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外語教育數字化改革的背景下,本研究立足德語寫作課程教學實際,聚焦混合教學模式的構建路徑,通過整合智能教學平臺與課堂實踐環節,形成目標梯度化、資源多元化、評估動態化的三維育人體系。實踐反饋表明,該模式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準確性、邏輯思維深度和跨文化交際意識等方面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為同類課程的改革創新提供了可操作的實施路徑。

[關鍵詞]一流課程建設  德語寫作教學  混合式教學模式  智能教育技術  課程思政

課題: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校級項目“一流本科課程——德語基礎寫作”(編號:202306112)。


引  言

在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背景下,教育部“雙萬計劃”對語言類課程提出“高階性、創新性、挑戰度”的建設要求。德語寫作作為外語專業的核心技能課程,長期面臨教學模式單一、個性化指導不足、評價反饋滯后等痛點。混合式教學通過重構教學時空場域,可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新思路。本研究基于某高校德語專業兩年教學實踐,系統分析混合式模式在寫作課程中的實施策略與優化路徑。

一流課程建設與混合式教學的理論關聯

1.政策導向下的課程改革要求

教育部《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兩性一度”為核心標準,即課程須具備高階性、創新性與挑戰度,為高等教育課程改革指明方向。語言類課程作為文化傳播與思維訓練的重要載體,需突破傳統以語法知識傳授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轉向能力導向的綜合性培養框架。德語寫作課程作為外語專業核心課程,其改革方向需順應政策要求,構建涵蓋語言應用、文化理解與價值引領的多維目標體系。傳統寫作教學多聚焦于詞匯積累與句型操練,雖能提升表層語言規范性,卻難以滿足跨文化交際與批判性思維培養的深層需求。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線上線下資源的深度融合,為課程目標的升級提供實踐路徑。線上平臺可系統整合語法訓練模塊與文化背景知識庫,線下課堂則通過案例研討、主題辯論等形式深化文化認知與價值辨析。例如在議論文寫作單元中,教師可借助數字資源庫引入中德媒體對同一社會議題的差異化報道,引導學生在對比分析中理解文化差異對論述邏輯的影響,同時滲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此類教學設計既符合“兩性一度”對課程內容深度與廣度的要求,又通過技術賦能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體現出政策導向與教學創新的內在一致性。

2.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結構優勢

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重組教學環節的時空布局,構建起靈活互補的教學新樣態。線上階段借助智能平臺實現知識輸入與基礎訓練,其核心價值在于支持不受時空約束的分段式學習與實時糾錯。寫作任務布置后,學生可根據個人節奏完成初稿創作,平臺自帶的語法檢查與語料庫能即時標出錯漏并給出修改提示,大幅壓縮傳統模式下教師批閱的等待周期。線下教學則轉向思維能力的深度錘煉,借助師生對話與小組協作促進知識轉化。如在論文寫作訓練中,教師可圍繞學生線上提交的初稿展開專題研討,借助可視化工具拆解文章邏輯脈絡,幫助學生發現論點薄弱或論證斷層等癥結。德國教育機構的跟蹤調研證實,這種雙線聯動的教學方式能顯著提升學習者的文本架構水平,尤其在議論文觀點聚焦與證據鏈搭建方面成效突出。混合式架構特有的全周期學習數據動態追蹤功能,使教師得以精確捕捉學生的理解瓶頸。平臺記錄的寫作修改記錄、資料查閱頻次等行為特征,為實施精準化教學指導提供了數據支撐,有效緩解了傳統課堂因統一進度帶來的個性化指導缺失問題。

3.德語寫作能力培養的特殊需求

德語書面表達的嚴謹性與程式化特征,對學習者的邏輯思維與形式規范掌握提出雙重挑戰。學術寫作中需嚴格遵循引言、論點展開、結論的三段式結構,且應使用特定連接詞實現段落間的邏輯銜接。傳統教學常采用范文仿寫與模板套用的訓練方式,雖能快速提升形式規范性,但易導致寫作思維的模式化與創新性缺失。混合式教學模式通過構建多模態資源庫,為學生提供真實語境下的寫作范例與文化解析。例如在商務信函寫作單元中,線上平臺可集成德國企業往來的真實郵件樣本,輔以文化注釋說明不同層級溝通中的敬語使用差異;線下課堂則通過角色扮演模擬商務談判場景,使學生體驗語言形式與交際策略的協同運用。這種多維度的訓練體系,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德語寫作背后的認知邏輯與文化規約。同時,跨文化比較視角的引入能夠強化學生的文化敏感度,如在歷史議題寫作中對比中德史學論述風格的差異,使學生意識到文化價值觀對論證方式的影響,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實現修辭策略的適應性調整。此類教學設計既契合德語寫作能力培養的特殊要求,又通過技術手段突破了傳統教學資源與方法的局限性。

德語寫作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構建路徑

1.課程目標與思政元素的融合設計

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德語寫作課程,通過構建“語言規范—邏輯建構—文化闡釋”三維能力目標體系,系統推進專業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深度融合。語言規范維度著重培養學習者的語法準確性與文體適切性,依托分層遞進的訓練模塊強化基礎語言能力。邏輯建構維度聚焦學術寫作的思維范式訓練,引導學生掌握德語議論文的“主張—論證—結論”三段式結構,同時通過批判性閱讀與比較分析任務,培養跨學科思辨能力。文化闡釋維度則強調文本創作中的文化主體意識,要求學生在跨文化語境中合理運用修辭策略,既能準確傳遞文化內涵,又可體現價值判斷的自覺性。課程思政的融入采取隱性滲透路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象化為主題寫作任務的設計要素。例如在“中德社會保障制度比較”單元中,通過解析兩國養老政策的制定邏輯與文化根源,學生既可提升對比論證能力,又能辯證理解不同社會制度的歷史合理性,進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認同。教學案例庫的建設遵循“文化認知梯度”原則,初級階段以日常生活敘事為載體,如中德家庭觀念對比寫作;中級階段引入社會熱點議題,如數字經濟中的隱私保護法規比較;高級階段則聚焦學術前沿探討,如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重構。這種梯度設計符合語言習得的認知規律,可通過文化比較的遞進,實現價值觀的自然內化。實踐表明,目標與思政的融合設計能夠有效激發學習者的文化反思意識,其文本產出逐漸從單純的語言模仿轉向具有文化主體性的意義建構,在跨文化交際中展現出更強的文化自信與話語表達能力。課程評價體系的同步改革能進一步強化融合成效,通過增設“文化立場適切性”“價值表達邏輯性”等評價維度,引導學生規范語言,并實現文化價值觀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表達。

2.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系統整合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核心在于實現線上線下教學資源的動態互補與協同增效。數字化資源平臺的建設涵蓋微課視頻、智能語法檢測系統及虛擬寫作社區三大模塊,形成覆蓋寫作全流程的立體化支持體系。線上資源聚焦語言基礎能力的自動化訓練,微課視頻以碎片化形式拆解德語寫作中的語法難點,交互式檢測工具通過錯誤類型識別與修正建議推送,為寫作過程提供即時反饋。虛擬寫作社區則模擬真實學術場景,支持學習者跨時空開展協作創作與異步互評。線下課堂教學聚焦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工作坊研討、情景模擬等深度互動活動,引導學生將線上習得的語言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能力。研究顯示,線上線下資源的協同使用對寫作準確性與復雜性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學習者在語篇連貫性及文化適切性等維度表現尤為突出。這種資源整合模式不僅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更通過多模態學習體驗激活了學生的認知參與度。

3.智能化評價體系的創新應用

智能化評價體系的構建著力于破解傳統寫作評價反饋滯后與維度單一的雙重困境。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自動評閱系統,可對文本進行多層級分析:語法層面實現錯誤類型標注與修正建議生成,語篇層面檢測邏輯連接詞密度與信息結構完整性,文化層面識別跨文化交際失當表述。該系統與人工評價相結合,形成涵蓋機器初評、學生自評、同伴互評、教師終評的四維評價網絡,確保評價過程兼具客觀性與人文性。在議論文評價中,系統通過論證圖譜生成技術可視化呈現論點支撐關系,幫助學生直觀識別論證鏈條的斷裂點;文化適切性評價模塊則引入跨文化語用學參數,檢測文本中的文化預設偏差。實踐應用表明,智能化評價體系通過過程性數據積累與個性化反饋推送,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元認知能力與自主修改意識。特別是在文化維度評價方面,系統提供的跨文化修辭建議促使學習者主動調整表述策略,增強文本的交際有效性。這種評價模式不僅提高了教學效率,更通過多維度的診斷反饋,推動寫作教學從結果導向向過程導向的范式轉型。

教學實踐成效與問題反思

1.學習者能力發展的實證分析

混合式教學模式在德語寫作課程中的應用效果通過多維度測評得以驗證。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的追蹤研究表明,采用線上線下融合教學的實驗組在語言應用能力、文本邏輯性及跨文化意識等方面呈現顯著提升態勢。標準化寫作測試結果顯示,實驗組在文本結構完整度、論點清晰度等核心指標上較傳統教學組具有明顯優勢,其成績提升幅度達到統計學顯著水平。質性分析進一步揭示,學生在邏輯銜接手段的多樣性、文化語境適配性等深層能力維度取得突破性進展。在議論文寫作中,邏輯連接詞的使用頻率與類型豐富度呈倍數增長,反映出學生已逐步掌握德語學術寫作的程式化特征;跨文化案例的引用不再局限于表層文化現象描述,更多聚焦于價值觀比較與社會制度分析,體現出批判性思維的深化。此外,學習行為數據分析表明,實驗組學生在數字平臺上的資源調用頻率與寫作質量呈正向關聯,印證了混合式教學中資源利用效率對能力發展的促進作用。

2.教學實施中的現實困境

在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過程中還暴露出了若干結構性矛盾與技術適配的問題。部分學習者對智能工具的過度依賴導致線下獨立寫作時出現適應性障礙,表現為脫離自動糾錯系統后語言規范性下降,以及數字化寫作流程中斷引發的認知負荷增加。教師端的數字素養差異同樣影響課程實施效果,部分教師因技術操作能力不足難以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結構優勢,造成不同班級間的教學成效分化。此外,智能評價系統的算法局限性逐漸顯現,其對文化隱喻、修辭策略等復雜語言現象的識別準確度有待提升,否則可能會誤導學生理解文本深層含義。技術工具引入帶來的認知資源分配問題亦不容忽視,部分學生在多任務處理中表現出注意力分散傾向,影響寫作過程的專注度與創造性。這些現實困境暴露出技術賦能教育的雙刃劍效應,需通過系統化改進策略予以化解。

3.師生協同改進策略

構建科學的師生協同改進機制,可為解決混合式教學中的突出問題提供有效支撐。跨學科教研團隊的組建能有效整合語言學、教育技術學及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專業力量,通過開發適配中國學習者認知特點的智能寫作平臺,優化語法檢測算法與文化語境分析模塊。雙軌指導體系的建立打破了傳統師生互動邊界,除本校教師進行同步指導外,還可引入德語母語導師開展異步在線答疑,形成跨文化視角下的寫作指導網絡。動態學習檔案的構建實現了教學數據的全過程追蹤,通過采集寫作修改軌跡、資源檢索偏好等行為數據,生成個性化學習診斷報告并動態調整教學方案。針對技術依賴問題,應設計漸進式數字工具撤離方案,在寫作訓練中分階段降低數字工具的自動化支持強度,同步加強元認知策略培訓,以提升學生的自主糾錯能力。在教師專業發展層面,可建立常態化技術研修工作坊與跨校教研共同體,通過教學案例研討與技術工具實操,系統性提升教師的混合式教學設計能力與數字素養。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化方向

1.個性化學習路徑的智能適配

學習分析技術的深度應用為德語寫作教學的個性化適配提供了技術支撐。通過采集學習者的寫作行為數據、認知偏好及知識掌握水平,系統能夠構建多維度的學習者畫像,進而實現教學資源的動態匹配與學習路徑的智能規劃。在診斷階段,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分析學生習作中的錯誤分布模式,識別其在語法結構、邏輯銜接或文化適切性等維度的能力短板;推薦階段則依據診斷結果推送定制化學習資源,例如為邏輯建構能力薄弱者提供論證模板庫,為文化闡釋不足者生成跨文化對比案例分析。反饋機制的設計強調閉環優化,系統通過追蹤學習者的資源使用效率與寫作改進效果,動態調整推薦策略。學習分析技術的運用,有助于實現差異化教學,滿足不同認知風格學習者的需求:場依存型學習者可獲取結構化寫作框架與分步驟指導,逐步建立寫作自信心;場獨立型學習者則被賦予更多開放式創作空間,通過探索性任務激發創新思維。這種智能適配模式不僅提升了教學精準度,更通過降低認知負荷增強了學習者的自我效能感。研究表明,基于學習分析的自適應系統能夠顯著提高寫作訓練的目標達成率,尤其在復雜文體寫作與文化語境適應方面表現突出。

2.虛擬現實技術的深度整合

虛擬現實技術的引入為德語寫作教學創設了沉浸式跨文化交際場景,有效彌合了語言學習與真實應用之間的鴻溝。通過構建德國大學學術研討會、企業商務談判等三維虛擬環境,學習者得以在高度仿真的情境中完成實用文體寫作訓練。在學術寫作模塊中,學生可扮演研究生角色參與虛擬學術會議,根據會議討論內容即時撰寫研究摘要與反饋意見,系統通過語音識別與語義分析技術評估其文本的學術規范性。商務寫作訓練則模擬跨國企業合作場景,要求學習者在虛擬辦公室環境中完成項目提案書、會議紀要等文體的跨文化適配寫作,系統可實時檢測文本中的文化語用失誤并提供修正建議。這種情境化寫作教學不僅強化了語言形式與交際功能的關聯認知,更通過多模態感官刺激加深了文化規約的內化程度。實驗數據顯示,虛擬現實組的寫作遷移能力顯著優于傳統教學組,其在實際工作場景中的文本產出表現出更強的語境適切性與交際策略靈活性。同時,技術整合過程中需注意認知負荷的平衡設計,避免沉浸體驗對寫作核心能力訓練的過度干擾。

3.質量保障體系的持續完善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質量保障需建立多層級、多維度的監控體系。在課程標準層面,參照《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EFR)與德國高校學術寫作規范,制訂涵蓋語言能力、思維品質與文化意識的三維質量標準。資源建設環節實施動態更新機制,組建由語言學家、教育技術專家及跨文化研究者構成的評審團隊,定期對數字資源的學術性、技術適配性與文化代表性進行評估迭代。在教學實施階段引入過程性質量監測工具,通過課堂觀察量表、學習平臺交互日志等多源數據采集,構建教學質量預警模型。效果評估層面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量化分析結合質性訪談,全面考查知識掌握、能力發展及情感態度等多維目標的達成度。國際化質量認證機制的建立尤為重要,可邀請德國學術評估機構進行第三方課程認證,重點核查教學內容的學術前沿性、文化真實性及技術應用合理性。同時,建立反饋響應閉環,將評估結果轉化為具體的課程改進方案,例如針對虛擬寫作社區互動不足的問題,可優化社交建構工具的功能設計。這種全鏈條質量保障體系通過內外評估的協同作用,確保課程建設持續符合一流課程標準與行業發展需求。

結  論

在教育數字化進程中,德語寫作課程采用混合式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一流課程建設理念在外語教學中的實際效能。技術手段的介入重新設計了教學流程,整合了資源體系,優化了評估方式,針對性改善了傳統課堂反饋效率低、文化理解不夠深入等長期存在的教學難點。實踐發現,線上線下有機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提升學生語言表達的準確度與邏輯嚴密性方面效果明顯,同時借助真實的跨文化交流場景和價值觀引導設計,有效強化了學習者的文化辨識力與價值判斷素養。后續探索應重點關注智能工具在教學中的合理應用范圍,建立既體現中國特色又符合國際規范的質量評估機制,并拓展虛擬仿真等技術在寫作訓練中的實際應用空間。德語教學改革的經驗模式具備可推廣性,能夠為其他外語專業核心課程建設提供參考,對于培育兼具國際競爭力與文化自信的外語人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楊曉宏,鄭新,田春雨.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的內涵、建設目標與建設策略[J].現代教育技術,2021,31(9):104-111.

[2]趙國慶,楊宣洋,熊雅雯.論思維可視化工具教學應用的原則和著力點[J].電化教育研究,2019,40(9):59-66+82.

[3]任玲.大學德語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探究[J].中國新通信,2023,25(7):206-208.

[4]耿偉.高校外語教育中成果導向的教育理念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實現路徑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9):60-62.

[5]王婧.英語沉浸式虛擬仿真教學模式建構與實施[J].青島遠洋船員職業學院學報,2023,44(1):39-44.

(郝瑞娟: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