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人工智能重塑各行業生態的時代背景下,教育與AI的深度融合已成為不可逆轉的全球趨勢。今年2月以來,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創新研發的“AI教研員”系統投入應用,以其專家級的教研能力指導教師把課上成“金課”。截至8月25日,“AI教研員”已覆蓋全國31個?。ㄗ灾螀^、直轄市)、152個市、322個區(縣)的1237所學校,累計為4萬多個班級、2萬余名教師提供了高水準的教研支持,完成了6萬余節課堂的智能診斷與評價,構建起“技術賦能教師、智能優化課堂”的新型教育生態。

本期特別報道從“一線紀實”“觀察手記”“校長之思”“教師之悟”四個角度,深度解析這一具有人工智能時代標志性意義的“AI教研員”實踐案例,期待能為推動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陜西智慧。這一探索不僅展現出了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無限可能,更預示著未來基礎教育形態的變革方向。


5月25日,陜西師范大學實驗小學(以下簡稱“陜師大實驗小學)“沸騰”了。在陜西省教育廳和陜西師范大學的指導與支持下,由該校自主研發的“AI教研員”登上教育部官方微博欄目“數字教育引領未來”,引發教育界廣泛關注。

值得關注的是,這款在今年2月上崗的“AI教研員”從落地教學場景到登上國家級平臺,僅用了數月,并獲得人民網、央廣網、《陜西日報》等中省媒體的關注。這一快速出圈的“教學黑科技”究竟具備哪些獨特優勢?為了找到答案,記者走進校園想要一探究竟。

“人機共舞”:課課賦能人人提升

采訪期間,記者隨機走進教室,看到語文教師黃蓉在上課前輕點智慧黑板上的“AI教研員”錄音鍵,開始講授《海底世界》的內容。四十分鐘的課堂結束后,“AI教研員”很快從教學目標達成度、課堂互動有效性、教學策略適配性等六個維度生成詳細的評估報告,給出81分的分數,并針對課堂提問環節提出改進建議。在“AI教研員”系統的頁面上,記者注意到,對《海底世界》這一內容,“AI教研員”對不同的上課老師給出了“七十多分至八十多分”的不同評分、報告及改進方案。

這位擁有十余年教齡,卻被教學創新困擾的資深教師坦言:“AI提出的許多點子為課堂注入了意想不到的靈感。經驗與AI的結合,可以幫助教師挖掘更多教學的可能性?!?/p>

該校的“AI教研員”系統整合了語音識別、自然語言處理及DeepSeek R1大模型,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分析。教師在上課前,只需要一個點擊錄音的動作,整個過程無需其他操作,該系統就會自動對教學目標達成度等6項指標進行動態監測,實時采集課堂語音并同步生成文字分析報告,為教師提供具體的教學指導。

數據顯示,該系統上線后,教師課堂評分顯著提升,年輕教師的成長周期縮短了30%,驅動教學從“統一標準”向“個性培養”轉變、從“單向傳授”向“深度互動”轉變、從“經驗教學”向“數據教學”轉變?!啊瓵I教研員’就像一位時刻在旁的隱形教學專家,指導教學。經過不斷改進,我的課堂教學分數從開始的六十幾分、七十幾分,提升到現在的八十多分。”該校教師李陳心從內心認可了“AI教研員”,她說:“技術最有溫度的模樣,是讓每個教師都成為更好的自己?!?/p>

在陜師大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內,部分教師連續高分常被校長“點贊”,而低分教師則主動反思改進,已經形成了“馬不揚鞭自奮蹄”的專業成長環境。系統設定的“40分鐘課堂紅線”和教師閑談、偏離教學等行為能被精準識別?!敖處煹恼n堂言行規范性顯著提升,這是我們最大的收獲。”陜師大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總校長羅坤笑言。

“強教必先強師,強師必先強課堂。陜師大實驗小學自主研發的‘AI教研員’系統實現了對教師個性化成長的追蹤,不僅以低成本管理破解了資源瓶頸,還以‘課堂革命’落實了‘雙減’本質?!蔽靼彩懈吡陞^教研室主任王雙勞評價道。

20251016085827561-79-b0fa2.png

評價系統:對標特級教師的課堂教學水準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各行業的當下,教育與AI的深度融合成為時代命題。陜師大實驗小學緊跟時代,開啟了與AI融合的大門。起初,該校在考察市面上的AI教育產品時,遭遇了價格高昂與設備適配等難題。同時,學校發展也面臨著現實痛點:“名校+”共同體成員校已達到9所,教師隊伍龐大且發展迅速,教學質量如何保證;專業教研員數量有限,如何實現大規模、常態化的課堂診斷,等等。

“面對這些難題和學校發展的需要,2024年9月,我們毅然決定走自主研發之路。”陜師大實驗小學“名校+”“AI教研員”項目負責人表示,“經過與專家、技術人員等多方研討,我們確定以語音單模態技術(自然語言轉文字)為研發方向,遵循‘低成本、輕量化、讓每位教師能用得上且用得好’的原則推進研發,旨在解決大規模常態化課堂監測、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教師精準幫扶等問題?!?/p>

研發期間,深夜的辦公室里,鍵盤聲常常此起彼伏。一開始,團隊接連測試10款開源語音轉寫模型均以失敗告終,40%的語音識別準確率、雜音干擾等問題讓課堂診斷系統的研發陷入僵局?!安荒芤蕾嚞F成方案!”相關負責人表示,技術團隊便啃起了語音識別算法的“硬骨頭”。三個月里,他們變身“數據偵探”,逐幀分析課堂錄音,從聲紋特征到語義模型反復調試。語音轉寫準確率最終提高到95%以上,而成本只有市面方案的1/100?!斑@意味著‘AI教研員’可以零成本、高效率地捕捉課堂中的每一句教學對話!”“AI教研員”項目負責人的臉上洋溢著自豪。

但挑戰并未止步。解決了語音轉寫的準確率后,為了在不投入新硬件、不改變原有硬件的基礎上,讓“AI教研員”系統能兼容老舊教室的硬件和各類手機,團隊把辦公室改成了“設備博物館”,堆滿了五花八門的手機型號。研發人員連續兩周駐扎現場,在代碼中嵌入了20多種異常處理邏輯,實現手機不熄屏持續錄制、斷網數據緩存等功能,讓“AI教研員”系統能夠在任何環境下穩定運行。面對教師對評估報告生成需30分鐘的“吐槽”,架構師與前端研發負責人熬夜重構算法,愣是將30分鐘的反饋時間壓縮至3分鐘以內。

技術突破只是起點,如何讓機器給出專業、個性化的評價報告才是關鍵。

為此,陜師大實驗小學成立了由全國知名專家學者、高校教授組成的學術委員會,邀請教育部教指委專家及全國50余名特級教師,通過深入研究全國千余份優質課程教學視頻,依據國家課標,對標特級教師教學水準,研討制定了百余套義務教育階段語文、數學學科的評價標準,搭建起含4761條教師行為編碼、萬余條語料的龐大數據庫?!斑@些為‘AI教研員’利用自然語言分析開展更精準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提供了高質量的保障。”“AI教研員”項目負責人表示。

在使用中,面對“評價模板化”的質疑,羅坤校長回應:“我們先通過‘AI教研員’評價解決教師課堂教學的規范問題,確保教學不偏離核心目標,教師的個性化實踐可在達標后自由發揮。我們計劃攜手高校,持續優化系統,讓‘AI教研員’的評價更智能、更個性化。”

“一木成林”:從秦嶺惠及四方

2025年4月1日,山西省河津市和陜師大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共同舉辦“AI賦能課堂質量提升”活動,交流了“AI教研員”的應用經驗。

2025年5月15日—16日,四川省成都市、江蘇省無錫市、遼寧省沈陽市、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哈密市等地多所學校的書記、校長攜團隊共49人在陜師大實驗小學“名校+”共同體參觀調研“AI教研員”等內容。

2025年6月4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第三小學開展“AI教研員”全員培訓,讓每位教師都能熟練運用陜師大實驗小學研發的“AI教研員”。

……

這些場景,僅僅是陜師大實驗小學“AI教研員”如同榕樹根系般不斷延伸、抽枝散葉,將“觸須”遍布全國多個地區的細微縮影。

截至2025年8月25日,該校已累計接待了來自陜西、廣東、云南、重慶等地多所學校的30余場次調研并作了專題推廣會議,“AI教研員”已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152個市、322個區(縣)的1237所學校,為4萬多個班級、2萬余名教師提供服務,輔助完成6萬余節課的教學評價。

這份亮眼成績單的背后是學校用教育家精神辦學育人,將教育情懷轉化為創新實踐的生動注腳。

“‘AI教研員’系統設計是輕量化的、低成本的。學?;蚪處煵恍枰魏斡布度?,只要在現有的智慧黑板或手機上注冊登錄‘AI教研員’系統,即可使用,極大地降低了推廣使用的技術門檻和成本需求?!薄癆I教研員”項目負責人表示,“在‘AI教研員’系統的開發應用過程中,我們多次拒絕了商業化合作的要求,堅持將‘AI教研員’系統秉持公益普惠原則,推廣至所有需要的學校,讓他們從中受益?!瓵I教研員’系統支持30萬教師同步使用,相比現在的2萬多名,未來還有很大的空間。”

“我們曾被技術和資金‘卡’過脖子?!绷_坤校長感慨道:“但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研發的工具,絕不能用來‘卡’同行?!痹谒磥?,“AI教研員”系統的推廣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教育公平的實踐。學校堅持技術向善,通過低成本的技術賦能,讓資源薄弱地區的師生也能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未來,陜師大實驗小學的教育創新步伐不會停歇,羅坤校長表示,下一步將繼續開發“真人教師+AI教師”協同系統,并探索學生學習思維可視化技術,實時捕捉學生課堂走神狀態,精準診斷學習瓶頸。此外,該校還準備推出“AI家庭教師”,助力“雙減”政策深化,為學生提供個性化輔導。

作者單位:陜西教育報刊社有限責任公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