,注重教學改革研究、實踐教學改革和教材專著撰寫。二是團隊教師均承擔教學任務,教授主講專業核心課程,注重學科交叉和科研反哺教學。

近五年,團隊獲批省級一流專業1個;教師獲省級教學獎勵8項、國家級一流課程2門、省級一流課程3門,主持省部級及以上教改項目30余項、主編教材專著16部,其中《金工實習》教材為校企共建教材;學生學科競賽省級以上獲獎500余項;學生參與發表論文31篇、授權專利81件、軟件著作權28件。

技術探究,凝聚奉獻精神

一是打造特色科研平臺,組建科研團隊,圍繞陜西科技賦能創新升級,統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二是深入挖掘“三項改革”典型案例,校企合作共建概念驗證中心。三是圍繞省級重點學科,與在陜大型國企央企及民營企業展開科技創新和前沿探索。

近五年,解決企業技術難題46項,成果轉化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13.5億元。獲批省廳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秦創原總窗口優秀“新雙創”團隊、教育廳青年創新團隊等7個科研團隊。建有省校企合作工程研究中心、省國外引智基地、高等教育未來產業創新研究院等9個省市級平臺。主持各級各類項目350多項,經費6575.4萬元;發表學術論文180余篇;各級各類科研成果獲獎27項;成果轉化60余項;技術路演30余場次。主協辦學術會議18場、青年博士學術沙龍20場。

推波助瀾,開展宏偉新篇

一是開展技術輻射與智庫服務,組建“再制造技術推廣團隊”,為中小企業提供免費技術診斷和開發技術診斷工具。二是參加鄉村振興與科普行動,在縣域企業推廣再制造技術。三是參與制定行業標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等。

近五年,組建科技特派員、科普志愿者以及技術創新團隊,進企業、下社區、走基層,開展科普宣傳和技術服務、智庫咨詢等活動。主辦“陜西省納米科技青年論壇”“綠色智能再制造學科高峰論壇”“科創西安”以及青少年科普夏令營等品牌活動,每年舉辦青少年科普夏令營、公眾開放日等活動20場、參加鄉村振興活動4次。發起成立了西安市智能制造產學研合作聯盟,2024年年會上,高校增至16所,企業增至63家。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