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蘋果”何以香飄四海——全國首個蘋果試驗示范站、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二十年發展紀實
作者:張歡 王元基
發布時間:2025-10-24 15:30:1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
10月22日,在“中國蘋果之鄉”白水縣舉辦的“2025陜西白水‘三瑞’蘋果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一份亮眼的成績單引發行業贊嘆:選育新品種12個,培育碩博士研究生172名,培訓果農19萬人次,推廣新技術示范基地超百萬畝,帶動產業產值超百億元……
這份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交出的沉甸甸的成績單,既記錄著一個國家級蘋果試驗站二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與創新,更見證著“西農模式”用科技引領蘋果產業跨越的探索實踐之路。
新技術 催生蘋果產業蝶變
二十年前,帶著緊密結合大學科技人才優勢與區域農業發展需求的緊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在此扎根。
64歲的白水縣雷牙鎮東方城村果農劉三倉,靠著18畝蘋果園,為兩個兒子娶了媳婦、買了車、買了房。“真心感謝西農大,可以說沒有西農白水蘋果試驗站,就沒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然而2005年,劉三倉卻正在為蘋果園發愁,猶豫著要不要把家里的三五畝樹砍了。白水雖地處關中平原與黃土高原過渡地帶,是世界蘋果最佳優生區之一,但當時白水蘋果產業正遭遇瓶頸:栽種面積雖大,但品種單一、技術落后、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廣大果農和企業普遍信心不足。
服務國家戰略,引領區域主導產業發展。2005年,學校與白水縣攜手共建了全國首家蘋果專業試驗示范站,破解蘋果產業發展難題,探尋蘋果產業發展新路。

白水蘋果試驗示范站
這是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在區域主導產業核心地帶建設的第一個高標準試驗示范站,以趙政陽教授為首,由王雷存、梅立新、安貴陽、劉振忠、高華等組成的專家團隊在此扎了根,于是三間窯洞點燃了黃土坡上科技興農的星星之火。
荒廢的農場、簡陋的條件,沒水沒電,三間窯洞既是宿舍也是辦公室,一天兩餐,泡面充饑,架子床便是休息的地方,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白天扛著儀器跑遍了全縣果園測數據,晚上挑燈夜戰整理資料。
“高接換頭,讓喬化成齡果園提質增效是第一步。”趙政陽教授針對喬化果園商品率低、效益差的問題,創新開出了“挖、改、換”的第一劑處方。“砍頭?那可不行!”果農們搖起了腦袋。
王雷存在劉三倉家住了一年多,白天聊、晚上諞,諞來諞去諞的都是如何務好蘋果園。有了思想基礎的劉三倉,成為第一批高接換頭的受益者。他回憶道:“改型以后,我一畝地就比之前要多賣四五千元。在二十年前,四五千元可絕不是一個小數字。”
這看得見、摸得著的效益,讓廣大果農,相信科學,親近科技。全縣每年通過高接換優方式,推廣新優品種1萬余畝,實現“當年換頭、次年結果、三年豐產”。

試驗示范站首席科學家趙政陽教授為農民現場示范
趙政陽教授團隊,將教室搬到田間,讓課堂連著田野,把品種、栽培、植保等領域的科研成果直送生產一線。以旱地栽培技術為例,團隊總結提出了旱地矮化蘋果“寬行密植、紡錘樹形、肥水富集、起壟覆膜、支架保護”的高效栽培技術,建立高標準示范基地50余萬畝。
“專家帶骨干、骨干帶農民”,示范站通過開展“室內培訓+果園實訓+外出觀摩”,培育蘋果“鄉土人才”207名,組織線上線下技術培訓210場次、覆蓋19萬人次,接待果農咨詢4萬余人次。
這種技術傳播模式,造就了一大批土專家,實現了科技人才的“自我造血”和“持續供給”。林皋鎮可仙村曹謝虎,從改造6.4畝喬化低效果園起步,跟隨試驗站專家學習,書寫了從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果農轉變的傳奇。
2010年,他代表陜西果農赴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并作了《科學務果改變了我的生活》的演講。現任仙果合作社理事長,業務涵蓋育苗、生產、儲藏、銷售等,年純收入超300萬元。
二十年來,白水蘋果試驗站示范推廣以“間伐改形”為主的老果園提質增效技術、矮砧集約高效栽培模式、蘋果樹高接換優等10余項蘋果優質高效生產關鍵技術,推動白水縣蘋果產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全縣蘋果種植面積擴大至55萬畝,年產量突破70萬噸,戶均增收達2.8萬元。
新品種 引發蘋果產業迭代
2020年10月,由趙政陽教授團隊選育的“瑞香紅”蘋果新品種,其苗木生產經營轉讓費拍下了1100萬元,創下國內水果品種轉讓費的最高紀錄!
從0到1、從1到N,教授變成莊稼漢、外鄉人變成白水人,把蘋果育種的論文寫在了這片熱忱的土地上。試驗站扎根白水的二十年里,先后選育審定不同成熟期蘋果新優品種11個,引發了蘋果產業的更新迭代,實現了從“按季賣”到“全年賣”的市場供應鏈。
繼“秦冠”蘋果之后,白水的蘋果品種大多為外來戶。“引進的品種都是在國外的自然條件下培育的,不一定適合我們的氣候等方面的情況,為什么不培育適合我們自己特點的品種?”
趙政陽團隊在試驗站建立種質資源圃,保存蘋果品種資源2000余份,變革傳統的“多組合、小群體”為“少組合、大群體”的現代育種策略,聚焦“高品質”育種目標,將現代生物技術與常規雜交育種方法相結合,實現了育種方法的系統性創新。
研發優良的蘋果新品種絕非易事,國外知名品種的研究迭代大多經歷30年以上乃至半個世紀之久。“蘋果樹很難做,因為它是個雜合體,需要非常復雜繁瑣的工作。為了達到預期目標,我們一共做了4萬棵雜交苗。”趙政陽說。
通過這一創新體系,團隊成功選育出12個不同熟期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蘋果新優品種,其中包括“瑞陽、瑞雪、瑞雪紅、秦陽、秦紅、秦韻、秦月、秦風、秦怡、秦燈、秋實、秋濃”等系列品種,5個品種獲得了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
其中,“瑞陽、瑞雪、瑞香紅”成為陜西省首次通過國家審定的蘋果品種。“瑞陽”蘋果填補了晚熟紅色品種空白,“瑞雪”蘋果以香氣濃郁、晶瑩綠色成為市場新寵,“瑞香紅”因晚熟耐貯藏面廣受歡迎。

瑞陽瑞雪種植
“蘋果種三瑞,效益能翻倍”,很多果農通過嫁接“三瑞”,使果園優果率從60%提升至90%,畝產值由1萬元躍升至3萬元。目前白水縣“三瑞”種植面積達到10萬余畝,輻射帶動山西、甘肅、四川等地發展30余萬畝,畝均效益穩定在4萬元以上。
林皋鎮北馬村林秋芳,憑嫁接技術與蘋果試驗站結緣,從組建“白水女子嫁接隊”成長為遠近聞名的蘋果種植“女狀元”。依托試驗站,她建成200余畝“瑞陽”“瑞雪”矮化密植基地,畝產值超7萬元,走出蘋果科技致富的新路。
新農田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焦鋒,敏銳把握產業轉型機遇。2021年,在專家團隊指導下率先采用高接換優、矮化密植模式,種植1200畝“三瑞”等新品種。憑借優質果品和訂單銷售,公司年產值達1800萬元,帶動果農增收致富,成為白水蘋果產業升級的典型樣板。
2023年,農業農村部將“瑞雪”推介為農業主導品種。
截至2024年,“三瑞”蘋果已在我國蘋果主產區累計推廣109.24萬畝,其中陜西省54.04萬畝,甘肅省26.31萬畝,在山西、河南、新疆等省份推廣28.89萬畝,成為全國推廣面積最大的國育蘋果新品種系列。
新模式 引領蘋果產業振興
在白水蘋果試驗示范站,無人植保機穿梭林間,智能灌溉精準作業,電子大屏上實時更新著氣象數據、土壤墑情、蟲情監測等信息,一副現代化蘋果產業的圖景展現眼前。
二十年寒來暑往,二十年扎根奮斗。
白水蘋果試驗站的二十年,是一部科技興農的創業史,是一曲校地協同的奮進歌,更是一幅產業振興的錦繡圖。
一個地方,一個團隊,一群教授,立足試驗示范站,以產業需求為導向、以產品為單元、以產業為主鏈,搭建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的橋梁,探索“大學試驗示范站+地方政府+龍頭企業+示范戶”的農業科技推廣新模式,振興了蘋果產業。

趙政陽教授給學生們現場教學
校地合作,同向同行。
雙方攜手建成20萬畝標準化矮砧密植示范園,其中省級高質高效示范園10個、市級示范園15個,在林皋、堯禾等鎮形成2.5萬畝核心示范基地。立足“點(核心示范園)、線(技術推廣網絡)、面(全產業鏈覆蓋)”結合的技術推廣網絡體系,實現了產學研緊密銜接,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使新技術、新品種迅速從實驗室走向試驗田,讓白水蘋果成為惠及千家萬戶的“致富果”。
二十年來,試驗站助力白水縣建成20萬畝矮砧集約高效栽培果園,全縣從事蘋果種植及關聯產業的群眾超過18萬人,蘋果全產業鏈產值超115億元,在打贏脫貧攻堅、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村振興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白水縣果業發展中心主任趙建信表示:“通過校地合作,我們實現了從‘土疙瘩’到‘國字號’品牌的跨越,成為鄉村振興的堅實支柱。”“白水蘋果”先后榮獲“中華名果”“中國蘋果之鄉”等稱號,品牌價值攀升至61.44億元。
二十年來,“西農模式”在探索實踐中,鑄就了“白水蘋果”的金字招牌。目前,白水蘋果年產量達60余萬噸,遠銷泰國、馬來西亞等14個國家和地區,飄香四海。同時,蘋果產業鏈也在不斷延長,果醋、果脆、果酒、果膠、果醬等深加工產品的產業附加值不斷提升,為蘋果產業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
二十年來,白水蘋果試驗示范站為陜西蘋果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白水模式”和“白水樣板”,有力推動陜西蘋果種植面積、產量產值連續多年位居全國第一,推動相關技術在陜西、甘肅等地輻射推廣80余萬畝,有力助推黃土高原成為世界最大的優質蘋果產區。
在甘肅慶城、山西運城、河南靈寶等地,“西農模式”被廣泛借鑒,帶動同類種植80萬畝,建成省級高質高效示范園5個、市級5個、縣級200個,核心示范基地面積達2.5萬畝。

試驗示范站團隊合影
二十年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白水蘋果試驗站在此扎根,將實驗室的科研成果轉化為田間地頭的生產力;二十年后,這里已成為中國蘋果產業技術創新的“策源地”,用科技之筆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這座扎根渭北旱塬的科技引擎,正以強悍的創新之力推動中國蘋果產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攀升。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