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的王老師在日常教學中,發現最近小蘭的狀態不對勁。以往,小蘭在課堂上眼神明亮,積極回答問題,如今卻常常目光呆滯,盯著一處出神,作業質量更是大幅下滑,錯誤百出。王老師記起自己曾在班級里說過,心里有煩惱可以找老師傾訴,便趁著課后走到小蘭身邊,輕聲詢問。小蘭猶豫了一下,淚水在眼眶里打轉,慢慢道出緣由:媽媽生病住院,爸爸工作繁忙,家中大小事務瞬間壓在她稚嫩的肩頭。照顧弟弟、完成學業,每一項都讓她力不從心,巨大的壓力讓她喘不過氣來。在王老師的建議下,小蘭走進學校心理咨詢室,與心理老師交談了兩次,期望能尋得寬慰。

誰料,班上幾個調皮的男生得知此事后,在班級里大肆宣揚,嘲笑小蘭“心理有病”。課間還故意模仿心理醫生問診,對小蘭指指點點、哄笑不斷。這使得小蘭愈發沉默寡言,那些原本也想尋求心理幫助的同學見狀也都把求助的念頭埋在心底。這一現象,暴露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路上的諸多阻礙。小學生處于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生理的快速變化、有限的認知水平和社會經驗,使他們極易在面臨學習壓力、家庭變故等問題時陷入心理困境。而此時,老師的有效引導至關重要。可現實是,學生對心理問題存在錯誤認知,進而產生了病恥感,若老師的專業能力不足或保密意識欠缺,還可能對學生造成次生傷害。那么,一線教師應該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

一、撥開認知迷霧,照亮心靈之路

王老師發現小蘭被嘲笑后,便第一時間采取行動。課后,她將那幾個調皮的男生叫到一旁,嚴肅又耐心地說道:“同學們,想想看,我們生病去醫院看病,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沒人會因此嘲笑我們。小蘭找心理老師,和我們身體不舒服看醫生是一樣的,都是為了讓自己好起來,你們這么做,對小蘭很不公平,也不禮貌。”在第二天的班會課上,王老師用簡單直白的語言告訴大家:“找心理老師聊天,就如同我們學習遇到難題找老師輔導,是很平常的事。每個人都有心情低落、遇到困惑的時候,這時向心理老師求助,是勇敢面對問題的表現,不是什么丟人的事。”不僅如此,王老師還特意安排這幾個男生參與制作“心理健康”主題的黑板報。在收集資料、設計排版的過程中,他們逐漸認識到心理問題普遍存在,尋求幫助是積極解決問題的方式,對自己之前的行為懊悔不已。

心理問題的出現和發展,如同自然界的風雨,是一種正常現象。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都需要我們用心呵護。當生活中的各種因素困擾我們時,產生不良情緒是自然的。若任由心理問題發展,就如任由小感冒拖成大病,但只要我們積極應對,這些困擾就能化作成長的經驗。所以,向專業人士求助恰恰展現了一個人的勇氣和智慧。

二、掙脫他人眼光束縛,重塑內心力量

解決了那幾個男生的問題后,王老師把關注點放回小蘭身上。她私下找到小蘭,真誠地說:“小蘭,老師要為你點贊,主動尋求幫助需要很大的勇氣,你做得很棒。面對這么大的困難,你沒有獨自承受,而是積極想辦法,這一點很多人都比不上你。老師相信,你一定能克服困難,變得更堅強。”王老師知道小蘭擅長繪畫,便安排她為班級設計“心情日歷”。在創作過程中,小蘭充分發揮才華,用色彩表達心情,不僅找回了自信,還感受到了老師的信任。同時,王老師讓小蘭和幾個同學負責班級的“煩惱信箱”。每天,他們認真閱讀同學們寫下的煩惱,并給予溫暖的回復。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小蘭的自信心得到極大提升。

小學生在尋求幫助時,內心往往充滿矛盾。他們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他人的評價,這反映出他們對自身價值的不確定。作為老師,我們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糾正這種過度在意他人看法的認知。心理學中的暴露療法,其核心就是鼓勵人們接納真實的自己,努力改變能改變的,坦然接受不能改變的,同時包容他人。正如小蘭,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不再被他人的嘲笑所左右,專注于解決自己的問題,內心變得越來越強大。

三、嚴守保密防線,筑牢信任基石

學生向老師傾訴內心的困惑,是對老師極大的信任。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嚴格遵守保密原則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推進問題解決的基礎。在學生第一次前來交流時,老師要明確告知會為其保密,若某些問題需要與其他人溝通,也會事先征求學生的意見。只有讓學生放下戒備,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在交流過程中,老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耐心傾聽,深入了解問題的細節,有步驟地推進談話。隨著學生心理能量的提升,他們會逐漸有勇氣面對問題,有能力解決問題。

四、構建心靈樂園,滋養健康成長

為從根本上改變班級氛圍,讓學生正確看待心理問題,王老師精心設計了一系列活動。

舉行“心情晴雨表”主題班會。王老師用“天氣”比喻情緒,告訴學生心情像天氣一樣,晴天、陰天、雨天都是正常的。接著,組織學生分享自己心情不好時的應對方法,如聽音樂、運動、找朋友傾訴等。最后,詳細介紹學校心理老師的工作,讓大家明白心理老師是幫助大家解決心理困擾的,不是只針對“有問題”的人。通過這次班會,學生對情緒和心理問題有了更正確的認識。

設立“暖心天使”互助小組。王老師引導學生討論“如果你知道了同學的秘密,該怎么做?”,從而引出“三不原則”——不打聽、不傳播、不取笑。然后,成立“暖心天使”互助小組,讓同學們互相幫助,練習用溫暖的話語安慰他人,如“我陪你一會兒”“我理解你的感受”等。通過小組活動,學生學會了關心他人,班級氛圍也更加溫暖。

制定“心靈守護公約”。王老師和同學們一起制定“心靈守護公約”,明確規定要尊重每個人的隱私,不嘲笑他人的心理問題,積極幫助有需要的同學等。選舉“心靈守護使者”,負責監督公約的執行。同時,設立“心靈加油站”圖書角,放置心理健康相關的書籍,供同學們自由借閱。通過這些措施,班級形成了關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圍。

在一次班主任心理健康指導力提升活動中,王老師收集了許多案例,收獲頗豐。她也和大家分享了班主任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實用小妙招:

日常滲透,淡化心理求助的神秘感。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把心理求助說得像去圖書館借書一樣平常。例如,在班級交流時,經常提及心理老師可以幫助解決學習壓力、情緒不好等問題,讓學生覺得尋求心理幫助是很正常的事。

明確約定,增強學生信任感。在與學生交流時,和學生明確約定哪些可以告訴家長,哪些需要保密。在第一次談話時,就把保密的范圍和界限說清楚,讓學生放心傾訴。

及時干預,制止不良行為。一旦發現有學生嘲笑他人的行為,要立刻處理。及時找嘲笑的學生談話,糾正他們的錯誤行為,并在班級中進行教育,不能讓這種不良風氣蔓延。

持續關注,助力學生走出困境。定期了解被嘲笑學生的情況,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每周和學生談心,給予鼓勵和指導,幫助他們徹底走出心理陰影。

兩個月后,班級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主動找心理老師的學生增多了,同學們說起心理老師時更加自然,不再帶有異樣的眼光。小蘭也走出了心理陰影,成為班級的“心靈守護使者”,還幫助了其他因家庭問題而煩惱的同學。

一個民主、和諧、充滿關愛的班集體是學生健康成長的樂園。在這樣的環境中,內向的學生會變得開朗,偏執的學生會學會寬容,孤僻的學生會變得合群。作為老師,我們要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尤其是那些在心理上遇到困難的學生。有些學生舉手回答問題都需要很大的勇氣,如果因為回答不好被同學嘲笑,可能會對他們造成很大的傷害;還有些學生因為尋求心理咨詢幫助被同學嘲笑,陷入更大的困境。老師要善于發現這些問題,并把這些問題轉化為教育的契機。那些搞惡作劇的學生,他們對心理問題并不了解,這正是我們教育他們的機會;被傷害的學生,在應對這些事情的過程中,心理會得到成長。老師要善于抓住這些“問題”,將其轉化為“資源”,讓班級成為學生心靈健康成長的溫馨家園。

作者單位: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漢濱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