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眼中,大自然開放多元的環境充滿神奇和趣味——奇花異草、珍禽怪獸、日月星辰、風雨雷電……他們對生命性與非生命性的存在充滿新鮮感和探索欲。順應幼兒向往親近自然、渴望認知世界的天性,自然教育成為他們成長歷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虛擬的網絡場域成為現代兒童的生活空間之一,使得他們對自然的感知力逐漸下降。為此,園所與教師從多維發力,突破“藩籬”,以靈活多樣的策略開展自然教育,重塑孩子們與自然的親密連接。

作為啟蒙教育的主體,幼兒園良好的教育環境、優質的教育資源、多元的活動內容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綜合素養。園所應以自然元素為媒介,圍繞“知、情、思”三個層面,通過系統整合本土自然資源、優化空間資源配置、設計階梯式游戲活動,引導幼兒認識自然、探究自然,進而與自然建立起親密的聯系,在自然場域中發展自主探索的能力。

一、自然啟蒙,豐富幼兒知識儲備

幼兒階段是自然認知發展的關鍵啟蒙期。豐富的自然知識是幼兒了解自然世界的起點,在這一階段,通過系統且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將自然科學知識有序傳遞給幼兒尤為重要。

從植物的形態特征、生命周期到動物的分類體系、習性差異,再到基礎自然現象的多樣表現、原理闡釋,教師可以通過循序漸進的方式展示自然世界的基本輪廓,引導幼兒積累自然科學知識,為開展自然探究等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開展自然活動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兒童是在與自然和社會的直接接觸中獲取經驗和知識的。園所應以自然環境為載體,結合本地獨特的氣候、地貌、動植物資源等開展自然教育,通過開展散步、郊游、探秘景點等親近自然的實踐活動,引導幼兒觸摸自然世界的脈絡,感知各類自然元素和基礎的科學原理,拓寬幼兒認知的邊界,幫助他們搭建多元的知識框架,逐步體驗世界的運行規律。

(二)打造自然環境

在幼兒成長的過程中,大自然是最神奇的教科書和最廣闊的課堂。成群結隊的螞蟻、破土而出的嫩芽、漫天飛舞的柳絮、雨后攀爬的蝸牛、石縫間隙的花朵、隨風而動的樹枝……幼兒喜歡接觸大自然和新鮮事物。基于此,園所可以精心規劃學校的室外區域,打造一個集趣味與教育為一體的“自然樂園”,引導孩子們用眼睛去發現、用雙手去觸摸、用心靈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好。

20251028090111930-35-6ea99.png

1.豐富植物種類。園所應根據室外場地的面積和布局特點,合理利用空間,在引入植物時,應充分考量植物的生長習性,確保光照、水分、土壤等關鍵生長要素的適宜性,同時兼顧色彩搭配、形態美感、生態作用等。在墻面、廊架等垂直空間,園所可以種植多種類型的植物,為校園增添靈動之美。在地面區域,園所可以根據地勢和光照等情況,將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合在一起,構建出高低錯落、四季常青的植物景觀。此外,園所應將載有名稱、習性等信息的植物標識牌置于植物旁,方便幼兒認識和學習。

2.塑造地形地貌。園所可以因地制宜塑造豐富多元的地形地貌,如起伏的小山坡、低洼的谷地及蜿蜒的溝壑,為幼兒提供充滿探索性與趣味性的活動空間,引導幼兒在行走、攀爬與奔跑中,感受不同地形地貌帶來的獨特體驗。

3.營造動物景觀。園所可以巧妙融合自然元素與教育理念,合理規劃區域,模擬動物的自然棲息地,為幼兒創造沉浸式體驗空間。在構建動物造型設施時,園所應選用環保且安全的材料,從細節處展現動物的特征與習性,引導他們主動探究動物多樣性。

4.添加自然元素。園所應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系統開展幼兒物理啟蒙教育,促進幼兒科學素養的早期發展。例如,園所可以打造光學奧秘區。在光線充足的開闊區域,設置光學展示臺,配以不同規格的鏡子和遮光板,讓幼兒直觀感知反射、折射、色散等光學現象。園所還可以打造聲學探索區。以金屬片、竹片、塑料棒等不同材質、形狀各異的發聲裝置為元素,設置“聲音墻”,引導幼兒感受聲音的產生和傳播,同時可以利用石頭、沙子等自然材料制作發聲樂器,引導幼兒感知不同音色的差異,進而激發幼兒對自然之聲的興趣。

二、探索自然,激發幼兒思維活力

(一)開展自然探究課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因此,園所可以通過課程實施的方式開展自然教育活動。教師應以幼兒的興趣愛好、認知規律、發展需求為基礎,以生活事件和探究性問題為指引,充分挖掘大自然中關于科學知識、藝術美感、生態原理等方面的內容,通過可實施、可操作、可探究的課程模塊系統推進自然探究課程,以感官體驗、認知發展、思考探究的方式引導幼兒探索未知的世界,逐步提高自主探究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打造種植園地

種植可以給幼兒帶來全新的感官體驗,有助于激發幼兒對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基于種植勞動的自然性與科學性等特點,園所可以打造兼具趣味性與教育價值的種植園地。結合植物生長所需的自然條件,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科學、有序地完成選種、播種、澆水等種植流程,提高幼兒的勞動能力。

20251028090111990-12-9e2d3.png

三、文化賦能,加強幼兒與自然的情感紐帶

(一)融合文化元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自然教育資源,包括季節更替規律、天文地理現象、動植物生態特征、農事節氣體系、傳統自然傳說等多個維度。這些自然教育資源承載著中華民族對自然的深刻理解與感悟,是引導幼兒親近自然、認識自然的生動教材。例如,元宵的柳畔鬧燈、清明的踏青插柳,端午的菖蒲編織、中秋的賞月品餅、重陽的登高賞菊,教師可以依托手工制作、田野實踐、藝術創作等多元化教學活動,給幼兒普及春種、夏耘、秋收、冬藏的傳統農耕文化,讓幼兒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了解古人順應天時、因時而動、敬畏自然、感恩饋贈的智慧,激發他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探究興趣。

(二)開展創意活動

園所利用自然材料開展創意活動,不僅能讓幼兒與大自然建立深度的情感聯系,還能為藝術創作提供可持續的環保素材。當幼兒伸手觸摸粗糙的樹皮、柔軟的花瓣、光滑的石子時,豐富的觸覺感受能夠讓他們對自然產生情感。之后,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將自然材料變為創意成果,讓幼兒憑借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和靈活的雙手,將形態各異的樹葉、色彩斑斕的果實、紋理精美的貝殼等自然材料組合、重構、塑造,賦予這些材料全新的生命力,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開展此類活動能夠讓幼兒在心底埋下熱愛與敬畏大自然的種子。

在實施幼兒園自然教育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獨立思考能力和積極的情感態度。通過生動有趣的課程、自由開放的探索、全感交融的體驗,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將對自然的熱愛轉化為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動實踐,讓幼兒在自主探索中,學會觀察、勇于探索、拓寬視野,進而在與自然的互動中汲取愛和能量。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第五保育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