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大于天”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團隊自1997年建立第一門課程以來,經歷28年深耕、四代負責人的接力,始終堅守的治學理念。

20250919150215862-91-b327e.jpg

“課大于天”的第一個重點是創立真正的課程品牌

團隊從第一門《中國傳統文化》課開始,精心打磨每一門課程,逐漸設計并實施了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群體系,以多視角、分深度的課程矩陣,精準回應不同學習者的需求。

團隊課程獲得多項國家級、省級榮譽,選課規模穩居同類課程前列。其中《中國傳統文化》《品讀道家智慧》《〈論語〉的智慧》《中國哲學經典名著導讀》獲首批“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并入選中宣部學習強國;《品讀道家智慧》《〈論語〉的智慧》入選國家精品視頻課程;《中國傳統文化》課獲省級精品課、省級資源共享課;《品讀經典:〈詩〉〈老〉〈莊〉選粹》《中國文化與文學精粹》《唐詩話長安》獲省精品在線開放課程。

課程群在各大MOOC平臺總選課人數約262萬人次,其中《中國傳統文化》約158萬人次,《〈論語〉的智慧》約40萬人次,《品讀道家智慧》約22萬人次,《中國哲學經典名著導讀》約30萬人次,成為全國高校同類課程的“流量標桿”與“質量標桿”。 

20250919150236035-39-90a6f.jpg

“課大于天”的第二個重點是打破課內外壁壘

團隊采用以辯促教、小組討論、情景展演、AI融入等多種教學手段,同時每周開設“文化經典讀書會”,帶領學生閱讀《道德經》《論語》《孟子》《詩經》等經典。教師還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系列講座,近五年講座400余場次。這套“課內 + 課外”的教學模式,不僅形成了教學互補,更獲得新華網、《人民日報》、中華網、今日頭條、百度新聞等媒體的專題報道,讓“課大于天”的實踐從校園走向社會。

“課大于天”的第三個重點是堅守嚴謹的治學精神

團隊擁有2名省級教學名師、2名校級教學名師、多名教師獲省/校級授課競賽一等獎,曾獲“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稱號,為“好課”筑牢師資根基。

韓鵬杰教授2023年底突發疾病行動受限,但在新學期開始,他仍堅持授課,每次上課由他的家人或助教陪同到教室,完成教學內容,因為“課大于天”。而每次授課結束后他都會贏得學生熱烈的掌聲。

王勁教授是團隊里最年輕的一位,他同時擔任人文學院副書記工作。2020年的特殊時期,他24小時駐守在學校,陪伴學生及時處理相關事務。繁重的工作并沒有使他在教學上有任何懈怠,他始終以高標準上好每一堂課,也因為“課大于天”。

李紅老師以另一種方式詮釋了“課大于天”,每次上課她都會穿上極具儀式感的服裝,而這份儀式感讓她在授課時營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她也被學生評為“最受歡迎的教師”。

 “課大于天”的第四個重點是教師對自身業務的重視

多年來,成員以持續的學術探索為課程注入最新、最深的知識養分,代表性成果有:

國家級科研引領: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社會主義價值觀主張的高度契合性研究”、國家社科基金“中國傳統文化精神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價值”;

省級教學成果亮眼:“打造高校一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群的實踐與創新”獲省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陜西省第三屆高校教師微課教學比賽一等獎;

個人榮譽加持:團隊成員先后獲第十屆省級“教學名師”、三秦人才獎、陜西省師德標兵、寶鋼優秀教師獎、省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2項;

學術產出豐碩:累計發表權威、CSSCI及其他學術論文230余篇;出版《中國傳統文化精義》(共6版)《道德經說什么》(銷量達25.6萬冊)《〈論語〉智慧與現代文明》《中國文化精神與現代社會》《中國文化的藝術精神》《絲綢之路文化研究》《中華文明的文化精髓》(數字教材)等著作教材70余部,為課程提供堅實的學術支撐。

“課大于天”,這便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學團隊28年薪火相傳的堅守。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