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達信號處理全國重點實驗室成員開展科研工作。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供圖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發生前,地表往往會發生細微變化。如果能持續監測這種變化,就可以及時預警減少損失。與光學衛星不同,SAR(合成孔徑雷達)的工作不受光線、天氣等因素影響,不僅能實時監測地表變化,還能對災害情況進行測量,在災害預警、應急救援中具有極高的應用價值。

作為國家星載SAR技術攻關主力軍,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設的雷達信號處理全國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李真芳教授團隊長期深耕我國微波遙感領域,有力推動了我國星載SAR全球觀測從“二維分辨”到“三維測量”,再到“雷達測繪世界最高分辨率”的跨越式發展。該團隊的探索,是實驗室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一個側面。

自成立以來,實驗室始終聚焦實際需求中的雷達重大關鍵技術攻關,加速技術的迭代升級。同時,實驗室堅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發展,為鍛造國之重器源源不斷地貢獻西電智慧與力量。

1 “頂天立地”做科研

實驗室創始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保錚被譽為“雷達‘裁判長’”。實驗室成立伊始,他就定下了“頂天立地”的科研目標。所謂“頂天”,就是要走在國際學科發展的前沿;而“立地”,就是要解決實際問題,在裝備研制上真正發揮作用。實驗室成立50余年來,“頂天立地”的理念已內化為全體成員共同的精神基因,成為科研工作知行合一的行動自覺。

“強化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關鍵要看干不干滿足國家戰略需求層面的事情,有沒有解決關鍵技術難題的能力,有沒有持續創新突破、引領發展的能力。”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實驗室主任劉宏偉說。

加快先進理論方法和技術的轉化應用,需要不斷通過試驗來迭代驗證。從東南沿海到西北腹地,實驗室成員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開展裝備試驗,百日攻堅成為常態。

夏日,戈壁灘被烈日炙烤。實驗室的劉崢教授帶領團隊爭分奪秒,聚焦雷達成像、多源融合等技術進行攻關。方艙空調全開仍如蒸籠,“但團隊非常珍惜外場試驗的機會,盡量把工作做細做實、解決難題”。

錨定國防科技重大戰略,實驗室目標識別團隊對接作戰部隊實際需求,2022年至今受邀與部隊官兵共同奮戰,在現場環境艱苦、任務復雜艱巨的情況下,開展了一系列雷達系統智能化研究與技術論證,在人工智能技術與雷達實際應用的深度融合上邁出了重要步伐。

多年來,實驗室堅持基礎研究“國際前沿有地位”、應用基礎研究“關鍵技術有突破”、應用研究“重大裝備有貢獻”的整體定位,有力支撐了學校獲批建設西北唯一的集成攻關大平臺,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等省部級以上創新團隊及科研平臺19項,承擔并完成了包括國家科技預先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課題,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發明二等獎等省部級以上獎勵117項。

2 燒旺人才的“火爐”

“我指導學生論文時,會逐字逐標點修改,也會定期組織工作匯報和組會討論,這些都傳承自保錚老師。”實驗室執行主任蘇洪濤至今仍保留著老師給自己修改的論文底稿,“老一輩學者一絲不茍、嚴謹規范,當時很多同學都‘享受’過這項待遇。”

“一個文化氛圍良好的團隊就像一個火爐。當火爐燒得很旺,放進一個新煤球,它會很快被點燃,反之則不同。”對于實驗室成員來說,保錚講過的“火爐效應”耳熟能詳。而讓“火爐”薪不盡、火不滅的秘訣正在于傳幫帶。

針對當下青年科研人員面臨的成長通道狹窄、評價考核頻繁、事務性負擔沉重等困境,曾長期擔任實驗室黨支部書記的蘇洪濤推動黨建與業務深度融合,實施優秀青年人才成長、青年教師幫扶、科研方向拓展等計劃,以實際支持和人文關懷激發青年科研人員的內生動力。

對于實驗室的托舉,青年教師李亞超體會很深:“依托實驗室平臺,我參與了重大項目的設計、研制和實驗,全流程走下來水平提升了很多。實驗室組織的項目論證、學術交流活動也讓我開拓了視野。”

“科研創新工作有其特殊性,大多數有追求和抱負的科研人員都有自己的工作習慣,實驗室要提供寬松自由的科研環境和良好的服務保障。”劉宏偉介紹,目前,學校正按照“一室一策”工作思路,厘清科研平臺、學院和職能部門的關系,搭建三級聯動管理體制框架,強化剛性支持保障實體化建設,在建立工作推進機制、處理校內單位關系、解決資源配置增量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在平臺給予的支持和關懷下,實驗室人才濟濟。目前,實驗室有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人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等國家級人才稱號,24人獲得陜西省“三秦學者”特聘教授等省部級人才稱號。此外,實驗室已培育出4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得者,累計輸送畢業生4000余名,其中半數以上都投身于國家重點單位及科研院所。

3 “反哺”拔尖人才培養

中國科學院院士畢德顯是我國雷達工程教育的奠基人。為傳承其治學和育人精神,用好實驗室資源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劉宏偉提出了建設本科生“畢德顯班”的方案。“畢德顯班”于2019年10月正式成立,實驗室團隊全員、全程、全方位參與班級教學方案改革、課程教學大綱制定,并擔任學生導師。

“劉老師講課不局限于課本、不規避問題。他教導我們不能迷信權威,要敢于質疑。他的課以實際問題為導向,不僅夯實了我們的理論基礎,也讓我們了解了雷達發展的前沿動態。”談及“畢德顯班”,2022級學生林知豪對劉宏偉的“雷達原理”課印象深刻。他認為,重基礎、強實踐、貼近科研,是實驗室教師們的授課風格。

“畢德顯班”首批畢業生方博為如今已成為學校深度學習和雷達目標檢測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在他看來,“畢德顯班”的培養模式為他打下了堅實的科研基礎。“從大一入學起,一位實驗室老師會擔任兩名同學的學業導師。每隔半個月或一個月,我就會和陶海紅老師面對面交流。陶老師指導我的科研、學習,也關心我的生活和心理健康。”

實驗室堅持育人和育才相統一,將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各環節,形成了教書、科研、實踐、文化、組織多渠道協同育人的長效機制。此外,實驗室開展“導師有約”系列活動,通過“新生研討”“學科宣講”“本科生創新實驗室”等多項舉措,積極踐行“三全育人”。

在實驗室的悉心培育下,一批批優秀學子成長起來。據統計,“畢德顯班”學生共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338項,其中國家級以上獎勵146項。該班級也連續3年獲得學校“十佳標兵示范班”稱號。

“我們要不斷探索‘科研反哺教學,推進教研教改’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為學生提供優良的學術指導和科研環境,培養引領電子信息領域科技發展和產業應用創新的拔尖人才。”劉宏偉說。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