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七點,嵯峨山的輪廓在晨霧中若隱若現。三原縣新投入使用的橘黃色校車沿著公路平穩行駛,停在了嵯峨鎮屈家村村委會廣場前。四年級學生屈皓軒快步上車,臉上洋溢著笑容。

這個暑假,三原縣委、縣政府投資600余萬元購置的16輛高標準校車正式投入使用,徹底解決了三原縣“小散弱”學校撤并整合后學生上下學的交通難題。這一舉措不僅保障了學生的安全,更折射出三原縣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決心與智慧。

20250926122619951-16-6ed02.jpg

教育布局的"加減法"

教育均衡發展,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小弱散”學校的問題。

“最偏遠的一個學校只有12名學生,推進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必須做好‘加減法’。”三原縣縣教育局學校布局調整負責人坦言。所謂“減法”,就是當前穩妥撤并50人以下規模過小、條件薄弱、布局分散的學校;而"加法",則是加大投入改善中心校辦學條件,并配備校車解決學生交通問題。

消息公布之初,不少村民心存顧慮:"學校遠了,孩子上學安全怎么保障?"這些擔憂很快得到了回應。在縣委專題會議上,主要領導明確表示:“教育民生工程就是要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校車配置必須到位!”

20250926122619987-13-c38ab.jpg_scale.jpg

校車運營的"精細化"

暑假期間,三原縣撤并整合了15所“小散弱”學校,同時16輛高標準校車也如期到位。每輛校車都配備了智能監控系統、人臉識別和應急逃生裝置,聘請了經驗豐富的駕駛員,并實行"一車一檔"管理。

校車線路的規劃設計尤為精心,組建了專門的工作專班,耗時一個多月實地勘測每一條線路,確保站點設置科學合理。校車辦負責人介紹說,“現在最遠的學生也能在家門口一公里內乘坐校車。”

20250926122620069-36-0f551.jpg_scale.jpg

新學期開學后,校車成為鄉村公路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看到專業的司機和陪護老師,還有這么安全的校車,我們打心眼里感到踏實。”一位學生家長激動地說。

傍晚時分,校車陸續將孩子們安全送回家。孩子們歡快地下車,奔向家人的懷抱。這些穿梭于鄉村道路上的橘黃色校車,不僅打通了學生上下學的"最后一公里",更駛出了一條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質量的新路徑。

從解決“小散弱”學校到購置校車保障學生上下學,從硬件改善到軟件提升,三原縣委、縣政府用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著"辦人民滿意教育"的承諾,書寫著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新時代答卷。這一輛輛校車,正載著孩子們的夢想,駛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