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對小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發展和課外閱讀量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實施建議。同時還提出,在開發素材性英語課程資源時,要注意選用具有正確育人導向的,真實、完整、多樣的英語材料,如與教材單元主題情景相匹配的英文繪本、短劇、時文等學習材料。繪本是以圖和文共同演繹故事的讀物,它通過豐富的圖畫和簡單的文字表達特定的主題和情感,培養學生閱讀興趣的同時,激發學生想象力、豐富學生感受力、拓展學生語言力。將繪本與教材語篇相結合,有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一、融合繪本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事例的選擇

作為一個單元的核心板塊,Story time是一個單元中主題最突出、語言最豐富、語境最完整的板塊。但是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僅僅依靠教材中的Story time開展閱讀,無論從核心語言的學習上,還是從背景認知、主題感悟上都略顯單薄。因此,在閱讀課中融合繪本閱讀能解決英語教學的實際需求。

筆者以譯林版六年級英語上冊Unit 5 Signs的Story time板塊為例,融合繪本A day at the museum開展閱讀教學,闡述融合繪本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與思考。

二、融合繪本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的實踐過程

(一)研讀故事內容

深入研讀語篇、把握主題意義、挖掘文化價值、分析文體特征和語言特點及其與主題意義的關聯,對教師的教學設計具有重要意義,是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標、創設合理教學活動的重要前提。因此,梳理繪本與教材的故事主線,挖掘故事核心語言,分清兩者之間的關聯,是做好教學設計的前提。

譯林版六年級英語上冊Unit 5 Signs的Story time主要講述了Tim和家人去購物中心學習各類標志,最終用標志去約束自己和他人行為的故事。輔助繪本A day at the museum講述了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觀博物館時,學生中出現的各種擾亂博物館秩序的行為,經過老師耐心勸阻教育及講解博物館的諸多規則后,師生度過了開心且有收獲的一天。兩個故事都屬于“人與社會”范疇下“規則意識”這一子主題內容,只是培養規則意識的載體稍有區別。就語言知識而言,教材中的核心語言是“What does this sign mean?It means...”。依據標志表達規則。而繪本中主要使用情態動詞should、can、must進行勸告及表達規則。兩個素材的核心語言不同,但語言功能是類似的。

(二)巧設融合節點

開展小學英語課內外融合教學,首先要理順教材和課外閱讀素材之間的邏輯關系,提煉出它們之間共同的、差異的或者互補的關聯點,然后將其作為教學主線,進行多層次、多角度融合,并深入挖掘主題意義和育人價值。

1.融語境,深化主題認知

教材故事講述的是Tim和家人在購物中心的游玩經歷,Tim詢問并學會了公共場所的各種標志的意義,在交流標志意義的過程中,理解擺放標志的原因,從而規范自己和他人的言行,做文明小公民。繪本A day at the museum則是通過老師對規則的講解、學生之間的提醒,來規范參觀博物館的言行。

兩個故事看似沒有什么關聯,甚至繪本中根本就沒有出現任何公共標志。但是轉換角度看這兩個故事就會發現,不管是Story time中的“標志”還是繪本A day at the museum中老師和學生的“勸阻和教育”,其本質都是“規則意識”,將兩個故事的壁壘打通后就會發現:繪本讓Story time的主題意義得到升華,而Story time則讓繪本的主題落地具象化,最終兩者融合,使學科育人落地生根。

2.融語言,豐富學生表達

譯林版六年級英語上冊Unit 5 Signs的Story time通過交流標志含義,表達對標志的理解和解讀。而繪本中則使用情態動詞和祈使句勸告他人遵守博物館規則。通過閱讀繪本可以拓展學生的語言知識,幫助學生更加生動準確地表達標志的含義,輔助教材內容的閱讀和交流。教材中的語言又可以在最后的大活動中優化學生對繪本的理解,為博物館設計合適標志及交流標志的含義。兩者深度捆綁,相互促進。

3.融經驗,引領價值取向

無論是商場中的標志,還是博物館里老師和學生的建議,都指向“成為文明小公民”的素養養成,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博物館場景下的更多規則。在交流中,激活學生已有生活經驗,使其表達自己觀點,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

(三)設計英語學習活動

本課以“Tim的成長”為主線,和Tim一起談論繪本,感知博物館規則。在Story time中跟著Tim學習標志,從不懂標志到懂得標志,從懂得標志到約束行為,再到勸阻別人的不文明行為,最后綜合標志和規則,使其轉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最后通過優化繪本,升華標志的含義,促使學生規則意識的形成。融入繪本的閱讀課學習活動呈“鏈形分布”。如圖1所示。

20250923093644216-92-5121d.png

1.在繪本中感知主題,理解主題語境

教學片段1

Step 1. About Tim

(1)A game. (引出Tim)

(2)About Tim.(呈現Tim相冊)

Step 2. Tim's picture book

(1)About the book. (呈現繪本)

T:Who do you like best? Why?

(2)Think and say.

T:What else can we do to show rules of the museum?

S:We can put signs there. (引出主題)

活動分析

Tim是個博物館迷,教師先帶領學生回憶譯林版三年級英語下冊Unit 5 How old are you?Tim去參觀玩具博物館的故事。接著了解到Tim愛讀的有關博物館的書籍, 并由此導出繪本故事。再接著討論繪本,感受故事中孩子們度過愉快一天的同時,其實他們也做了一些違反博物館規則的事情,學生談論自己對這些行為的評價,并提出自己的建議:She/He should(not) ...Please don't ...She/He can(not)...etc.最后在學生學會提醒他人遵守規則的同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思考還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醒他人?學生立刻想到了“標志”,構建起“標志”與“規則”的關系,使學生對故事的理解更加準確和深入,同時也使本課的主題更加凸顯。

2.在閱讀中內化主題,豐富語言表達

教學片段2

Step 3. Story time

(1)Read and answer:Does Tim know about signs?

(2)Read and find.

T:Tim doesn't know...So he is asking.

S: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S:It means "No littering" .

S:It means we should put rubbish in the bin.

S:We can sort the rubbish too.

S:...(深入解讀標志,拓展語言知識)

(3)Try to say

T:They're in the restaurant now. Tim sees a man smoking there. If you were Tim, what do you want to say?

S:(教材語言) Can you see the sign"No smoking".on the wall? It means you can't smoke here.

S:(教材語言)Please don't smoke here.

S:(繪本語言)Maybe you can go and smoke over there, in the smoking area.

S:...(融合繪本語言拓展表達更多觀點)

活動分析

借助繪本引導學生感知到規則后,自然而然地進入主題“Signs”, 進而進入Story time學習。教師帶領學生和Tim在購物中心了解標志的含義,采用隨文識字的方式學習重點詞句,在交流中深入了解每個標志的深層含義,跟隨著Tim共同學習和成長。在學習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共情,讓學生去勸阻男士在公共場所的不文明行為,激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背景知識。教材語言已可以支撐學生準確表達自己想說的內容,比如學生可以使用“can't、Please don't...”等對飯店里的那位男士進行勸阻,但是語言顯得單薄直接。當與繪本語言進行融合后,學生提出可以使用“Maybe you can/should...”等,語言更貼近生活,更能準確地表達真情實感,提升學生在語境中進行語言交際的能力,實現學生語言知識的深入學習,最終達成通過繪本閱讀內化主題、豐富語言表達的目的。

3.在運用中升華主題,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教學片段3

Step 4.Help Tim

(1)An idea

T:Signs can help follow the rules. So he wants to put some signs in the museum. (優化繪本,為博物館設計標志)

(2)Help Tim

A:I can pick/put ... here.

B,C&D:What does it mean? 

A:It means we/people can/can't... here. We should... 

B,C&D:OK. 

T:Thank you, boys and girls. Signs can help people follow the rules. Signs can make our life more beautiful.

活動分析

本節課最后的教學活動強調學有所用、學有所獲,但又不是空喊口號,而是從教學的第一個環節開始滲透主題,在過程中深化主題,在運用中升華主題。從規則到標志,再從標志回到規則,最終兩者融合。使學生在回溯文本和完成任務中感受教育價值,爭當“文明宣講員”,實現英語教學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指向學生的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和終身學習。

三、融合繪本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思考

(一)挖掘融合“生長點”,深化閱讀教學的多元表達

繪本與教材的融合要遵循話題契合原則、語言匹配原則、情感對應原則。在選擇繪本時,要關注繪本在語言功能、主題表達和生活聯系等方面與教材的關聯點,找準融合的“生長點”,這樣才能使融合不成為教學的負擔,而是成為教學的補充與輔助。另外,教師還可以對繪本內容進行刪減、重組、優化及整合等,以使繪本真正適合閱讀教學的實際需求,讓學生體驗更加多樣的課內外閱讀內容,豐富學生認知,提升學生表達能力。

(二)定位融合“思考點”,實現閱讀教學的育人價值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要把落實立德樹人作為英語教學的根本任務,準確理解核心素養內涵,全面把握英語課程育人價值。在融合過程中,教師適時拋出“思考點”進行交流互動,例如,在讀前環節中提問學生:你喜歡繪本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大部分學生選擇遵守規則、勸導他人的Omar;在讀中環節中提問學生:看到抽煙男士,你會怎么勸導呢?學生自然輸出繪本中大量語言;在讀后環節中提問學生:如果讓你來幫助Tim完善繪本,你會設計什么樣的標志放入“博物館”呢?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設計與張貼標志,并講解放入“博物館”標志的含義和作用,在交流中實現能力提升。

(三)明確融合“側重點”,突出閱讀教學的主體地位

正確認識繪本和教材各自的功能和地位是有效融合的前提。本課并非將繪本內容放入課堂的教學,而是一節純粹的Story板塊的閱讀教學。但是在閱讀教學中,通過課前閱讀和討論繪本、讀中運用繪本、讀后優化繪本的方式,使繪本發揮輔助作用,輔助學生對教材中故事的理解,深化學生對主題的認知,助力學生的成長。

實踐證明,融合繪本的閱讀教學課堂內容更充實、語言更豐富、思維更開闊、主題更深刻,最終實現學生的深度學習,真正落實英語學科育人功能,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火瓦巷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