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證教育作為一種由醫學領域延伸至教育領域的模式,近年來在教育領域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特別是在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循證教育以其特有的優勢,形成新的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模式。在循證教育視域下幼兒園教師發展突破對傳統經驗的依賴,構建了“科學證據+專業智慧+兒童立場”的實踐范式,為幼兒園教師科學開展教育實踐、持續改進教育行為、不斷優化專業知識、提升專業能力等提供了具體可行的方法和策略,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的系統性發展及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

一、幼兒園循證教育的特征

幼兒園循證教育在傳承科學范式精髓的同時,構建起了獨具特色的實踐體系。其核心特征體現在證據發展的適宜性、證據生成的動態性及證據系統的相關性上,既遵循兒童發展規律,又強調師幼互動生態。

(一)證據發展的適宜性

幼兒園循證教育強調所采用的證據要符合兒童的發展規律。循證教育強調從源頭上進行證據的尋找和積累,在幼兒園中開展循證教育,從發生學的意義上來看,就是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圍繞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進行符合幼兒發展規律、能夠促進幼兒成長的相關證據的搜集和積累,并以大數據為基礎,開展相應的教育活動。不同國家的相關文件中也體現了這一要求。由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強調,認真觀察幼兒在各類活動中的行為表現并進行必要的記錄,根據一段時間的持續觀察發現,對幼兒的發展情況和需要做出客觀全面的分析,提供針對性的支持。美國幼兒教育協會(NAEYC)提出的“發展適宜性實踐”框架要求,任何教育策略都要從年齡、個體和文化三個方面進行考量,以確保教育策略不會違背幼兒的成長規律。

(二)證據生成的動態性

幼兒園循證教育的循證系統具有生成性。學前教育活動的主體是教師和幼兒,幼兒是正處于發展變化過程中具有主體性、能動性的個體,其發展具有復雜性和可變性,從提升教育質量的角度而言,越是要促進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就越是要關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動態成長性、變化性的特征,對變化發展的幼兒特征把握越全面、越清晰,對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特別是有針對性地提高個體幼兒的發展作用就越鮮明。在關注生成性的過程中,國際上已有較多可以借鑒的經驗,如:新西蘭的許多幼兒園為幼兒建立“證據成長檔案”,用以跟蹤幼兒在項目活動中的表現。在幼兒園“區域活動”中,通過記錄幼兒的活動方式、互動頻率、活動內容、提問質量等,不斷生成優化課程的證據,讓循證教育成為促進幼兒發展的有力支撐。

(三)證據系統的相關性

幼兒園循證教育的證據具有相關性。如:師幼互動是幼兒園循證教育決策的重要依據,“課堂評估評分系統”表明,幼兒園教師的情感支持、教學支持與幼兒的發展密切相關。《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強調,幼兒園教師的支持性態度和行為及回應幼兒的方式直接影響幼兒的學習與發展。因此,幼兒園在教學改進的過程不僅需要分析幼兒發展的證據,還要分析師幼互動的證據,同時還要分析兩類證據之間的關系,最后以此進行系統的優化。

二、循證教育促進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體系的構建

循證教育與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協同機制的構建,標志著幼兒園教師的教育實踐從經驗主導轉向科學驅動的范式革新。通過專業標準契合、循證教育素養培育與專業發展范式重構三個維度展開,既要求幼兒園教師將科學證據融入循證教育決策,又要推動幼兒園教師的思維模式從經驗直覺轉向系統實證,還要通過構建“證據—實踐—反思”的動態循環,實現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與幼兒發展需求實現深度同頻共振,為學前教育專業化注入持續發展的動能。

(一)專業標準契合

1.理念融合層面

《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強調以幼兒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幼兒園教師依據科學的兒童發展認知組織教育活動,這與循證教育以證據支持決策的理念相一致。《標準》把師德放在首位,要求幼兒園教師尊重幼兒個體差異,這與循證教育注重倫理的觀念相呼應。《標準》還要求幼兒園教師掌握幼兒身心發展特點,通過整合研究證據,確保教育策略符合幼兒發展規律。此外,《標準》中關于觀察了解幼兒的方法,也與循證教育強調的證據收集相契合。

2.能力協同層面

《標準》重視幼兒園教師的實踐能力,要求他們不斷實踐、反思,而循證教育的“證據—實踐—反思”循環機制有助于幼兒園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標準》要求教師將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而循證教育通過將生活中的教育事件轉化為證據,使隱性課程更加明確。《標準》強調游戲在幼兒教育中的重要性,而循證教育可以通過分析游戲行為數據,不斷優化游戲指導策略。

3.系統整合層面

《標準》要求幼兒園教師收集信息、反思改進教育工作,而循證教育正好為幼兒園教師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平臺。幼兒園教師在循證教育中,既要走出熟悉的實踐模式,以科學的方式收集證據和解讀證據,又要帶著探究成果回到實踐中解決具體的問題。此外,循證教育還為幼兒園教師提升個人專業能力、開闊實踐視野創造了更多的機會。循證教育這種系統整合深度契合及推動了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范式的轉變,使幼兒園教師從依賴經驗轉向依靠證據,從個體智慧走向集體協作,從靜態標準邁向動態發展。

(二)循證教育素養培育

1.循證行為系統

循證行為要求幼兒園教師改變傳統的經驗主導的教學模式,建立基于證據的決策系統。包括系統地獲取證據,規范地進行文獻研究、數據采集和案例分析;有序地進行實踐干預,從問題診斷、方案設計到效果評估形成一個完整的流程;以實證為依據進行教學反思,綜合運用量化證據和質性證據。如:幼兒園教師在教學中應用相關教育數據庫,體現了他們基于最佳證據進行教學決策的轉變。

2.循證思維范式

循證思維使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認知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它包含科學理性,幼兒園教師要像進行假設檢驗一樣,驗證教育策略的有效性;批判反思,幼兒園教師要能夠多角度分析教育現象,辨別證據的適用范圍和局限性;系統整合,幼兒園教師要將各種碎片化的證據,如將幼兒發展數據、觀察記錄和教育理論有機結合起來。芬蘭在幼兒園教師培養中使用的“研究型實踐”模式,就是引導幼兒園教師建立基于證據的思維框架,實現從經驗直覺到科學認知的轉變。

3.循證文化生態

循證文化標志著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進入新的階段。在個體層面,幼兒園教師要將循證實踐內化為個人職業習慣;在群體層面,幼兒園教師要形成基于證據的教研共同體,如日本的“課例研究”進行協同循證;在制度層面,幼兒園要建立以證據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和支持系統,如英國“卓越教育聯盟”推行的循證教學運動,通過建立教師證據網絡,營造良好的循證教育生態。以上這種文化建設,在本質上就是對教育專業價值觀的重塑。

(三)專業發展范式重構

1.內涵重塑

教育界倡導通過“基于證據的研究”來提升教育研究的科學性,進而推動教育研究從傳統模式向實證范式轉變。這一理念也逐漸融入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之中,強調通過建立“高校研究者—教研員—一線教師”的多主體協作和情境化證據整合體系,來克服個人經驗和純理論思辨的局限性,追求教育的科學性、情境性和多樣性統一。因此,獲取證據、評估證據、應用證據、自我改進等幼兒園教師專業素養將成為“幼兒為本”幼兒園教育發展的切實需求。

2.場域重構

作為連接科學證據和專業實踐的循證教育能為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提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場域。傳統的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是將理論學習、教育研究、實踐環節分離開來進行的,而在循證教育重構的發展場域之中,將這三者都統一到了“專業實踐問題”上來,共同為教育實踐中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了證據和數據。

3.路徑創新

在循證教育理念下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路徑“診斷—干預—評估—改進”倡導問題導向學習。這種動態發展模式能夠幫助幼兒園教師從個人興趣和理論思辨的研究中脫離出來,立足教育實踐的“真”問題,為個人科學開展教育實踐、持續改進教育行為、不斷優化專業知識、綜合提升專業能力等提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策略。

三、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機制的實踐構建

循證教育為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科學導航系統”。該系統通過構建“證據供應—教研創新”的支持體系,推動教師從經驗直覺轉向證據理性,從個體實踐轉向協作研究,從單向傳授轉向動態反思。其核心是:以證據供應機制夯實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以循證教研模式激活幼兒園教師研究潛能。這一機制不僅重塑了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角色,還通過“證據采集—策略生成—效果驗證”閉環系統,助力幼兒園教師實現從“教學執行者”到“反思性專家”的范式躍遷。

(一)深化教育證據的供應機制

1.政策文本數據庫

學前教育政策法規從幼兒發展規律、保教管理、教學方法、師資建設、質量評估到家園協同等維度,為幼兒園提供了系統化的科學保教依據。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提出了“以游戲為基本活動”“保教結合”等原則,為幼兒園教育活動開展的基本方式指明了方向。《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基于兒童身心發展規律,提出五大領域的階段性發展目標,為幼兒園制訂科學保教計劃提供了具體方向。因此,可以在整合這些政策文件的基礎上,構建結構化的知識圖譜。

2.教育研究數據

教育研究數據及相關理論為幼兒園進行科學保教提供了多維度、系統化的支持依據,涵蓋教育理念、課程設計、教學方法、教師專業發展及質量評估等方面。如: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強調兒童通過主動探索與環境互動構建知識體系,支持以游戲和操作為主的學習方式;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主張教學應基于幼兒現有水平并提供適當挑戰。在理論循證方面,幼兒園可以建立“理論—實踐”雙向校驗機制,將幼兒園教師的實踐記錄與學術期刊數據庫關聯起來,自動生成理論適用性分析報告。同時,開發按學前教育相關理論分類的“理論動態地圖”,以方便幼兒園教師查找經典理論和前沿成果。

3.教育實踐數據

教育實踐數據指來自一線的生成性知識,為幼兒園開展科學保教提供了基于實際操作的實證支持。通過對幼兒的觀察記錄與行為分析,準確評估他們的發展水平及興趣點所在,為之后的個性化教育提供依據;將案例分析和實踐總結,以及對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等,提煉成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反思,為后續的保教活動提供參考模板。開發“觀察記錄—行為分析—案例庫”實踐證據應用系統,以支持幼兒園教師的經驗遷移與創新。

(二)循證教研實施模式

1.教研問題的多維診斷

明確問題是循證教研設計的首要步驟。以真實問題為原點,構建“行政管理—保教實踐—幼兒發展”三位一體診斷模型是開展循證教研的核心邏輯。具體就是,首先通過系統分析幼兒園行政管理與保教實踐中的關鍵矛盾,精準定位教研的核心問題,確保教研活動目標清晰、方向正確;從保教實踐視角出發,通過對行政人員的日常巡班記錄、幼兒園教師研討座談、班級活動視頻等的分析探討,形成三角驗證,提煉高頻實踐問題;從幼兒發展視角出發,運用《3—6歲兒童學習觀察量表》進行幼兒行為解讀,然后結合成長檔案分析,識別出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共性問題。隨后基于問題澄清共識機制,教研共同體通過充分研討、分析與論證,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確定教研的核心問題,并明確優先級與改進預期。

2.證據體系的構建策略

在確定教研議題之后,基于循證教育的教研設計構建“政策導向—學理支撐—實踐驗證”三維證據體系,通過系統性證據采集與整合為教研活動提供科學依據。首先,多源證據采集。在證據采集階段,需從多維度視角切入:主體維度涵蓋教育者(幼兒園教師、教研員)、學習者(幼兒行為表現)、協作方(家長反饋)及專家智庫;場域維度包含教學活動實錄、環境創設檔案、課程資源圖譜等。采用混合研究法,通過量化工具(教學行為分析、發展評估量表)與質性手段(教育敘事、焦點訪談)相結合的方式,形成層級化證據圖譜。然后依據教研的核心問題,通過聚類分析形成證據主題模塊,要注重時序證據的縱向比對與多主體證據的橫向校驗,以確保證據鏈的邏輯閉環。通過多樣化證據的收集與篩選,教師能夠更全面客觀地把握教育背景信息、現實狀況及核心問題,為循證教研設計方案的優化與完善提供堅實的支撐。

3.教研方案的系統生成

基于證據的教研方案設計遵循“目標—內容—過程”三螺旋模型,強調動態生成與迭代優化。在目標體系構建方面,設計包含核心指標(如師幼互動質量提升)、過程指標(教研活動參與度)、發展指標(教師反思分析深度)的多層次目標體系;在內容設計方面,構建包括基礎模塊(必選教研主題)+彈性模塊(園本化拓展主題)的模塊化教研內容體系,每個模塊包含學習目標、證據支持、實施流程、評估工具四要素,形成可分解的標準化教研單元。在教研過程設計方面,注重彈性實施,預設主路徑(基于證據的標準化流程)與生成副路徑(突發問題應對方案)相結合的方式,路徑規劃采用敏捷開發理念,將教研過程分解為若干個迭代周期,每個周期包含“設計—實施—反饋—優化”四個環節,形成螺旋上升的改進閉環模式。

4.評估模型的創新構建

建立“效能—過程—證據”立體化評估體系,實現教研成果的制度化轉化。效果評估基于三個維度:效能評估維度可以從反應層(教師滿意度)、學習層(專業能力提升)、行為層(教學改進)、結果層(幼兒發展)四個方面進行遞進式評價,以準確評估教研效果。過程評估維度主要包括對教研目標的合理性、教研內容的適切性、教研過程的有序性等方面的評估。證據評估維度可以通過構建證據質量評價量表,建立證據評定制度,以此來檢驗證據鏈的完整度、證據對教研決策的支持度、原始評估到決策依據的轉化度等。評估結果通過知識管理系統進行結構化梳理,形成可追溯的教研證據庫,推動個體經驗向組織智慧轉化。

在學前教育質量提升的關鍵時期,循證教育為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科學錨點”。它既不會削弱幼兒園教師的專業自主性,也不會否定教育的藝術性,而是通過構建“證據—經驗—倫理”三維決策空間,助力幼兒園教師從“經驗性教師”成長為“反思型專家”。當幼兒園教師能夠自覺地運用證據改進師幼互動質量、參考專業研究結論選擇教學策略、依據觀察證據調整環境創設時,學前教育專業化的新時代便真正來臨了。這種轉變不僅是教育方法的革新,更是學前教育作為專業領域確立其科學地位的重要標志。


陜西省教師教育改革與教師發展研究項目:循證教育視域下幼兒園教師專業發展實踐模式建構,編號SJS2022RZ103。

作者單位  陜西師范大學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