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畢業生是黨和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十分關心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教育部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穩就業的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圍繞擴崗位、促對接、暖幫扶、優結構,推出一系列精準有力的政策舉措,全面提速工作進程,全力促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人才活力。

發揮政策效應,拓展就業增量空間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把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作為重中之重,開發更多有利于發揮所學所長的就業崗位。

從市場端拓空間。教育部會同相關部門打出“組合拳”,推出系列促就業政策舉措,拓展吸納就業空間,推動31個省份和兵團結合區域定位、產業發展、消費需求等特點,及時出臺地方性擴崗增量政策。工業和信息化部持續開展“全國中小企業網上百日招聘高校畢業生活動”,目前已面向2025屆高校畢業生提供中小企業崗位超108萬個。民政部指導社會組織用好一次性擴崗補助政策,支持社會組織增加招錄高校畢業生超10萬人。

從政策端擴增量。國務院國資委實施國有企業招聘擴容計劃,指導推動國有企業面向基層一線和產業一線開拓3萬個崗位增量。共青團中央推動“西部計劃”擴容。同時,支持地方開發政策性增量崗位。比如,內蒙古實施社區民生志愿服務計劃招募5000人;四川投入超10億元,在司法、醫衛、農技等領域實施11個項目,共開發12萬余個崗位。

提升對接效能,精準匹配人崗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做實做細就業指導服務。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幫助學生們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教育部著眼快速促進精準匹配,開展“雙萬”行動,帶動校園招聘服務升級。匯聚行業崗位資源,開展線上線下“千行萬業人才招聘會”112場,匯集崗位超260萬個。強化區域招聘協同,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性就業大市場,面向重點區域舉辦系列“千校萬企供需對接會”,匯集提供崗位超20萬個。地方和高校深入開展訪企拓崗行動,重點組織“訪市拓崗”“訪縣拓崗”“訪園拓崗”,邀請企業進校招聘。重慶持續推進訪企拓崗,組織高校聚焦主干學科專業深入企業,全年走訪企業1.3萬家,拓展崗位19.9萬個。

持續強化數字賦能就業服務,全面啟動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智能化升級建設。實施“共建共享崗位精選計劃”,深化與社會招聘機構合作,發動“雙一流”建設高校、“雙高”職業學校等共享崗位資源,開展線上專場招聘。構建人崗匹配、專崗匹配大模型,對求職者能力、性格、職業傾向等進行全面評估,實現人才與崗位的精準匹配。推出就業服務智能體“智慧小業”,提供更加智能、便捷和精準的咨詢指導和崗位對接等服務。

聚焦生涯教育與觀念引導,開展系列就業教育活動。舉辦第二屆全國大學生職業規劃大賽,累計報名參賽超1500萬人,覆蓋高校2763所,會同央視錄制大賽風采展示節目,宣傳典型人物事跡,引導更多大學生提升學業與職業規劃能力。組織“基層就業卓越獎學(教)金”推薦,選樹458名基層就業典型,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基于客觀實際選擇職業和工作崗位。北京建筑大學引導學生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到西部地區就業和參軍入伍的畢業生人數持續增長。

兜牢民生底線,強化困難群體幫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尤其要把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以及有殘疾的、較長時間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作為重點幫扶對象。對就業困難畢業生進行幫扶,增強學生就業創業和職業轉換能力。

教育部指導各地各高校用好“清單式”幫扶機制,分類建檔精準幫扶,為困難群體畢業生提供有溫度、有針對性的幫扶服務。會同相關部門實施困難家庭學生就業幫扶計劃,組織高校團干部與幫扶對象“一對一”結對,開展摸清就業意向、提供職業規劃、推薦崗位信息、幫助解決困難、關注就業進展、持續跟蹤輔導等全鏈條就業服務,幫助困難家庭學生就業。目前已結對幫扶脫貧家庭、低保家庭、零就業家庭畢業生近2萬人。

會同相關部門指導地方實施“宏志助航”項目,舉辦“宏志助航”專場招聘活動1705場,提供崗位170余萬個。支持有條件的地方擴大“宏志助航”項目培訓規模,開展地方性困難群體就業能力培訓。北京2025年“宏志助航”項目培訓人數同比增加10%。重慶配套實施地方“宏志助航”項目,累計培訓就業困難畢業生8000人。廣西師范大學組織“宏志助航”精準幫扶雙選會,幫助困難群體畢業生盡早就業。

有組織推動跨區域校地對接幫扶。開展“百縣對百校促就業”活動,挖潛匯集全國縣域內特別是百強縣優質企業崗位資源,先后在浙江寧波、江蘇昆山等地舉辦校企對接和人才招聘會6場,推動126個百強縣市的千余家企業與470所就業工作基礎薄弱校建立合作關系,促進東中西部就業資源互通與人才雙向流動。推出出行優惠服務,會同共青團中央通過“青年驛站”提供異地求職住宿優惠,鼓勵各地為異地求職困難畢業生發放交通補貼。

做好離校不斷線接續服務。7月底,首次召開離校后就業工作會議。要求各地教育部門強化與本地人社部門協同,提前半個月完成與人社部門信息移交。國家大學生就業服務平臺上線“離校后就業服務”小程序,為登記的近萬名畢業生精準推送崗位信息超3.2萬條。溫州大學組建“師兄師姐公益就業導師團”,“校友導師”為求職就業指點迷津。金華職業技術大學畢業生王偉民離校后經學校推薦成功入職心儀崗位后說:“學校不是隨便找個地方‘安置’我,而是根據我會什么、需要什么真心實意幫助我。”

優化供需適配,深化人才培養體系改革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完善供需對接機制,力求做到人崗相適、用人所長、人盡其才,提升就業質量和穩定性。

教育部穩步推進國家人才供需對接大數據平臺建設。目前已歸集供需兩端40.7億條數據,具備數據查詢、統計分析、學科專業調整研判等功能,從規模結構、學科專業、人才流動、人才需求等多個維度,分級分類開展部分省域、高校人才供需適配分析。

持續開展校企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通過校企聯合開展定向人才培養、就業實習基地建設、人力資源提升、重點領域校企合作、重點群體就業幫扶等合作,幫助用人單位培養和招聘更多創新型、復合型和應用型人才。今年3月,教育部部署面向企事業單位和行業協會征集一批“人工智能應用”領域供需對接就業育人項目,幫助高校提升學生人工智能領域崗位認知、實習實踐和就業能力,促進更好就業。

實施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立足推動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供需適配,幫助學生補齊知識和技能結構短板,助力畢業生在離校前迅速提升就業能力,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面向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12個急需緊缺產業領域的60個重點建設方向,指導各地各校開設2654個“微專業”,幫助7.4萬畢業生提升就業能力。同時,在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新設“高校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雙千’計劃”專題,遴選1455門優質課程資源,線上學習人數39.7萬。

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關乎國計民生、牽動千家萬戶,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教育部將堅決扛起政治責任,會同相關部門通過系列政策舉措和服務,持續做實做細促就業工作,全力確保高校畢業生就業穩定。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