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學期開始,西北大學學生通過教務系統自由選擇學習的課程。《世界文明興衰錄》等7門大思政“金課”在系統開放不久,450人的名額瞬間被全校不同學院和專業的學生搶空。學校及時回應同學們的呼聲,調配教室資源,將課程規模擴大到940人,名額很快再次被搶完。

這一批火爆的大思政“金課”,依托學校地質學、考古學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以及120余年豐厚校史資源,分別由國家級人才和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能手、年度影響力人物等領銜,教學團隊包括2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內的26名國家級人才,以及國家級教學名師和相關學科知名專家、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國家級一流課程團隊等。

考古學專業的葛雨凡同學在上完第一節課后,在班級微信群說:“老師講的真好,完完全全的干貨課,聽起來有種大腦攝入營養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很幸運能搶到這門課。”其他同學也紛紛接龍,為主講教師黃民興教授的點贊和好評刷滿屏幕。

集體備課,構建大格局

大思政“金課”之所以如此受歡迎,不是偶然,而是西北大學舉全校之力精心謀劃和推動的結果。

啟動課程建設前,西北大學黨委常委會研究討論,確定了“優勢學科先行試點,名師大家領銜帶動,部門院系合力推進”的工作思路,整合地質、考古、信息、化工、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域國別等學科力量,注重運用新時代偉大變革成功案例,挖掘陜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挖掘校史里的思政元素,建設首批大思政“金課”,引導學生在學科交叉融合中提升綜合素養,從多角度理解和感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論魅力和實踐偉力。

從今年4月開始,西北大學定期召開集體備課會,圍繞課程目標、內容框架、方法載體等進行深入研討。黨委書記蔣林、校長孫慶偉和其他5位校領導,與學校相關職能部門、院系負責人和課程負責人面對面坐在一起,逐一聽取課程負責人的匯報,反復打磨每一門課,凝練學科思政元素。蔣林和孫慶偉結合專業特長和管理經驗,分別牽頭一門課程。

校級集體備課后,校領導下沉教學團隊,共同磨課。經過半年幾十場的集體備課、磨課,《地球科學的使命與新征程》《何以中國——考古學的視野》《信享天下,智創未來——程序設計概論》《生物“智造”美好生活》《延安革命文物“說”》《世界文明興衰錄》《光芒在這里閃耀——西北大學英模十講》等7門融政治性、學理性、通識性于一體的大思政“金課”成功推出,并列入本科生通識課程必修模塊。

蔣林表示,西北大學按照全省高校黨的建設工作會議要求,以大思政“金課”建設為切口,豐富課堂育人內涵,凸顯思政引領力,推動黨建和事業發展雙融雙促,為立德樹人綜合機制改革和全省“大思政課”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貢獻力量。

名師領銜,建好大師資

講好課,關鍵在教師。西北大學從全校遴選骨干教師,根據內容配備教師,根據教師開發內容,讓最合適的老師講最合適的內容。

《地球科學的使命與新征程》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干、趙國春領銜,教學團隊中還有國家級教學名師賴紹聰和全國模范教師、“萬人計劃”入選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等。舒德干認為,大思政課應該避免空洞說教,最好跟每門專業內容的科學內涵緊密地融為一體。在課堂上,舒德干和團隊老師們圍繞“地球科學如何堅持自己的使命和擔當”這個主題,系統講述西北大學地質學代表人物、重大成果和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貢獻,激發學生使命意識。通過對當前和未來地球科學“三深一系統”與“綠色發展”的講授,幫助學生樹立自立自強,勇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的遠大志向。

謝佳欣同學是經濟管理學院的大一學生,文科生的她毫不猶豫選擇了《地球科學的使命與新征程》。她解釋說,一來國家倡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經濟發展和環境、地理密不可分,希望多了解環境和地理方面知識。二來想親身感受院士的風采,“聽了舒院士講的地球‘第一動物樹’,我明白了生命起源和演化的不易,更加敬畏生命。”

《光芒在這里閃耀—西北大學英模十講》以“公誠勤樸”校訓為線索,講解校史里的英模人物。很多英模的故事,由當事人、見證人、研究者講述,最大程度地拉近時空距離。比如,全國重大先進典型侯伯宇事跡的講解人楊戰營教授,是侯伯宇指導的博士。三秦楷模中亞考古隊事跡主講人唐云鵬,本身就是中亞考古隊的骨干隊員。

《何以中國——考古學的視野》教學團隊中的陳洪海、錢耀鵬、王建新等都有30年以上講臺經驗。陳洪海說:“我們安排文化遺產學院年輕教師任課程助教,鼓勵其他老師旁聽,以此促進年輕教師成長,完善人才梯隊,以‘頭雁效應’激發‘群雁活力’。”

講授《延安革命文物“說”》的趙景龍老師是團隊里的青年教師,他說:“講臺上我是老師,其實也是學生。延安時期的革命先輩,為我樹立了光輝的學習榜樣。另外,我們團隊有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能手和多位陜西省思政課教師大練兵活動教學標兵,他們的教學技藝也讓我提升很多。”

巧妙融入,強化大思政

把一門專業課,特別是自然科學類課程講出思政味,難在找準知識教育和價值引領契合點、楔入點,難在比例把握,太多則生硬,太少則背離開課初衷。

各門課教學團隊反復討論,提煉、升華出一系列“思政點”。這些“思政點”像鹽一樣溶解在水中,不見其形卻有滋有味。

《信享天下,智創未來——程序設計概論》從小故事、大事件切入,貫穿“求實、奉獻、協同、育人”主線,引導學生在理解程序設計基本概念和原理,應用相關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上,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深刻領悟和踐行科學家精神,培養科學思維,增強科學素養,勇擔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時代使命。整個課程一共17講,每一講都有對應的“思政點”。比如第一講“解碼‘數字大腦’--馮·諾依曼架構中的協同智慧”的“思政點”是團隊協作,第三講“程序基本結構--順序、選擇、循環的規則意識”的“思政點”是精工求實。

團隊成員馮筠教授說:“信息技術、人工智能正在顛覆性重塑知識學習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希望同學們在這門課上了解相關領域技術原理和前沿應用,認清技術發展走勢和國家戰略需求,積極投身科技強國事業,努力讓奮斗的青春與時代同頻閃耀。”

《生物“智造”美好生活》以“生物為基礎,綠色為翼,工鑄未來,智惠民生”為課程思政內涵,講述生物智造與衣、食、住、行、用、健康、國家安全等美好生活方方面面的聯系。課程一共九講,每一講同樣有“思政點”。比如第二講“解碼未來衣櫥—生物智造與‘衣’”的“思政點”是服務國家“雙碳”戰略,倡導綠色消費,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第七講“傳遞醫療溫情—生物智造與健康”的“思政點”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解決關鍵領域“卡脖子”難題。

團隊成員郭媛教授說:“我們把這些‘思政點’串珠成鏈、聚鏈成群、集群成勢,確保課程既能夠反映學科新成果、新趨勢,又能夠與現實生活、時代發展有機結合,教育引導學生厚植家國情懷和愛黨愛國愛校情感。”

創新教法,打造大課堂

依托西北大學—延安革命紀念館國家革命文物協同中心、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等平臺,把校外優質育人資源導入校內,匯聚成育人合力。

《延安革命文物“說”》以黨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時間脈絡為線索,選擇最具代表性的革命文物,以“見物、見人、見故事、見精神、見理論”為邏輯,引導學生弘揚延安精神,使革命文物“活起來”。課程每一講都采用 “線上1/4+線下3/4”的方式進行,即把1/4的課堂時間交給中央紅軍長征勝利紀念館、中共西北局紀念館、洛川會議紀念館等革命紀念館的同志,請他們線上講活文物故事。西北大學老師在剩下的3/4時間里,講深講透文物背后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提升學生史料解讀和歷史思維能力,多維度形成獨立的黨史認知框架。

《光芒在這里閃耀——西北大學英模十講》則安排了實踐教學環節。當同學們在教室聽完英模們事跡后,教學團隊帶領學生走進學校侯伯宇先進事跡展覽館、絲綢之路考古館、郭峰事跡展廳,以及西北聯大影壁和塑像群,在歷史場景感悟,與英模人物對話,增強課程針對性和吸引力,延伸課堂育人質量和效果。

《世界文明興衰錄》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國式現代化、文明交流互鑒、全球文明倡議等方面重要論述為主線,從希臘羅馬古文明講到中世紀歐洲和近代工業革命,從農耕時代帝國爭雄講到十月革命和冷戰結束后的全球局勢,引導學生深刻認識世界文明形成、演變及發展規律。本科新生師留濤說:“他者是認識我們的鏡子,經過中西對比、古今對照,我真切體會到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篳路藍縷的曲折與輝煌,身為中國人真的很幸福。”

西北大學校長孫慶偉說,思想引領、學科支撐是7門課的鮮明特點。學校優秀的師資隊伍、已有的國家級教學成果、承擔的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為課程提供了堅實的支撐。他表示,在學校開設的首批大思政“金課”基礎上,學校將更深入挖掘學科、隊伍、文化等資源優勢,以好課育新人,在教育強國建設中更好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