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閱讀指利用短而不連續的時段進行簡短、少量文本的閱讀。在信息化時代,很多人借助電子產品進行碎片化閱讀的現象日益普遍,但這一閱讀方式的流行也帶來了諸多弊端。本文聚焦泛媒體時代小學生的碎片化閱讀,旨在探索抵制碎片化閱讀的有效路徑,切實提升學生閱讀能力與文學素養。

一、研究背景

2023年3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印發《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實施方案》,以響應黨的二十大深化全民閱讀號召,引導青少年學生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樹立復興志向,增強歷史自覺與文化自信,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閱讀是提升語文素養的關鍵,因而更要積極探索創新學生閱讀模式,強化對學生的閱讀指導,推動讀思結合,使學生養成終身閱讀習慣。

二、小學生閱讀現狀及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影響

為深入探究學生閱讀現狀及碎片化閱讀的影響,筆者設計并實施了問卷調查,共發放300份問卷,有效回收300份。通過對問卷數據的統計分析,揭示當前學生閱讀現狀及碎片化閱讀帶來的影響。

(一)閱讀現狀

本次調查聚焦學生的碎片化閱讀現狀,以及其對學生閱讀習慣與閱讀興趣的影響。問卷涵蓋基本信息、碎片化閱讀習慣、閱讀內容與興趣、家庭支持與態度等方面。

1.閱讀時間

學生閱讀行為分化明顯:部分善用零散時間閱讀,但超四成的學生極少或從不進行碎片化閱讀;或者單次閱讀時長不足10分鐘,持續性差且深度不足。

2.閱讀方式

以電子產品(短視頻、圖文推送)和紙質簡短文章閱讀為主,依賴家庭朗讀或廣告牌、海報等環境文本。電子產品使用率高,紙質閱讀碎片化特征顯著。

3.內容偏好與認知適配

學生在閱讀中傾向圖畫故事、漫畫等插圖類材料,這非常符合他們具象化思維發展階段,但內容淺表化極易限制他們抽象理解能力的提升。

4.家長認知與影響評估

近六成學生家長認為碎片化閱讀削弱了孩子的專注力,干擾了孩子深度閱讀的興趣,導致孩子注意力分散、思維碎片化,影響了孩子系統知識構建能力的形成。

綜上所述,學生碎片化閱讀呈現淺層化、電子化、斷續性特征,需要通過優化閱讀方式、調整內容結構、強化深度引導以提升閱讀質量。

調查顯示,電子產品是學生最主要的碎片化閱讀方式,占比高達44.12%,紙質材料次之,傳統朗讀與環境閱讀較少,這也說明學生碎片化閱讀現狀不樂觀。碎片化閱讀雖然提供了多樣化的閱讀材料與閱讀機會,但是不利于學生閱讀專注力與深度閱讀興趣的培養。因而家長與教育者需要關注孩子碎片化閱讀,積極引導有益閱讀,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興趣,并加大閱讀教育,為孩子提供豐富的閱讀資源與良好的閱讀環境。

(二)電子產品碎片化閱讀帶來的負面影響

為探究電子產品碎片化閱讀的潛在危害,本研究對教師(回收143份)、家長(回收189份)、學生(回收80份)三類群體展開了深入調查,共收集有效問卷412份。通過交叉分析與顯著性檢驗,發現電子產品碎片化閱讀對學生產生較多的負面影響。具體如圖1所示。

20250924151137230-67-01fa1.png

1.核心問題及數據呈現

(1)閱讀能力降低(提及率87.60%)

教師觀察到76.30%的學生日均紙質閱讀時長縮減超30分鐘,83.20%的學生家長稱孩子更愛看短視頻,61.50%的學生自述電子游戲擠占了自己的閱讀時間,電子娛樂屬性與傳統閱讀深度思考需求沖突顯著,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大幅降低。

(2)理解能力弱化(提及率79.40%)

在長期進行碎片化閱讀的學生中,68.90%的難以概括段落主旨,54.70%的容易斷章取義,較傳統閱讀群體分別高出了23.50%和18.20%,課堂討論呈現“觀點碎片化”“論證無邏輯”特征。

(3)思維能力受限(提及率72.10%)

高頻碎片化閱讀組學生邏輯思維得分低于低頻碎片化閱讀組學生12.2分,在問題解決任務中“思維跳躍”“系統性缺失”(任務完整度低于42.30%)問題突出。

(4)寫作能力退化(提及率65.80%)

在被調研的學生中,81.60%的在作文寫作中濫用網絡用語,67.30%的寫的作文結構松散,58.90%的作文內容空洞,32.70%的存在“提筆忘字”的現象,而這些現象的存在與他們的電子閱讀時長關聯緊密。

(5)身心健康受損(提及率59.30%)

每日電子閱讀超1小時的學生深睡眠時長減少27分鐘,褪黑素分泌峰值延遲53分鐘,64.80%的親子溝通質量下降,這也從側面說明電子閱讀時長與親子沖突頻率相關。

2.負面影響總結

電子產品碎片化閱讀負面影響廣泛,已經滲透至認知、學習、身心及家庭關系維度。其一,擠占傳統閱讀時間,導致學生日均紙質閱讀減少超30分鐘,短視頻偏好替代文本閱讀,閱讀興趣因電子娛樂即時反饋機制而下降。其二,破壞文本整體認知,68.90%的學生難以把握內容主旨,54.70%的學生斷章取義,深度理解能力得不到提升。其三,改變認知模式,在碎片化閱讀中,小學生的邏輯思維、系統性思考能力下降,寫作能力退化,網絡用語滲透、結構松散問題顯著。其四,影響生理節律,深度睡眠縮減,在調研中發現,學生電子閱讀時長與親子沖突頻率呈正相關關系。以上現象深刻揭示了碎片化閱讀對小學生正確認知體系的構建造成了深層威脅。

三、杜絕小學生碎片化閱讀的活動

針對碎片化閱讀的負面影響,筆者所在校采取了一系列活動杜絕學生的碎片化閱讀,不斷提升學生閱讀效果與文學素養。

(一)活動目標

一是通過多元化閱讀材料激發學生閱讀熱情,培養學生閱讀興趣。二是強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批判思維與表達能力,提升閱讀素養。三是依托經典與系列書籍,搭建系統性知識框架,構建閱讀知識體系。

在信息化時代學生閱讀習慣與能力的培養面臨著碎片化、快餐化的挑戰,為此,筆者所在校啟動了“電波閱讀回響”項目,以“整本書閱讀”為核心,促使學生回歸深度閱讀,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與閱讀能力。

(二)活動實施路徑與價值

1.深度閱讀習慣培養

要求學生完整地閱讀書籍,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與精力進行文本精讀與思考,注重引導他們閱讀的方法,準確把握作者意圖,提升閱讀專注力與思辨能力。

2.閱讀素養全面提升

為學生提供跨領域閱讀材料,比如融合文學、科普、歷史等多元主題的閱讀材料,通過預測、推理、總結等方式進行閱讀訓練,強化思維邏輯與表達能力。

3.情感與價值觀塑造

為學生引入不同類型的書籍,呈現多元化的情感體驗與價值觀,以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三觀”,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4.自主學習能力的構建

指導學生自主選擇書籍、制訂計劃及自覺監控自己的閱讀過程,培養他們的信息整合、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5.班級文化生態優化

多開展閱讀分享會、讀書心得交流會等活動,為學生營造積極的閱讀氛圍,強化他們的團隊精神與集體榮譽感。

(三)活動實施計劃

首先是分級書目設計,即:按年級設置班級共讀書目與延伸閱讀書單,覆蓋文學、科普、歷史、童話、民間故事等領域,以更好地匹配學生年齡與興趣。其次是主題化閱讀引導,即:以“親近自然”“我的父親母親”“與大師相遇”等為主題分類編排書目,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激發學生閱讀興趣。通過這些舉措,筆者所在校不僅能夠系統化地應對學生的碎片化閱讀問題,同時還能以深度閱讀為核心,全面促進學生的認知發展、情感培養與人格完善。

1.一年級側重學生閱讀興趣培養

以繪本、童話、寓言等趣味性強的書籍為主,采用親子共讀、教師引導閱讀等方式,或者定期舉辦故事會、閱讀分享會,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2.二至三年級側重學生閱讀習慣培養

幫助學生由繪本、童話、寓言等書籍為主的閱讀逐漸過渡到文學類、科普類書籍的閱讀,可以采用自主閱讀、小組閱讀等方式,還可以設立班級圖書角、開展閱讀挑戰賽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3.四至六年級側重學生閱讀素養培養

指導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歷史傳記、科學著作等書籍,教給學生精讀、略讀、批判性閱讀等方式,多組織讀書心得交流會、閱讀知識競賽等,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素養。

(四)活動保障措施

一是師資賦能,組織教師閱讀素養專項培訓,強化教師的整本書教學設計能力,保障閱讀計劃落地。二是資源優化,不斷完善圖書館及閱覽室建設,配置分級書單與數字資源庫,滿足學生差異化的閱讀需求。三是家校協同,通過家長會、家校平臺定期推送閱讀指南,建立“親子共讀打卡”機制,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五)活動開展模式

低段(1—2年級)可以基于校本教材《點亮生命樹》設計主題化閱讀活動,中高段(3—6年級)可以依托“中小學分級閱讀指導中心”資源,實施“導讀—共讀—測評”閉環模式。

(六)活動實施路徑

1.低段(1—2年級)實施路徑

一是做好主題化選書和閱讀時間管理。可以每學期設定“童真稚趣”“另類思維”等1—2個閱讀主題,同時結合《小電波參考書目》推薦書籍,讓學生自主選書閱讀。閱讀時間可以彈性化,比如課后30分鐘+周末2小時+寒暑假每日30分鐘。二是閱讀記錄可視化。讓學生每日填寫“閱讀記錄卡”(包括書名、頁碼、閱讀時間),每周匯總生成“閱讀進度云圖”。三是場景化支撐。可以設置班級讀書角,配置繪本、橋梁書等適齡讀物,且每月更新主題書單,每周組織1節共享閱讀課,可以采用集體共讀、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方式。四是多元化閱讀評價。做好學生閱讀的過程性記錄,比如每月制作“閱讀剪影”展示墻,學期末生成“小電波閱讀書單”,還可以設立“月閱讀之星”“書香小組”,對表現突出的個人及集體頒發定制的書簽或榮譽證書。

2.中高段(3—6年級)實施路徑

一是讀前準備。設計與教材單元主題相關聯的“人物關系圖譜”“情節發展軸”等導讀工具,還可以通過“作者訪談視頻”“精彩片段音頻”等激發學生閱讀興趣。二是讀中引導。制作導讀任務單,比如設置“人物性格分析表”“主題思辨題”等,并配套相應的思維導圖模板,還可以采用AI分級測評,即:開展閱讀力測評,生成個性化診斷報告,以進一步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閱讀。三是讀后深化。可以制作“閱讀小報”(含摘抄、人物分析、主題探究),舉辦“故事創編大賽”,做好閱讀成果輸出,可以通過校園公眾號、廣播站推送“閱讀達人”等進行專訪展示。四是評價體系。評選“打卡之星”,評選要求是連續打卡滿21天+帶動3名同伴共讀,還可以評選“閱讀之星”,評選要求是測評達標+提交深度讀書筆記+參與2次校級分享會。五是核心亮點。低段可以以“興趣啟蒙+習慣養成”為核心,通過游戲化任務與可視化記錄降低閱讀門檻,中高段可以聚焦“深度閱讀+思辨能力”,依托AI分級測評與項目式學習提升閱讀質量,還可以家校聯動,邀請家長參與“閱讀存折”打卡、拍攝“親子共讀vlog”,強化家庭閱讀氛圍。

四、活動效果與反饋

(一)活動效果

調查顯示,整本書閱讀活動在八個關鍵維度成效顯著,所有評估指標達成率均超75%,其中閱讀素養提升(88%)、閱讀量增長(85%)、寫作水平提高(82%)及閱讀習慣養成(83%)表現尤為突出。

1.閱讀量躍升

參與整本書閱讀的學生平均每周投入時間≥5小時,學期閱讀量從5本增至12本以上,年閱讀量從20本躍升至48本+,覆蓋經典文學、歷史、科普等多個領域,知識結構與閱讀體驗更好。

2.閱讀效率提升迅速

學生經過長期的閱讀訓練能更好地抓取閱讀重點和整合文本,閱讀速度也從5000字/小時提升至7000字/小時,深度理解與高效閱讀能力同步提升,打破“長篇低效”的刻板認知。

3.寫作水平得到精進

整本書閱讀為學生提供了多元敘事技巧、人物塑造范式等,使學生作文素材庫擴容,寫出來的作文內容飽滿度、結構邏輯性及構思創新性顯著提升。學生作品屢登《追光文學報》,而且在作文大賽中文思泉涌,佳作頻出。

4.知識面多維拓展

學生的閱讀內容輻射歷史、文化、科學等方面,在習得大量知識的同時,在不同領域的認知深度與廣度也得到同步提升。

5.自信心與成就驅動

完成整本書閱讀后的成就感會激發學生更大的閱讀熱情,72%的學生自評時說自己的閱讀能力得到提升,且敢于公開分享自己的見解,愿意主動挑戰高難度的書籍。

6.閱讀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整本書閱讀強化了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信息整合能力,學生能更精準地分析文本和評價文本,能運用閱讀策略提升閱讀效率。調查顯示,參與者閱讀素養評分高于碎片化閱讀者18個百分點。

7.習慣固化與自律強化

持續閱讀行為內化為日常習慣,學生業余時間管理能力增強,自律性顯著提升,家長反饋孩子開始主動規劃自己的閱讀時間,減少了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8.思維與情感等得到發展

邏輯推理、批判思考與創造性思維同步提升,學生通過角色共情與情節代入,增強了同理心與人文關懷,情感共鳴能力提升了40%。

(二)活動反饋

1.學生視角

掌握精讀技巧,閱讀理解、概括與分析能力顯著提升,能系統總結讀書感悟,實現了從“輸入”到“輸出”的進階。

2.教師視角

閱讀活動激活了學生文學興趣,主題式閱讀幫助學生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批判性思維與寫作素材庫同步擴容,形成了“以讀促寫”良性循環。

3.家長視角

家長認可閱讀對學生知識拓展、思維升級的長遠價值,觀察到孩子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主動探索跨學科知識,面對挑戰時展現更強的適應力。

總的來說,整本書閱讀在量化數據與質性反饋中均展現出顯著價值,筆者所在校將持續優化書單,增設閱讀策略課程,深化家校聯動機制,使閱讀成為學生的終身習慣。在泛媒體時代,碎片化閱讀是無法替代整本書閱讀對學生思維深度、知識體系與人文素養的建構作用的。各方需協同倡導深度閱讀,讓整本書閱讀成為文化傳承的基石、思維躍遷的引擎,以閱讀之力幫助學生塑造終身成長型人格。

作者單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