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選育的油菜品種在西藏拉薩試種取得重大突破。9月份田間測產顯示,西油11、陜油168、陜油975等8個品種畝產均超300公斤,顯著高于當地品種,據西藏農牧科學院李思蒙老師介紹,這些品種具有高產、抗逆、適應性強的突出優點。

20251011123446154-61-6f2e7.jpg_scale.jpg

在海拔3600多米的西藏拉薩,一場“油菜革命”正在悄然改變著當地的農業版圖和民生圖景。農學院黃鎮教授團隊歷時十余年,成功破解了西藏油菜種植的“卡脖子”難題,選育出一批抗旱抗寒的優良品種,不僅讓畝產顯著提升更催生出“油菜花?!边@樣的新產業,為雪域高原的鄉村振興注入了強勁動力。

西藏是我國重要的油菜產區,但長期以來,當地農業生產面臨多重挑戰。春播油菜常遭遇“卡脖子旱”,生長初期月降水量不足30毫米,嚴重影響出苗;而冬季土地閑置長達6個多月,不僅浪費了寶貴的溫光資源,還加劇了土壤風蝕和揚塵。更關鍵的是,西藏自產菜籽油遠不能滿足本地需求,食用油供給安全問題突出。

“我們剛到西藏時,看到大片土地冬天光禿禿的,心里很不是滋味。”黃鎮教授回憶道。如何讓這片雪域高原的土地既能多產“油”,又能護好“生態”,成為團隊攻關的核心目標。

自2020年起,黃鎮團隊與西藏農牧科學院展開深度合作,每年在拉薩開展春播、冬播試驗各30余個雜交組合,對品種的適應性、抗逆性進行嚴苛篩選。經過無數次的試驗與改良,團隊終于育成了一批“高原定制款”油菜品種。

20251011123445962-77-960a3.jpg_scale.jpg

其中,春播品種“西油11”在2024年8月的測產中表現驚艷,平均畝產達285.1公斤,較當地主栽品種“青雜7號”增產6.2%,為保障西藏食用油供給安全提供了關鍵支撐。而冬播品種如“陜油109”“陜油1513”“西油8號”“西農油519”等則能在冬季覆蓋土地,既作為牛羊飼料,又能有效防治土壤風蝕,實現了生態與經濟的雙贏。

2025年,團隊的研究成果迎來了落地轉化的“爆發期”。他們聯合西藏農牧科學院、西藏職業技術學院等單位,在曲水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于拉薩建立了3個油菜試驗示范點,300余份種質資源、30個新品種(組合)在這里集中亮相。

特別是曲水縣俊巴漁村,300畝西農油菜品種示范田被打造成“油菜花?!甭糜尉皡^?!敖衲晔钇?,光游客就來了3萬多人!” 西藏職業技術學院教師索朗群宗介紹,以前鮮為人知的小村子,因為這片花海成了網紅打卡地,村民們通過售賣特產、提供餐飲等,實實在在嘗到了“油菜”的甜頭。

20251011123446238-56-4069b.jpg_scale.jpg

西藏農牧科學院李思蒙老師介紹,黃鎮團隊的油菜品種將會在西藏多個地區進行更大規模的示范與推廣,其推廣進程將進一步加快。同時,團隊聯合西藏農牧科學院等單位承擔了3項西藏及拉薩市重大科技專項,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堅實保障。

從實驗室里的育種攻關,到田埂上的豐產喜悅,再到景區里的歡聲笑語,黃鎮團隊用一粒小小的油菜籽,不僅讓西藏的“油瓶子”更穩,也讓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廣。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