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上午,商洛學院博士李峰在學校上課、做實驗。午飯后,他趕到公司開會,和團隊討論需求、調試設備。到了晚上,他又帶著白天測試的數據一頭扎進實驗室。這成了他一年多來的“習慣動作”。

李峰是商洛學院青年專家,也是陜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科技副總”。他忙碌的身影,正是商洛市探索“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打通教育科技人才融合通道的生動縮影。

從“一紙協議”到“深度綁定”

破解校企供需難題

“以前和高校合作,多是‘一個項目、一筆經費、一紙協議’。項目結束,合作就斷了線。”談及過往校企合作的痛點,陜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辦公室主任雷慧敏坦言。這家專注硅基新材料研發的企業,曾因高純石英砂生產工藝瓶頸,面臨產業升級困境。

彼時,商洛市正遭遇相似的發展難題。借著秦創原建設和“三項改革”的東風,當地科技型企業數量年均增長46%。但欠發達地區的人才“洼地”效應,讓企業普遍面臨研發人才短缺、創新鏈受阻的困境。“一邊是高校科研成果‘睡在實驗室’,一邊是企業急需技術突破‘望眼欲穿’,必須搭建一座穩固的‘人才鵲橋’。”商洛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市科技資源統籌中心常務副主任侯燕賓說。

2024年初,商洛市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科技副總”柔性引才機制,打破傳統校企合作的松散模式。不同于以往的技術顧問,“科技副總”需深度參與企業管理決策、技術研發和戰略規劃,推動校企共建創新聯合體。為了讓“科技副總”安心干事、潛心創新,商洛市構建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體系:在資金支持上,采取“政策打包+捆綁使用+精準滴灌”模式,根據不同產業鏈給予彈性科研經費;在管理機制上,簽訂高校、企業、“科技副總”、屬地科技部門四方協議,明確職責分工,讓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

商洛學院首批15名理工類博士率先“出征”,李峰便是其中之一。

進駐陜西中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后,李峰迅速牽頭組建秦嶺硅基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帶領高校團隊與企業技術人員聯合攻關。團隊已攻克石英砂巖制備高純石英砂的關鍵工藝,申請專利3項,開發出高純石英砂、白炭黑等系列新品。

“不僅有生活補貼和科研經費,還能疊加享受‘三區’科技人才政策,在企業搞科研沒有后顧之憂。”李峰滿懷信心地說。

從“單點突破”到“鏈式融合”

賦能產業集群發展

走進山陽瑞裕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只見各種規格的充電器從生產線緩緩送出。

擔任該企業“科技副總”后,商洛學院博士袁訓鋒帶領團隊不僅解決了電源適配器智能外觀檢測等技術難題,還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快速充電的電源適配器及其充電方法”斬獲2024年度陜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科技副總’不是來走個過場,而是真正成為企業創新的‘核心引擎’,帶動區域產業發展不斷升級。”山陽高新區科技創新科科長趙貽方感慨。

“科技副總”不僅幫助單個企業實現技術突破,還推動產業鏈上下游協同創新。作為商洛電子信息產業“鏈主”企業,陜西邁思普電氣有限公司曾因數字電源控制技術滯后,難以帶動產業鏈發展。商洛學院博士邵江鋒擔任“科技副總”后,校企聯合策劃的數字電源控制技術開發與產業化項目,成功入選2024年省級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專項,不僅讓企業技術水平邁上新臺階,還帶動了周邊3家配套企業協同升級。

這樣的轉變,同樣發生在農業領域的科技企業。在陜西合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板栗深加工車間,“科技副總”、陜西科技大學博士曾橋帶領團隊研發的板栗脫殼護色、低溫鎖鮮技術,讓原本只能鮮食或簡單加工的板栗,搖身變成板栗啤酒、板栗酥等16種新產品,帶動當地500余戶農戶增收。

“‘科技副總’讓老板栗‘長出’新產業。有了科技人員的長效支持,我們有信心做出更多好產品!”陜西合曼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盧訊說。

據統計,首批選聘的15名“科技副總”已協助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17項,申請專利20件,實現了人才與產業的雙向奔赴。

從“技術攻關”到“鏈接資源”

培育良好創新生態

擔任“科技副總”前,西安工業大學博士王利國就和陜西圣美展景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圣美展景”)開展產學研合作,為企業的研發提供技術服務。“以前的合作僅局限于技術層面,很少涉及企業發展、市場需求和行業戰略分析。”王利國介紹。

今年,王利國成為圣美展景的“科技副總”。一上任,他就設計了全新的日程表,除了定期在實驗室參與研發,還組建起專項小組,每隔一周去企業進行產品調研,進行技術研發。依托這些合作,團隊和企業不斷碰撞出新的研究方向,實現了產品與生產工藝的持續迭代升級。

在圣美展景負責人姚能江看來,企業選聘一名“科技副總”,就等于對接了一所科研院校,鏈接了一個資源平臺。

“‘科技副總’不僅為企業解決了當下的技術難題,還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企業的研發模式,打破過去企業向高校院所買專利和項目合作的模式。雙方能夠圍繞需求進行聯合研發、設計、生產,共同研發的產品更容易落地。”姚能江說。

更為重要的是,雙方還建立了人才培養的深度合作機制。“我在這里學有所用,能發揮自己的專業所長,收獲很大。”西安工業大學2025屆畢業生萬海格表示。她現在擔任圣美展景的IE工程師,負責工藝流程優化。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科技副總”推動了校企人才培養的深度融合。在陜西東鳳酒莊有限公司,商洛學院博士王蕾推動校企建立“雙導師”機制,2名本科生在酒莊開展課題研究,2名企業高級技術人員則走進高校課堂,共同講授《葡萄酒風味化學》。

“‘科技副總’是技術的傳遞者,更是人才的培育者、資源的匯聚者。”商洛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局長楊博表示,商洛將繼續擴大“科技副總”選聘規模,讓教育科技人才的“活水”,持續滋養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沃土”。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