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設計探析
作者:■文/李迅速
發布時間:2025-09-23 09:45:3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雙減”背景下,教師需要思考如何設計作業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素養。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落實“雙減”政策的關鍵在于優化作業布置,提升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作為數學四大領域之一,綜合與實踐作業的設計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探討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設計的原則、方法及具體案例,以期為一線教師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設計的背景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指出,數學課程目標的確定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集中體現數學課程的育人價值,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數學課程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能力,讓學生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因此,教師要通過任務驅動式教學,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升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還需轉變傳統作業觀念,改變單一的碎片化練習、脫離實際應用、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等現狀,設計更具探究性的作業,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和綜合素養。
在設計綜合與實踐作業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年齡特征,設計恰當的挑戰性任務,以“思”為核心,以“情”為紐帶,以“解決問題”為途徑,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還要根據校情、班情,合理整合教學資源,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二、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設計的目標和意義
(一)設計目標
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不同于傳統的數學作業模式,其目的不以單純地提升學生的數學成績為主,內容也不局限于數學課本、統一發放的練習冊等,旨在改變當前基礎教育課程與學生生活和社會實際脫節的現狀,引導學生走進現實社會,加強學生與生活的聯系,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開放空間,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不同的發展。
(二)設計意義
1.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在綜合與實踐作業設計中,教師可以結合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問題,如購物找零、家庭預算、時間管理等,引導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提升應用能力。此外,教師可以組織學生撰寫數學日記、制作數學手抄報、參與節水宣傳活動、開展生活小調查或進行數學小實驗等,通過這些方式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學生感受數學的實用價值,進而提升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
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數學作業形式單一,往往以機械重復的題海戰術為主,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而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則注重融入形象直觀的數學知識,非常契合小學生的興趣點,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可以通過設計豐富多樣的活動任務,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提升學生的應用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3.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綜合與實踐作業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以二年級《歡樂購物街》為例,教師可以借助學校數學學科活動周的跳蚤市場活動,讓學生在“認識人民幣,學會簡單的單位換算”的基礎上,進行模擬購物實踐。在活動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在真實場景中合理使用人民幣,還要學會系統地反思和有條理地描述購物過程。這樣既能夠增強學生對貨幣的感知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金融素養和創新意識。
4.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在完成綜合與實踐作業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將所學數學知識靈活應用于實際生活,有效解決現實問題,從而提升應用能力。例如,在《編碼》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走出課堂”活動,組織學生觀察并分析生活中的數字編碼,如研究汽車車牌號的編碼規則、解讀手機號的組成結構、探索書籍編碼的排列方式等。這些實踐活動不僅能夠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感受數學的實用性,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三、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設計原則
(一)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原則是指教師在設計綜合與實踐作業時,要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和思考路徑,鼓勵學生發揮創造性思維,通過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這一原則強調作業內容的多樣性和靈活性,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具體實施時,教師可以提出開放式問題,例如:“如何設計一個既能容納十個蘋果又便于攜帶的包裝盒?”以此引導學生從材料選擇、形狀設計、結構優化等維度探索創新方案。這類精心設計的開放性問題能夠為學生提供多元的解題思路,在自主探究與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都將得到顯著提升。
(二)層次性原則
層次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通過提供不同層次的作業任務,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適切的發展。這一原則既保證了任務的挑戰性,又兼顧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有效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能夠真正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以《古代計時工具》一課為例,教師可設計分層主題活動,讓學生從中了解計時工具的原理,感受科學計時的進步與發展。基礎題:列出三種古代常用的計時工具,并簡要描述它們的用途;進階題:觀察日晷在不同時間段的影子長度變化,嘗試根據這些數據繪制影子長度隨時間變化的圖表;拓展題:動手設計并制作一個簡易的日晷模型,系統記錄一天中不同時間點的影子長度,并分析其變化規律。學生可根據自身能力選擇任務,在差異化實踐中得到鍛煉,逐步提升數學綜合與實踐能力,具體活動如下所示。
作業名稱:校園綠化面積測量實踐活動。
作業內容: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數學好玩》(校園中的測量)單元實踐作業。
作業目標:通過實地測量校園綠化區域,讓學生掌握長度測量和面積計算的基本方法。
作業設計:1.準備階段。教師講解測量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項,分發測量工具(卷尺、測繩、記錄表等)。2.實地測量。將校園劃分成若干區域,分組進行測量并記錄數據。3.數據整理。各小組匯總測量數據,計算各綠化區域的面積。4.分析報告。各小組根據測量結果,撰寫校園綠化面積分析報告,并提出合理的綠化建議。5.展示交流。各小組展示分析報告,分享綠化建議,教師進行點評并總結。
(三)融合性原則
融合性原則是指在綜合與實踐作業設計中,教師需將數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社會實際及學生經驗有機融合,形成整體性教學過程。該原則強調學科間的橫向關聯與社會生活的縱向滲透,旨在通過跨學科、跨領域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具體實施中,教師可通過以下方式落實:整合數學與其他學科內容,設計綜合性跨學科學習任務;結合現實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問題。
作業名稱:測量與繪畫立體圖形。
作業內容: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數學好玩》(包裝的學問)。
作業目標:通過測量和繪畫掌握測量方法,提升空間想象力與藝術表現力。
作業設計:1.準備階段。教師提供測量工具(卷尺、直尺等),講解立體圖形的測量方法。2.測量階段。學生選擇規則的物體(如文具盒、課本等),測量長、寬、高并記錄數據。3.繪圖階段。學生根據測量數據,按比例繪制該物體的三視圖或立體圖。鼓勵使用彩色筆、彩鉛等工具進行美化。4.展示交流環節。學生分組展示作品,交流測量和繪圖心得。5.評價環節。教師從圖形測量的準確性、規范性和創意性三個維度進行點評。
融合性原則作為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設計的核心原則之一,強調通過跨學科整合、社會生活應用和個人經驗融合,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并有效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積極探索融合性原則的實踐路徑,不斷優化作業內容和形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四、小學數學綜合與實踐作業評價方法
實踐作業的最后一個環節是作業評價。評價形式非常多樣,包括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和教師評價三個維度。自我評價:學生通過自我反思,總結學習過程中的優點和不足,并提出改進措施;同伴評價:通過互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提升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教師評價:根據學生的作業表現,提供具體的反饋和建議,指導學生優化學習方法。評價內容也特別豐富,既關注過程,又重視結果。過程性評價:側重學生的學習表現,如參與度、合作精神、創新意識等;結果性評價:聚焦作業成果,包括完成情況、答案正確性、作品創意性等。
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充分發揮綜合與實踐作業的育人功能,通過設計開放性、實踐性、融合性及評價多元化的作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應用能力。同時,教師還應積極探索綜合與實踐作業的設計策略,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作者單位 陜西省興平市實驗小學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