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8173603727-36-b80f9.jpg_scale.jpg

(一)錨定國家戰略,勇攀科研高峰

1. 面向科技前沿,突破關鍵技術

丁書江教授,國家級領軍人才,陜西省三秦英才特殊支持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陜西省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陜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陜西青年科技獎。帶領團隊聚焦電化學儲能領域固態電池“卡脖子”難題,長期扎根教學科研一線,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和西部發展貢獻科技力量。

近五年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軍工重大專項、企業合作項目等12項,累計經費超5000萬元。以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身份在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期刊發表論文160余篇,入選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4件,3項成果實現轉化(轉化金額超200萬元),為固態電池等前沿方向提供理論支撐。

2. 打破學科壁壘,構建交叉平臺

作為核心成員整合化學、材料、電氣等多學科力量,建成國內首個以儲能科學與工程為核心的跨學科攻關團隊,主持建設儲能材料與器件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3個省部級平臺,作為核心成員建設首批國家儲能技術產教融合創新平臺,創立“西安交大—德賽電池未來電池技術研究院”等校企聯合實驗室,推動基礎研究與產業需求深度融合。

3. 深化校企合作,賦能產業升級

帶領團隊與德賽電池、龍電華鑫等企業建立長期合作,開展專業實踐15項,解決高能量密度電池安全性等行業難題。作為陜西省秦創原“科學家+工程師”隊伍首席科學家,推動58人次研究生進入企業實踐,促成科研成果在西部新能源企業落地應用,助力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20250918173616567-94-541b5.jpg_scale.jpg

(二)深耕教學改革,培育時代新人

1. 以本為本,重構課程體系

堅持“新工科”理念,近五年開設本科生、研究生課程9門(累計610學時),主持教育部教改項目3項,主持建設陜西省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參與全國首個“儲能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參與制定儲能科學與工程戰略性新興領域“十四五”高等教育教材體系,構建“基礎理論+前沿技術+工程實踐”三位一體課程框架,獲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優秀出版物獎教材獎一等獎。

2. 思政引領,厚植家國情懷

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科研育人全過程,以“西遷精神”鑄魂,培養具有使命擔當的創新人才。指導的41名畢業生中,28人扎根西部企事業單位,9名海外深造人才學成歸國。校級“優秀研究生標兵”7人,4篇論文入選陜西省優秀博士論文,獲王寬誠育才獎、西安交通大學優秀導師。

3. 產教融合,強化實踐能力

“以研促教、以賽促學”,連續五年擔任本科生學業導師,指導17項大創項目、10篇本科畢業論文,培養國家獎學金獲得者6人;指導學生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金獎、“挑戰杯”全國金獎等國家級獎項5項、省級獎2項、校級獎4項,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節能減排大賽一等獎,實現科研反哺教學、創新賦能育人的良性循環。

20250918173629348-57-7807b.JPG_scale.jpg

(三)弘揚教育家精神,打造卓越團隊

1. 立德為先,培育科研文化

倡導“嚴謹、協作、奉獻”的團隊精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科研日常。培養國家級人才,指導23名研究生赴國際頂尖院校交流,構建具有競爭力的學術團隊。

2. 攻堅克難,彰顯使命擔當

帶領團隊承擔國家儲能領域重大課題,在高安全性電解質開發等方向取得突破,獲陜西高等學校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陜西高等學??茖W技術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以科技報國實踐詮釋新時代科學家精神。

3. 扎根西部,服務國家需求

立足西安交大“扎根西部、服務國家、世界一流”的辦學定位,與陜西本土企業聯合攻關高精銅箔、固態電池等技術,助力西部科技創新高地建設,踐行“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莊嚴承諾。

丁書江教授以“教育家精神”為指引,堅守教學科研一線,用科技報國的赤子之心、交叉融合的創新智慧、甘為人梯的師者情懷,扎實踐行著一名新時代高校教師的使命擔當。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