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構建智能化教育支持環境”的戰略目標,標志著教育信息化從工具應用階段邁向系統變革的新階段。語文作為兼具人文性與工具性的基礎學科,面臨著知識傳播方式重構、學習生態深度變革的雙重挑戰。“小小答題”軟件作為輕量級數字化教學工具,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邊界,以“碎片化學習—即時性反饋—數據化診斷”的創新機制,為語文教學資源建設提供了技術賦能的新范式。本研究立足教育信息化深層邏輯,從研究價值、實踐創新、反思提升三個維度展開探討,以期為語文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論支撐與實踐路徑。                一、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第十一條指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依據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進行融合,讓信息技術助力語文課堂教學。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課標是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資源建設融合的重要理論依據。在探索構建新型語文教學模式方面,關鍵在于如何發揮信息技術服務語文課堂的優勢;如何在信息化環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學會搜集和處理信息;如何推動教學模式的變革,通過師生協作共同開發課程資源;如何搭建網絡學習平臺,拓展學生學習和創造的空間。相較于傳統課后作業,筆者認為“小小答題”在教學資源創新方面實現了四重價值突破:一是學習方式轉型:支持碎片化學習與個性化訓練,滿足“微學習”理論中“短時間、高頻次、針對性”的學習特征,尤其適用于語文基礎知識的反復鞏固。學生通過碎片化練習主動建構知識體系,促進知識遷移。二是教學方式創新:通過數據追蹤,如答題記錄分析,教師可精準診斷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實現“以學定教”的差異化教學。三是師生關系重構:學生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學習者,可自主選擇練習難度、查看答題解析;教師則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學習促進者。四是評價體系升級:軟件的自動批改與錯題追蹤功能,構建了“即時反饋—精準診斷—個性化補償”的動態評價模型,符合新課標倡導的“教學評一致性”原則。

二、“小小答題”軟件應用的設計原則與實踐研究分析

(一)多維設計原則

1.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辯證統一

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該軟件設計遵循“教師調控—學生自主”的雙輪驅動機制。教師可通過后臺管理實現題目難度分級(如將文化常識題分為“識記—理解—應用”三個層級)、題型智能組合(融合選擇題的精準性與填空題的建構性),學生則依據認知水平自主選擇訓練模塊。例如,執教《閣夜》一課時,針對文化背景知識,教師可設置“情境式填空題、選擇題”,將杜甫生平與詩歌創作背景轉化為互動性問題,強化學生對“知人論世”鑒賞方法的認知。

2.靈活與高效的有效契合

學生可利用課間、睡前等碎片時間,完成5—10分鐘的針對性練習。例如,“每日一練”功能通過每日自動更新題庫,形成“微小知識點—即時練習—即時反饋”的學習循環,契合語文學習中“積少成多、循序漸進”的認知規律。

3.即時反饋與深度學習的有機銜接

區別于傳統作業的延遲反饋,軟件的“練習模式”構建了“即時答題—智能解析—深度反思”三位一體的同步學習閉環。如學生成語辨析題答錯時,系統會即時呈現詞義溯源與語境示例,形成“錯誤診斷—知識補全—應用強化”的深度學習鏈條。

(二)技術賦能的教學應用新形態

1.防作弊機制的教育測量學價值

“題目隨機”功能通過智能組卷算法,設定每種題型固定分值、控制知識點覆蓋密度,實現“一人一卷”的標準化測試,既符合教育測量學的信度要求,又為線上考試提供科學保障。例如,在《閣夜》課后測評中,教師可通過隨機抽取詩歌意象分析題,有效檢測學生對情景交融轉化規律的掌握程度,避免機械記憶,促進批判性思維發展。

2.數據驅動的精準教學實踐

軟件的答題記錄分析功能構建了學生個體的“知識圖譜”。通過答題正確率曲線(如文化常識題正確率提升25%)、錯誤類型熱力圖(如“借代與借喻”辨析錯誤率集中)的分析,教師可精準定位教學薄弱點,有針對性地解決學生在學習中的弱項,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三)從知識傳遞到素養培育的轉型

對比傳統課堂的單一性,技術賦能的信息化課堂更加自主、多元、高效,更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這里,筆者以杜甫的《閣夜》為例,簡析“小小答題”賦能語文課堂的優勢,旨在思考信息技術賦能語文課堂的創新路徑(如表1所示)。

20250922152908204-98-9e046.png

三、教學資源建設與應用研究的思考

(一)彰顯創新特色

在信息化背景下,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科特點。在使用相關軟件時,既要創新應用以展現自身特色,又要兼顧語文學科的固有特性。在傳統教學實踐中驗證有效的方法與亮點,并將其融入信息化語文教學過程,是信息化語文教學模式建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只有兼收并蓄,才能確保教學實現長遠發展。

(二)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必要性與適時性

信息技術融入語文教學,改變了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也為學生自主建構知識和自主發展開辟了新途徑。然而,實現語文學科教學與信息技術的有效融合,關鍵在于找準二者的契合點,要特別注意現代信息技術應用的必要性與適時性。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判斷信息技術的應用是否有利于改進教師教學方式,能否切實促進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是否有利于教師實現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轉變,以及是否有利于師生互動方式的革新。因此,唯有將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教學特性相結合,找準結合的切入點,才能讓信息技術有效助力語文教學。

(三)重新定位師生角色

在教育信息化時代,課堂教學應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在選擇信息化軟件時,教師應以增強學生主體性為原則,在教學活動中充當支持者、組織者和引導者,促進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

語文教學應緊跟信息時代的步伐,貫徹語文課程標準,融合現代教育理論,深入思考并積極實踐。在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融合的過程中,教師要進一步探尋創新路徑,借助信息技術賦能語文教學,讓語文課堂更加生動有趣。

作者單位  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鐵路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