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德國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路德維?!っ芩埂し病さ隆ち_提出“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主張以簡約精練的設計理念代替繁復奢華的裝飾風格,這一理念很快在全球范圍內得到認可。事實上,“少即是多”不僅是一種建筑設計理念,還蘊含著深遠的哲學智慧。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主張“少則多,多則惑”。在當今信息與知識大爆炸、教育功利化問題依然突出的時代,“少即是多”無疑是指引教育方向的一盞明燈,尤其對“減負增效”的落實和素質教育的深化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少即是多”并非自相矛盾或故弄玄虛,因為這里的“少”指向外在形式,而“多”指向內在價值。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目的是培養全面發展且有個性的人,即培養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人,而不是培養只會解題的應試者,也不是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更不是培養“長著中國臉、不是中國心、沒有中國情、缺少中國味”的人。知識是載體,育人才是方向?!吧偌词嵌唷钡谋举|正是以知識學習的“少”實現育人目標的“多”。

“量的減少與質的提升成正比。”這是俄羅斯著名美術理論家康定斯基的深刻見解?!吧偌词嵌唷钡姆疵媸恰岸嗉词巧佟?。愛因斯坦對此也有精辟論述:“過重的負擔只會導致膚淺的認知?!睂W習內容的“少”不僅能讓學生集中精力深入理解核心知識,還能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時間用于內化與實踐。更重要的是,當教師減少對“硬知識”的過度灌輸,便能騰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培養學生的“軟能力”,真正實現從學科教學向學科教育的跨越。

理念是先導,唯有行動方能落地。踐行“少即是多”的理念,需在多個方面協同發力。一是明晰教學目標?!吧偌词嵌唷敝械摹岸唷笔悄康?。教師需立足育人高度設計目標,推動教學從知識本位轉向素養本位。正如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所主張的,應將“想得到的美麗”(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轉化為“看得見的風景”(課程標準),再細化為“走得到的景點”(教學目標)。二是精簡教學內容。教什么永遠比怎么教更重要,“少”要求教師擺脫“貪多求全”的應試思維,以目標為導向,聚焦結構化的學科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依托大單元理念整合教學。三是優化教學方式?!吧佟焙汀岸唷钡穆淠_點是學生,為提升“少即是多”的效果,教師需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創設與生活關聯的、任務導向的真實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四是要強化教學評價。新課程的突破在于確立學業質量標準,使核心素養可測可評。教師需把握“少即是多”中“多”的內涵,以真實問題解決為評價載體,強調多元性、整體性、階段性與過程性。

《學記》指出,“學者有四失”,其中既有“失則多”,又有“失則寡”。這里的“多”和“寡”恰如“少即是多”中的“少”和“多”,本質上都是辯證統一的相對概念。學生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教師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實現由“少”至“多”的質變。

“少即是多”既是教育觀念,又是教學策略,這一思想與《道德經》中“大盈若沖,其用不窮”的智慧相契合。若能將“少即是多”切實貫徹于教學實踐,不僅學生終身受益,教師也能收獲職業幸福。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