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潤·活”課程為載體 促進“五育”融合
作者:王國穎
發布時間:2025-10-28 09:02:5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和幼兒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五育”融合已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趨勢。在這一背景下,構建“潤·活”課程,有助于促進“五育”融合,助力幼兒全面發展。
一、“潤·活”課程的設計理念
“潤·活”課程具體來說,“潤”強調課程的浸潤性,即教育內容應如春雨般細膩、無聲地滋養幼兒,使他們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自然地吸收知識、培養情感、塑造品格;“活”則指課程的生活化,即課程內容應緊密貼合幼兒的實際生活,讓幼兒在真實情境中學習與成長。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一是以幼兒為中心,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需求,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二是注重課程的整體性和綜合性,將“五育”元素融入日常教學;三是強調課程的實踐性和體驗性,通過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幼兒自主探索;四是注重家園共育,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合作,共同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二、“潤·活”課程的創新之處
1.課程內容的選擇與整合。“潤·活”課程在選取教學內容時會充分考慮幼兒的實際生活和興趣需求。教師通過觀察、訪談等方式了解幼兒的興趣點和關注點,結合幼兒的發展特點和教育目標,選擇具有代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的內容。
2.教學方法的創新與運用。“潤·活”課程通過開展主題式教學、項目式學習及游戲化學習實踐,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和實踐操作,讓幼兒在真實情境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例如,在“當山洞遇上迷宮”活動中,教師提供豐富的建筑材料和工具,引導幼兒自主設計并搭建迷宮,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3.學習環境的創設與優化。“潤·活”課程的環境創設具有全面、多元的特點。在戶外環境方面,堅持以兒童為中心,采用動態調整的設計理念。在班級環境方面,重點展示課程的發展脈絡。在廊道環境方面,圍繞“潤德、潤智、潤體、潤美、潤勞”五個主題進行系統規劃,其中“潤德”主題環境以愛自己、愛集體、愛家鄉、愛祖國、愛自然為主線進行創設,“潤美”主題環境以戲(漢調二黃)、剪(剪紙藝術)、染(扎染藝術)、繪(中國水墨)為載體進行創設,“潤體”主題環境以飲食健康、心理健康、身體保護、民間游戲、體育運動為主線進行創設,“潤智”主題環境以自然科學、實驗探究、STEAM教育、科技創新為主線進行創設,特別設置了發電裝置、齒輪傳動、皮影光影、昆蟲標本、化石觀察、圖形組合等互動科技探索區,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進而獲得全面發展。
三、“潤·活”課程的實施策略
1.滲透式教育。為有效達成“潤”的育人目標,教師需將德智體美勞有機融入幼兒日常生活的各個環節。例如,在餐前準備環節,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參與餐具擺放、食物分配等,培養幼兒的勞動意識與社會責任感;在午睡環節,教師可以通過講述睡前故事的方式,自然地實施幼兒德育。
2.情境化教學。為實現“活”的育人目標,教師應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幼兒通過自主探索實現能力發展。以繪本教學《搬過來,搬過去》為例,教師可構建模擬建筑工地的活動情境,引導幼兒開展積木搭建、房屋設計等活動,讓幼兒在解決“為鱷魚和長頸鹿建造合適的房屋”這一問題的過程中,了解建筑領域的基礎知識,發展創新思維與實踐操作能力。
3.家園共育。家園共育是實施“潤·活”課程的重要途徑。教師與家長應建立密切的聯系,共同關注幼兒的發展需求。教師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課程審議,及時向家長反饋課程的實施動態,并系統收集家長的意見建議。同時,教師應積極鼓勵家長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類活動,通過家校協同合作,為幼兒創設優質的學習環境與成長條件。
四、效果評估與展望
教師可以通過課程審議、多元化課程評價等方式采集幼兒的發展性信息,對幼兒的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評估。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注重分析課程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潤·活”課程關注幼兒的個性化發展需求,以跨學科知識融合與創新為核心,依托項目式學習、主題式探究及游戲化學習等多元路徑,系統整合了不同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推廣價值。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幼兒園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