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作為漢文化發祥地,素有“天漢”美譽,漢文化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服作為漢文化的直觀形象代表,深受幼兒喜愛。以漢服為切入點開展漢文化教育,契合幼兒的認知特點。漢服歷經千年發展,其款式、配飾、色彩、服制及制作工藝,均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見證了中國歷史中社會要素的變遷,是民族文化、審美、價值與風俗的綜合體現,承載著民族精神、哲學思想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同時,服裝不僅具備實用功能,更是美的載體,能展現身份氣質,在藝術創作中也常作為重要元素。而幼兒可通過多種感官理解服裝相關符號,漢服因此成為幼兒探索知識、了解漢文化與養成禮儀行為的有效途徑。

禮儀服飾雖為外在形式,卻反映著精神文明內涵,在現代社會具有重要意義。鑒于當下禮儀服飾的重要性、國情及研究現狀,重建部分傳統禮儀活動的服飾體系十分必要。近年來,傳統文化教育存在缺失,導致幼兒出現諸多不良習慣,民族意識淡薄,這不僅影響個人發展,更影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兒童具備較強的可塑性,然而其思維能力尚處于發展階段,存在一定局限。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將抽象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實踐,從細微的小事入手,逐步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可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禮儀教育,通過角色體驗賦予禮儀教條生命力,引導幼兒思考,使其在體驗中理解禮儀。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及幼兒園班品課程建設思想的指導下,我們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的原則,制定了詳細的“漢服國風班品課程”,以五大領域教育內容為支撐,以區域活動為拓展,以環境資源為滲透,同時通過家園共育這一關鍵環節來豐富課程活動。如此多管齊下、多方位發力,能夠切實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培養幼兒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

一、主題+活動豐富多元

課程以月主題為核心,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活動。在漢服主題活動中,“錦繡華裳”活動聚焦于引導幼兒認識漢服特點,鼓勵幼兒運用語言表達自身對漢服的認知與感受,同時通過整理衣物這一實踐活動,有效提升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小配飾在我身”活動引導幼兒以繪畫、手工等藝術形式呈現所觀察到的香囊、腰帶等配飾,并組織幼兒嘗試按材質、用途對配飾進行分類,以此培養幼兒的觀察與分類能力。“畫從身上來”活動借助漢服圖案,深入講解日、月等圖形的意義,并將認知延伸至生活中的運動、交通標志,拓寬幼兒的認知視野。“穿漢服·行漢禮”活動著重培養幼兒禮貌交往的習慣,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感受傳統禮儀的魅力。

此外,該課程充分結合漢中地域特色與四大發明來拓展活動內容。在“漢家風情”主題下,通過開展“田園漢中”等系列活動,學生得以了解家鄉的自然地理特點。在實踐活動中,學生可參與親子繪制地形圖、考察西漢建筑及區域創作等,以深化對自然的認知。在四大發明相關活動中,教師讓幼兒了解造紙的基本工藝,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活字印刷術系列活動,旨在讓幼兒感受古代科技的智慧與便利;指南針相關活動通過游戲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增強了幼兒的空間辨別能力;火藥主題活動幫助幼兒認識火藥的軍事應用與潛在危害,讓他們學會區分易燃物,提高安全意識。同時,我們圍繞青花瓷、刺繡、絨花開展實踐活動,讓幼兒深入了解傳統工藝的歷史淵源、制作技法與文化價值,激發幼兒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

二、實踐活動扎實推進

(一)日常活動:禮儀融入生活

禮儀是社會交往的行為規范與道德修養的外在體現,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禮儀習慣的關鍵期。早期禮儀教育能升華幼兒道德情操,使其終身受益。在課程實施中,教師以漢服為載體,引導幼兒通過集體與區域活動認識漢服特征,學習古代禮儀,如男女行禮差異、不同場合的禮儀規范等。同時,借助晨間談話、餐后散步吟誦古詩與國學經典,引導幼兒從生活小事踐行孝親。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將禮儀融入幼兒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游戲活動中培養幼兒的交往合作意識;在進餐時,引導幼兒養成細嚼慢咽、保持餐桌整潔的用餐禮儀;午睡前后,指導幼兒有序穿脫衣物、整理床鋪,培養他們良好的生活習慣。

(二)區域活動:促進自主發展

班級活動應建立在幼兒自主、自愿參與的基礎之上。教師要給予幼兒自由發展的空間,鼓勵幼兒主動探索。在實踐中,幼兒可自行制定區域規則,并通過圖畫的形式呈現出來。活動結束后,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實現自我認知與反思,這也是對活動的回顧與總結。在評價過程中,幼兒運用自己喜歡的符號進行記錄,為前書寫練習做了鋪墊。

最初,我們設計了簡單的區域評價表,僅供幼兒進行自我評價。在專家的指導下,我們對區域評價表進行了修改,增加了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板塊。后來,我們又對教師評價欄進行了細化,將原本對活動結果的評價轉變為對幼兒在區域活動過程中能力表現的評價。實踐后發現效果良好,家長也積極參與到評價中來。

(三)家園共育:凝聚教育合力

首先,向家長開展問卷調查,了解家長對班品課程的看法,挖掘適合幼兒的漢服文化特征,確定探索研究點,為班品課程的深入開展奠定基礎。同時,針對家長舉辦“班級特色課程”專題沙龍活動,向家長解讀并分析班品課程的思路。此外,還可以開展豐富有趣的親子研學活動。例如,在漢文化博物館“興漢勝境”的一日游活動中,教師、幼兒和家長一同走進華夏文化之地,體驗漢風生活,感受古建筑的精美絕倫,通過裸眼3D技術領略家鄉——漢中古城的變遷;開展“云峰親子采茶樂”活動,將漢服文化融入日常生活,把禮儀融入日常習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幼兒心中扎根;部分家長自發組織參觀格物明道少兒國學館,在古色古香的國學館里,幼兒進一步了解印刷術,并在實踐中體驗拓印,拓展他們對班品課程內容的認知。

我們還開展了家長助教活動,如邀請交警叔叔進班講解安全知識,地震局阿姨講解防震知識,熱心家長帶著愛心香囊和幼兒一起過端午等。幼兒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強化了安全認知,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和技能。

三、幼兒發展成效顯著

(一)五大領域全面進步

在課程實踐中,幼兒在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這五大領域均實現了全面發展。健康領域:幼兒的動作能力顯著提升。通過參與青花瓷涂色、拓印、刺繡、首飾設計等一系列手工活動,幼兒不僅熟練掌握了繪畫與手工技巧,還鍛煉了手部精細動作能力。如今,他們能夠熟練且規范地使用剪刀等工具,握筆姿勢也更加標準規范。同時,在兩人三足、捶丸等民間游戲中,幼兒的身體控制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逐步提高。語言領域:多數幼兒能夠自然、禮貌地與他人交流。在成語表演游戲中,幼兒能夠理解成語的內涵,語言表達生動形象,肢體動作豐富多樣。社會領域:定期開展的作品展為幼兒搭建了社交平臺,顯著提升了他們的合作能力與游戲水平。幼兒不僅熟悉并掌握了社會規則,還能與同伴共同協商制定游戲規則。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反復練習使用文明用語,幼兒學會了尊重和關愛他人,其自尊心與自信心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科學領域:幼兒在日常活動和游戲中積極探索棋類規律、磁鐵奧秘,主動觀察拓印過程、植物生長及物質變化等現象,以此感知自然規律。藝術領域:通過學習國學手勢舞及參與音樂區活動,幼兒的節奏感顯著增強,能夠敏銳感知不同音色和節奏的變化。通過欣賞和創作青花瓷、刺繡等作品,幼兒的審美與藝術創造能力得到提升,部分幼兒已具備獨立設計和制作首飾的能力。

(二)學習品質有效提升

在開展課程過程中,我們發現幼兒的專注力明顯提高。從漢服文化延伸至民間藝術時,通過青花瓷涂色、拓印制作、學習基礎刺繡及首飾制作等一系列手部精細動作練習,幼兒在動手操作中提高了專注力。特別是刺繡,幼兒在操作中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不然就會繡錯或傷到自己。起初,我們擔心幼兒使用繡花針不安全,但在活動開展過程中,幼兒對繡花針的掌握程度超出了我們的預期。家長也反饋,幼兒在制作刺繡作品時興趣濃厚,認真謹慎,就連平時那些坐不住的幼兒也能安靜地完成刺繡任務。

幼兒園的班品課程建設是教師、幼兒、家長共同參與、共同學習和發展的過程。在班品課程中充分挖掘并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對于教師、幼兒和家長而言,是一個感受文化魅力、體會文化內涵,逐步形成文化認同和民族自豪感的過程。漢服國風班品課程的實踐研究還有很多值得深入挖掘和探討的內容,我們將繼續努力,不斷深化和拓展文化體驗的內容與途徑,為培育幼兒文化自信增添動力。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