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第九屆蘋果文化節舉辦
作者:張歡 李雙越 李睿智
發布時間:2025-09-30 17:11:05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

火紅的秦脆掛滿枝頭,還有黃亮的秦玉、飽滿碩大的秦緋……真是一片豐收好美景!
這里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旬邑蘋果試驗站。9月29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第九屆蘋果文化節蘋果采摘節在這里火熱開幕。
育種強基,譜寫西北甜蜜事業
“種業興則農業興,種業強則農業強。”
農業興旺,育種是關鍵!
校黨委副書記閆祖書介紹,學校于1943年創辦,以“未建系組、先辦場站”的初心,立足陜西、面向西北、服務全國,在“為農興國”的征程中書寫了諸多開創性篇章。要讓農民的“錢袋子”裝得更滿,也讓農民的“果盤子”端得更穩,這一直是西農大園藝學院不懈奮斗的目標。
園藝學院與西農同頻共振,90年來,科研碩果熠熠,在蘋果育種領域,園藝學院憑借深厚的科研底蘊和不懈的創新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就。
“秦冠”以其適應性強、豐產性好、耐貯藏等優點,迅速在全國范圍內推廣種植,成為我國蘋果產業的主栽品種之一,為提高我國蘋果的產量和質量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園藝學院在蘋果產業領域又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2024年10月,學校蘋果抗逆與品質改良創新團隊培育的秦丹、秦玉、秦緋等8個蘋果優質抗逆新品種,獲得農業農村部植物新品種權。這些品種不僅抗寒、抗旱、抗病,果肉更脆甜多汁,標志著我國蘋果育種技術從“跟跑”邁向“并跑”甚至“領跑”。
從矮砧密植技術讓果樹“站得更穩”,到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精準灌溉;從病蟲害綠色防控減少農藥使用,到果實糖分智能調控讓每個蘋果都甜到心里——園藝學院的科研團隊用硬核技術,重新定義了“一顆好蘋果的標準”。通過中歐班列,學院培育的脫毒矮化種苗已輸出至中亞國家,配套技術使吉爾吉斯斯坦蘋果結果周期縮短2-3年,果農收益提升超40%,真正實現“中國技術,世界共享”。

校地企合作,繪就產學研合作新藍圖
旬邑蘋果試驗示范站作為西農大園藝學院科研探索的重要陣地,自2018年與咸陽市人民政府、旬邑縣人民政府和陜西省第一季農業公司共建,成了產學研合作的典范。通過“政、校、企”深度合作,實行果業技術干部和“土專家”包片、包村、包點服務,為蘋果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與人才保障。
蘋果產業的繁榮,為學科的建設提供了沃土;學科的創新,又為產業發展注入動能。園藝學院將蘋果品種選育、栽培技術改進等課題融入課堂,學生們參與到蘋果北擴試驗、櫻桃適生區研究等項目,真正的將課堂連接到土地,在實踐中錘煉本領、增長才干,近年來,涌現了一批有一批優秀的人才奔赴基層、奔赴更廣袤的中國大地書寫園藝故事。
活動現場,學生們參觀了陜西第一季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展廳及生產車間,親眼目睹了蘋果從采摘到分選、加工、包裝的全過程,充分了解現代化農業生產模式。
本科生王鵬剛說到:“原來我們吃的‘蘋果’是這樣從枝頭摘下,走向市場的!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讓我對蘋果產業有了全新的認識,也深刻體會到了科技在農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活動現場的“科研成果展示區”同樣備受關注。這里展示了學院培育的若干蘋果品種,文化展板、優系品種蘋果裝盤及品種標簽等布置,讓師生們可以近距離觀察不同品種蘋果的外觀、色澤和大小。李超教授詳細介紹優系品種背后的選育故事,讓大家深刻感受到科研工作的艱辛與不易,也激發了同學們對科研的熱情和興趣。

實踐育人,彰顯活動深遠價值
本屆蘋果文化節依托旬邑蘋果試驗示范站,組織2023級果樹學專業方向本科生及學生社區“常青藤”第二十功能型黨支部成員走進果園,在農耕實踐中感受豐收喜悅,激發專業熱情,以實際行動向國慶獻禮。
今年4月,園藝學院與天水麥積區花牛蘋果基地共建試驗示范站,重點攻克花牛蘋果品質改良、貯運保鮮技術。意安蘋果文化研究社的負責人王丹丹同學自豪的說到:“我牽掛的家鄉難題,正被母校科研團隊搬進田間地頭。這讓我對‘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有了最真切的體會:實驗室里的每一組數據、試驗田的每一次觀察,既能化作果農增收的底氣,也能成為社團傳播蘋果文化最鮮活的素材!”
“常青藤”第二十功能型黨支部成員王坤,舉著自己手里又大又紅的秦脆,興奮的說:“這是我第一次親手采摘蘋果,感覺特別有成就感,也讓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農民的辛苦和勞動的價值!”

學生們紛紛手持氛圍道具,在果園中挑選心儀的果樹或蘋果合影留念。學院黨委副書記胡代欣介紹,園藝學院通過舉辦蘋果文化節,將科研創新轉化為可觸可感的成果,將育人傳承融入實踐細節,形成了“以活動促科研、以科研育人才、以人才反哺產業”的良性循環。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