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送爽,心向暖陽;數智賦能,名師齊聚。9月20日,2025年秋季陜西省“踐行新課標 學科育新人”小學語文名師大講堂活動在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率先精彩啟幕。本次活動由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主辦,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小學校長理事會、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承辦。來自小學語文領域的全國名師、專家學者、教學能手、優秀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教研員,以及來自全省各地市的教師共500余人齊聚一堂,聚力探索學科育人新路徑。

本次活動積極落實新課程的新理念、新要求,大力探究新教材的新特點、新教法,深度探索數智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持續融合,充分發揮名師示范引領作用,持續創新教學模式、強化課標踐行、夯實學科育人,推動課堂更加富有活力、高效和趣味,真正實現從“育分”向“育人”的深刻跨越。

陜西省教育廳原副廳長、陜西省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趙昶葆,陜西省素質教育研究會顧問、西安市教育局原正局級巡視員張創榮,西咸新區教育衛體局原黨委書記、局長張海明,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常務會長潘燏,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專家名師理事會理事長、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解慧明,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專家名師理事會副理事長、銅川市教育局教研室原主任錢冬義,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院長牛文明,寶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唐亞麗,榆林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常秋梅,全國名師、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小學部負責人,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孟強,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副校長李軍,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秘書長王衛等參加開幕式。

陜西省教育廳原副廳長、陜西省教育系統關工委主任趙昶葆在講話中指出,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人工智能正深刻改變著社會生產生活方式,也對教育產生了深遠影響,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順應時代變革,創新教學方法,積極探索AI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路徑,助力學生全面發展。他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堅持立德樹人,持續學習創新,加強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區域教研、校本研修,分享經驗,共享資源,推動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共同為陜西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常務會長潘燏致開幕詞,他表示,陜西省“踐行新課標 學科育新人”名師大講堂小學語文專場活動既是對新課標理念向課堂深處扎根的有力推動,更是為全省小學語文教師搭建的“取真經、研教法、共成長”的優質平臺。期待每一位參與者能明確目標、滿載收獲,希望老師們以語文為媒,接續傳遞教育的溫度與力量,為全省基礎教育改革注入無限活力。

陜西省青少年素質教育研究會專家名師理事會理事長、西安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解慧明主持開幕式

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副校長李軍表示,2025年是陜師大實驗小學“名校+”的人工智能元年,學校通過“AI教研員”精準指導每個課堂教學環節,為每一節語文課、為每一位語文教師提供精準反饋和詳細的指導,助力教師從每一次的課堂教學中成長,期待與省內外各位同仁共同探索“學科育人”的陜西范式。

在“名師大講堂”為期兩天的語文專場活動中,來自全國與省內各地市名師的10節優秀課例將依次精彩呈現。通過名師示范、同行交流、專家引領等多種方式,將為老師們找到語文課堂提質增效的破題思路和踐行方向。

全國名師示范引領

孟強,北京市第八十中學小學部負責人,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語文組串式教學和漢字字譜識字教學創始人

示范課題:二年級上冊《八角樓上》

魚利明,烏魯木齊教研中心教研員,新疆自治區首屆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專委會語文教學指導專委會副主任,全國青年教師教學大賽一等獎

示范課題:四年級上冊《暮江吟》

全國名師示范課由榆林市教研室副主任常秋梅主持

省內名師展評課

郭曉露,渭南市合陽縣鳳凰路小學副校長,高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陜西省學科帶頭人、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好青年

展評課課題:四年級下冊第七單元《我的自畫像》

王瑞超,寶雞高新第十小學語文教師,陜西省教學能手、陜西省教學新秀,陜西省德育課例評選一等獎

展評課課題:六年級《童年》整本書閱讀推進課

崔哲,陜西師范大學龍門實驗學校語文教師,市級教學能手,市級優秀班主任,西安市蓮湖區“最美教師”

展評課課題:五年級下冊《楊氏之子》

白婷,西安市實驗小學教導處副主任,陜西省教學能手培養對象,陜西省思政大練兵“教學標兵”,陜西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優秀班主任”。

展評課課題:四年級上冊《精衛填海》

專家點評與研討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人文學院院長 牛文明

寶雞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 唐亞麗

西安市教科院小學語文教研員 王曉綱

小學語文教研專家 侯建芳

本次活動以聚焦課堂教學為核心,用生動的課堂實踐詮釋“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為學科教學指明了全新方向,也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更為廣大教師搭建了一個學思踐悟的廣闊交流平臺,必將推動新課標從理念走向行動,讓新課標在每一節語文課堂上生根發芽,讓語文教育真正成為“育新人”的有力抓手。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