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設區市教育局,楊凌示范區教育局,韓城市教育局,神木市、府谷縣教育和體育局,各高等學校、廳屬中等職業學校:

現將《陜西省推進“人工智能+教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情況,認真貫徹落實。

陜西省教育廳

2025年9月30日

陜西省推進“人工智能+教育”行動計劃(2025—2027年)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人工智能與教育數字化的重要論述,落實國家“人工智能+”戰略,按照《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教育部等九部門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以及省委、省政府有關要求,結合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目標

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我省“十五五”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全學段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全方位賦能教學管評研創新應用,形成高效、安全、普惠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到2027年,全省中小學全面落實人工智能教育要求,培育20個左右全國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在職業院校分別建成10個左右優質特色“AI+專業群”和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在高等學校布局60個左右優質學科專業,建立5個左右人工智能學院,立項30個左右科研計劃項目,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重點實驗室,全省培養500名左右骨干教師,圍繞教學管評研等五大領域遴選一批典型應用場景案例,打造100所左右實驗學校,助力教育高質量發展和教育強省建設。

二、重點任務

(一)完善“人工智能+教育”基礎環境。

1. 夯實智能教育基礎建設。持續推進智慧校園建設,升級陜西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匯聚人工智能相關數據、資源和工具。各地各校要升級數字化教學環境,逐步普及教學智能終端,搭建新型人工智能學習實踐空間。鼓勵有條件的地區、高校建立人工智能平臺,通過購買服務、聯盟共享等方式,形成人工智能算法、算力和大模型應用的公共支撐能力。

2. 構建智能教育數據體系。建好陜西省教育大數據中心,完善教育數據管理機制,利用部省數據共享機制和省政務數據共享平臺,推進與教育部、省級相關部門和高校、市縣數據的互聯互通。各地要明確區域數據采集與管理要求,學校教學部門要聯合信息化、科研等部門協同落實,深化教學全過程、發展全要素數據采集,打通全鏈條管理信息系統,形成教育數據資產。

3. 筑牢智能教育安全防護體系。推動網絡安全協同創新,聯合網信、公安、工信等部門建立防護體系,健全應急處理機制。各地各校要強化人工智能應用管理、隱私保護、數據安全防護,規避網絡攻擊、數據濫用、隱私侵犯、信息繭房、算法霸權等問題。要落實算法與大模型備案機制,規范人工智能應用進校園管理。要開展人工智能倫理安全宣傳活動,提升師生數字安全意識和信息甄別能力。中小學校要落實《陜西省中小學人工智能素養提升教育參考要點》。

(二)打造“人工智能+教育”重點應用場景。

4. 推進人工智能應用試點。推進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學校,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試點,研發、應用教育垂直大模型和應用智能體,為師生提供智能備授課、教研、答疑、測評、學伴等應用服務,探索大規模因材施教和個性化學習路徑。智慧教育示范區、示范校要先行先試,探索實施路徑,推廣典型應用場景案例。

5. 探索教學新形態。以國家未來學習中心建設試點為牽引,打造高教“人工智能+”學習組織,探索學生自主、協作、探究學習新路徑。依托國省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升級建設教學實踐平臺,提高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鼓勵高校開發高中學生先修課程,與中小學合作開展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科普報告、學術講座等,實現協同育人。

6. 助力教育治理創新。推動陜西智慧教育綜合服務平臺應用,促進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支撐教育“一件事”高效辦理和業務事項“一網通辦”。鼓勵各地各校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優化資源配置、運行機制和服務模式,打造多元參與、人機協同的教育治理格局。

7. 支撐教育評價創新。支持承擔教育評價改革試點任務的地區和學校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探索學校、學科、專業、師生數字畫像,開展過程評價、增值評價和綜合評價。鼓勵各地各校創新評價方式,構建人才素養指標、開發測評工具,探索人工智能賦能考試評價、縣域教育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及改革論文抽檢辦法等路徑。

(三)推進人工智能教育。

8. 建立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將人工智能納入我省急需學科專業,推動專業數字化、智能化升級。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學科,開設“人工智能+”雙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和聯合學士學位項目。支持“雙一流”建設高校和行業特色高校增設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或新興交叉目錄外專業。支持鼓勵有條件的高校建設人工智能學院、人工智能實訓室和人工智能“微專業”。鼓勵有條件的職業院校成立“AI+數字化”微專業教學中心,打造人工智能專業集群,聯合企業共建虛擬仿真實習實訓基地和“AI+產業學院”。

9. 推進人工智能教育資源匯聚共享。深化國家和省級智慧教育服務平臺應用,推進在線精品課程建設,遴選人工智能教育教學實踐案例,建設省級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和虛擬仿真實訓中心。落實基礎教育信息技術相關教材修訂機制,同步建設配套數字教學資源。鼓勵高校整合建設人工智能教學資源共享與技能認證平臺,研發人工智能+課程、數字化教材等新形態資源,用好國家級人工智能領域“101計劃”發布的核心課程教材和人工智能專業核心課程。鼓勵各地推動高校人工智能實驗室、展廳等向中小學校開放,引導專業人才參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實踐,促進大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發展。

10. 普及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各地和中小學校要開齊開足人工智能教育相關課程,落實好《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校本課程、課后服務項目和研學實踐,構建與信息科技、科學、綜合實踐等有機銜接的課程體系。在學業水平考試中落實好信息類、科學類課程中人工智能教育相關內容。鼓勵職業院校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和“人工智能+專業”課程,并納入學校人才培養方案,助力推進產教融合。推動高等學校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改革,研制課程改革實施方案,將《人工智能導論》課程作為必修課納入通識課程體系,實現本科階段全覆蓋。

11. 強化專項教改教研。在省級基礎教育教學成果評選中,單設人工智能教育類別。發揮國家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基地的示范引領作用,加強創新研究,探索形成典型經驗和案例。成立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教學研究中心,設立教學改革專項,開展教研活動和實踐探索。支持高職院校探索形成實驗實踐教學典型應用場景案例。

(四)提升師生人工智能素養。

12. 提升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在中小學生數字素養提升、大學生創新大賽、網絡安全宣傳周及校園科技節等活動中,設立人工智能專項。鼓勵各地各校開展課程體驗、實踐操作、跨學科融合等活動,提升學生應用與創造能力。鼓勵職業院校建設產教融合實訓室,采用項目驅動與案例教學,提升學生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能力。

13. 提升教師人工智能素養。通過人才引進、轉崗培育等建立人工智能教師隊伍。研究制訂教師AI應用能力評價標準和實施辦法,推行測評全覆蓋。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師隊伍建設,落實教師數字素養標準,分層分類開展人工智能教育專題培訓,培養骨干教師,舉辦課堂教學創新實踐活動,提升教師創新應用能力。鼓勵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建“雙師培訓基地”,開展教師“人工智能+教學/管理能力”輪訓。優化師范生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和實習實踐中增加人工智能相關內容且100%覆蓋,將掌握人工智能技能納入學分管理。

14. 提升管理者人工智能素養。每年組織開展局長校長數字化領導力提升培訓,開展網信管理人員專業技術能力提升活動,強化人工智能應用水平,助力科學決策,提升治理水平,助推教育變革。

(五)深化研究引領與國際交流。

15. 推動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加強人工智能相關科研項目立項、成果認定和團隊建設,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強化成果轉化,推動科研平臺開放共享。依托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立智慧教育陜西高校重點實驗室。加強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郵電大學等高校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校企聯合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支持高職院校聯合企業、科研院所共建“AI+產業”聯合實驗室,開展人工智能應用研究。遴選專業骨干組建科技創新后備人才培養協同研究中心及大中小一體化科學課程體系研究中心,將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納入研究范疇。

16. 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依托“一帶一路”聯盟搭建人工智能教育學術交流創新平臺,支持高校人工智能相關領域中外合作辦學、舉辦國際會議,支持相關領域師生出國留學,開展師生國際化培養。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國際交流,建設國際化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助力陜西特色教育資源數字化輸出。面向東盟等國家,輸出人工智能國際化專業標準和課程標準,開發雙語課程。通過產業學院開展“語言+技能”實訓,為國外技術人員提供培訓。

三、保障措施

建立健全統籌協調、分工負責的工作機制,強化組織、經費、督導、宣傳等保障。成立省級專家指導委員會,各地各校將“人工智能+教育”作為一把手工程,納入“十五五”發展規劃,結合實際制定實施方案,加強統籌實施。建立以政府投入為主體、社會參與的經費保障機制,重點支持薄弱地區和學校智能設施建設、師生人工智能素養提升等。省教育廳在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專項資金、部屬高?!半p一流”“雙高”專項資金、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專項資金等項目審核時,將人工智能項目納入優先級。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設立專項資金,合理安排預算,科學、規范推進。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教學常規和質量評估,開展監測評價,組織成果交流,宣傳推廣先進經驗。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