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羊真“橫”!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科技助力陜北白絨山羊產業發展縮影
作者:張晴 周天弘
發布時間:2025-09-30 17:04:27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
“這只種羊,有人出價17萬,我還不賣呢!”在榆林橫山區馬家梁村,村主任馬小紅氣定神閑、云淡風輕的一句話,既底氣十足,又多少顯得有些豪橫。
馬小紅的底氣和豪橫來自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陳玉林教授團隊的支持。在陳玉林看來,相比幾天前首屆中國·榆林羊產業博覽會上,一只陜北白絨山羊種羊拍出36.8萬元的價格,馬小紅的話合情合理。
這不免讓人驚嘆,橫山羊真“橫”!同時也讓人深思,它何以如此“橫”?

“橫”在科技 解碼高產高效密碼
地處塞北邊陲的榆林橫山,牧羊歷史悠久,作為祥瑞象征的羊早已融入到百姓的吃穿用度中。
1947年,毛主席轉戰陜北時,曾在橫山肖崖村品嘗了陜北橫山羊肉,贊不絕口。從此,“橫山羊肉真好吃”傳為美談。
橫山羊,既是百姓的美食,又是牧民的財源。
2003年,歷經25年培育的我國第三個絨山羊品種——陜北白絨山羊在橫山誕生,被農業部定為推廣品種。陜北白絨山羊這一“絨肉兼用型”優良品種,在榆林市得到廣泛養殖。
橫山區在狄青塬建立陜西省陜北白絨山羊原種場,養殖戶把白絨山羊稱為橫山羊。但西部大開發封山禁牧后,牧羊改為舍飼養殖。放牧了一輩子的牧羊人突然發現養羊經驗不靈了:羊愛生病了,成本上去了,生育率下來了,搞不好賠錢了,自己不會養了。
陳玉林教授團隊應邀入駐橫山,師生們走遍橫山區,走近養殖戶,跳進羊圈里,發現了生產難題:傳統的“一年一胎,一胎一羔”的繁育模式成本高、效率低,生產實踐中無標準可依,飼料原料單一且消化吸收率差。這此問題嚴重制約著這一優質本地絨山羊品種種質資源性能的發揮。

陳玉林教授、張恩平教授在馬如意的家庭羊場察看羊子長勢
發現真問題,破解真難題。為農民解憂,為產業賦能。
作為國家絨毛用羊產業技術體系崗位科學家,陳玉林覺得自己責無旁貸。依托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自然基金國際合作重點項目等,他大力支持王小龍、張恩平、楊雨鑫、王昕、王喜宏等通過科學研究解決陜北白絨山羊發展難題。
一只羊每天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針對這一首要問題,團隊設計了日糧配方,提高了飼料轉化率。放了四十年羊的馬如意豎起了大拇指:“羊子吃料多、排糞少、膘情好,也不吃土了,也不啃毛了。”
公羊好,好一坡;母羊好,好一窩。
十幾年來,陳玉林教授帶領團隊持續開展陜北白絨山羊種質選育提高工作,目前舍飼條件下陜北白絨山羊成年羊體重比2008年增加了8到10公斤,毛絨產量增加800g左右。
開展的母羊發情規律、精準配種與高效繁殖技術研究,通過基因組選擇技術、母羊全年均衡營養與短期優飼、羔羊哺乳期補飼等技術實現了繁殖母羊“二年三胎、一胎雙羔”高效繁殖生產。
尤其是團隊歷時6年研發的微型真核基因編輯工具enNlovFz2,平均編輯效率較過去提高11倍,大大提高了生產效能。他們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使部分羔羊日增重可達300克以上,是傳統絨山羊品種羔羊日增重的2倍以上。
“進得了羊圈,吃得了農家飯”的工作作風,讓專家和養殖戶打成了一片。母羊舍飼養殖“一胎雙羔、兩年三胎”的“235”高效生產模式迅速得到推廣。繁殖率由120%提高到了160%以上,平均體重增加25公斤左右,產絨量也從350克提高至750克以上。
2018年9月,革命老區橫山區退出貧困縣序列。
“橫”出產業 鋪就富民“羊”光大道
橫山區馬家梁村,一座座小別墅既闊氣又洋氣。一座占地158畝的標準化養殖小區,是住在這里村民的財氣和底氣。
小區共有羊舍42棟,分屬42戶村民。每棟羊舍都有8個標準間,按“性別、老幼、孕期”分屬不同的標間,7000余只羊在“咩咩”聲中合奏出動人的致富曲。

馬家梁村的標準化舍飼養殖小區
據馬小紅介紹,小區年出欄優質種羊5000 余只,戶均養羊收入達15萬元以上,自己今年賣出200多只羊的收入有100萬。“我們靠養羊,住上了小洋樓,日子真的過得喜氣洋洋。”
65歲的馬如意,一看見陳玉林和張恩平進了自家羊圈,不好意思地說:“我今年沒養好,賣了七八十只,掙了不到30萬。”盡管和別的家庭羊場相比,自己的收入顯得遜色,還是執意要拉著老師們到家里吃羊肉。
“農民實在得很,一看見咱們老師,就要宰羊款待。”榆林市畜牧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南風表示,陳玉林教授團隊真正破解了陜北白絨山羊產業發展中繁殖率低、生長速度慢的‘卡脖子’問題,有效推動了羊產業高質量發展。
作為陜北白絨山羊產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恩平教授每年有100天以上的時間呆在橫山,深入養殖場戶開展羊產業技術服務工作。他介紹到,小區以家庭羊場為單位,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標準、分戶飼養,標準化養殖、科學化管理、規范化防疫,是整個橫山區羊產業示范引領基地。
近年來,陳玉林教授主持研發編制了《陜北白絨山羊營養需要量》《陜北白絨山羊TMR制作與飼喂技術規范》和《陜北白絨山羊兩年三胎繁殖技術規程》《舍飼母羊繁殖管理技術規范》四項省標,參與研發編制的《絨山羊營養需要》國家標準實施,為我國絨山羊產業養殖中飼養、繁育等主要生產環節提供了理論依據,成功實現了白絨山羊養殖方式從放牧到舍飼的根本性轉變。
2021 年以來,榆林市和橫山區政府每年分別支持學校550萬和50萬,聯合創建了陜北白絨山羊產業創新研究中心、榆林市羊產業研究院等平臺,聯合制定了覆蓋絨山羊全產業鏈的12項標準。
團隊研發的陜北白絨山羊高效繁殖與精準營養飼養管理技術體系,通過開展技術培訓與技術推廣,覆蓋了榆林市80%以上的養殖群體,使得陜北白絨山羊生產效率提高了一倍,養殖綜合收益翻了一番。
如今,羊產業已成為橫山區首位富民產業。
2023年全區羊子飼養量達到291萬只,全區養殖戶2.2萬戶,人均年收入達4.7萬元,羊產業全產業鏈實現產值38億元。
橫山區畜牧局局長曹培明對今年的產能進行了預估,“羊子飼養量穩定在300萬只,羊肉產量2.5萬噸,羊絨毛產量1580噸,全產業鏈實現產值50億元”。
按照區政府羊產業發展規劃,計劃到2035年,橫山羊全產業鏈產值力爭突破100億元,在推動良種迭代、舍飼養羊標準落地的同時,實現生態與養殖雙贏,促進陜北白絨山羊產業蓬勃發展,養殖戶生活蒸蒸日上。
“橫”向世界 “羊”帆“絨”入國際舞臺
“種養循環、適度規模”,陳玉林教授團隊為陜北白絨山羊產業量身定制的發展模式,具有“投資少、見效快、風險低、收益穩、能致富”的特點,真正實現了“小農戶融入大市場、小園區帶動大產業”,為羊產業全產業鏈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2010年,“橫山羊肉”被國家質檢總局批準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有著“肉中人參”的美譽。其蛋白質含量高達19.3%以上,脂肪含量低至9.5%以下,富含鈣、鎂、維生素A、B1、B2等多種人體必需的礦物質和維生素,具備“不膻、不上火、不發胖”三大優勢。
2023年,中國—中亞西安峰會上,橫山羊肉走進國宴、飄香國際。成功注冊“紫云橫山”商標,獲批歐盟、英國、俄羅斯涉外商標,羊肉產業品牌價值顯著提升。
2024年,“陜北橫山羊肉”入選農業品牌精品培育名單。
陜北白絨山羊,被陳玉林形象地稱為“自帶干糧”的羊。“一只羊一年的產絨收入,夠它一年的口糧。”
這小小的“干糧”,卻有著大大的用處。
靖邊縣清彥絨毛有限公司依靠這口“干糧”,成為銷售羊絨衫羊絨披肩等高質量羊絨制品出口創匯的企業。其每年收購原絨300噸左右,無毛絨產出量大約100噸左右,產品銷售出口意大利。
2024年,靖邊縣絨山羊飼養量達168萬只,羊絨產業總產值高達14億元,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在榆林,羊絨毛加工產業規模與影響力持續攀升。建成羊絨毛洗滌分梳、羊毛防寒服生產加工企業300余家,年產羊絨毛產品1600多萬件,羊絨年交易量4000噸以上,產值約30億元。榆陽區輕紡產業園正全力打造紡織產業創新集群。
肉好絨好,“羊”帆起航,“絨”入世界。
目前,榆林已形成羊絨毛、肉羊全產業鏈發展典型模式5個,產業化聯合體13家,全產業鏈產值達150億元以上,全鏈條惠及人口近150萬,三產融合新業態基本形成。
“育、繁、推”一體化發展,不斷強化產業“芯片”競爭力。榆林市畜牧局局長康璽東強調,榆林市會繼續發揮好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榆林學院校地合作機制,用好榆林市羊產業研究院發展平臺,堅持科技良種賦能,筑牢產業高質量發展內核。“未來一到兩年,細長絨型、雙羔型、體大多絨型新品系將通過鑒定。”陳玉林教授的工作日程密密麻麻。
橫山羊,帶著“科技范”,正從黃土高原走出陜西,奔向世界。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