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前身是1937年在延安創立的魯迅師范學校。該校在戰火中誕生、在奮斗中成長,始終堅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形成了鮮明的人民性、實踐性與革命性相統一的教育傳統,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與改革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和深刻啟示。如今,作為紅色職教基因的傳承者,延安職業技術學院將這一深厚歷史底蘊融入辦學“血脈”,著力書寫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以紅色文化鑄就“匠魂”。學院深入挖掘延安時期職業教育的紅色資源,為全校萬余名師生深植“授人以漁、敏行誠樸”的價值根基,構建起“以延安精神為根、工匠精神為魂、特色文化為體”的文化育人體系。校園內,“授人以漁”使命石、校訓校風書法地雕、“勁風負翼”主題雕塑,以及徐特立與張思德等6位人物的銅像靜靜矗立;“延安時期”文化墻、“四大發明”浮雕、32座古詩詞燈柱,以及以魯班、華佗等命名的校園道路,共同營造出紅色精神與工匠文化交相輝映的育人環境。

學院建成了黨建文化紅苑和校史展覽館,創立了軍營文化體驗區和藍色海洋文化體驗區,將紅色基因融入“三全育人”大格局,貫穿于“五育并舉”各環節,開創并實施“六維文化”育人工程。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革命傳統與職業精神教育,使“匠魂”植根于心靈深處。學院創新構建“五彩文化引領五育融合、紅色資源賦能三全育人”工作體系,打造特色育人品牌,實踐形成的《紅色文化培根鑄魂、圣地工匠厚德強技》榮獲陜西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從黃土地走向深藍:“五彩兩棲型”西部航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實踐》獲2022年國家職業教育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以科技創新樹立“匠心”。學院秉承“教學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教學、生產、科研”三位一體的延安時期職教傳統,凝練出“以人民為中心,以服務為宗旨,以需求為導向”的理念。這一理念與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中立足“三服務”、統籌“三協同”、推進“三融合”的思路一脈相承,從而構建起紅色職教與現代職教的價值鏈接。學院立足“服務轉型、助力發展”的辦學定位,將延安時期艱苦奮斗的辦學精神轉化為“授人以漁”的辦學使命。學院積極探索,形成了“企業出題、學校接題、教師解題、師生答題”的科技服務機制,繪制出一幅“科技賦能三農、匠心對話時代”的壯麗畫卷。

在制度設計層面,學院通過修訂職稱評聘制度,將技術服務和技能培訓納入評價體系,推動教師深入行業企業開展產學研實踐。學院獲陜西省科學技術獎5項、農業技術推廣成果獎1項、“兩鏈融合”重點課題1項,涌現出“蘋果教授”“蘑菇專家”等一批技術帶頭人。學院每年為“三農”提供技能培訓9500余人次,連續7年獲評陜西省教育幫扶“雙百工程”先進單位。

以協同育人傳承“匠藝”。學院構建了“3+2+N”專業群體系,實現專業與地方支柱產業精準對接。將工匠精神融入43個專業的人才培養全過程,學生榮獲國家級、省級技能競賽獎項392項,形成了“人人練匠藝、系系出名匠”的生動局面。

學院實施紅色人才培養、五育并舉賦能、多方協同育人和崗課賽證融通四大計劃,構建了“五育并舉、育訓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品德好、能力強、潛力大”的工匠人才得到社會廣泛認可,畢業生就業率連年保持在95%以上,特別是航海類專業連續15年實現就業簽約率100%。學院牽頭成立“圣地紅旅”“西部海員”“陜北能源化工”三大產教融合共同體,構建了“價值引領、模式創新、機制保障”的產教融合平臺,推動政行企校協同育人、協調創新,人才效應逐步彰顯,畢業生就業率和就業對口率穩步提升。

站在新起點,學院正以實干詮釋延安紅色職教的當代價值,把職業教育“大有可為”的殷切期盼轉化為“大有作為”的生動實踐,用紅色薪火點亮現代職教之路,譜寫立德樹人的時代新篇。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