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清晨7點,晨曦微露,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的校園內已是一片蓬勃朝氣。40余名師生身著統一服裝,整裝待發。他們的眼神中閃爍著期待——一場以“到延安去,三秦學子圣地行”為主題的精神洗禮即將啟程。

經過四小時的車程,大巴駛入延安。師生們首站登上寶塔山,巍巍寶塔矗立山巔,仿佛一位歷史的見證者,無聲地訴說著往昔崢嶸。星火廣場上,開營儀式在莊嚴的國歌聲中拉開帷幕。學院團委書記滑娟在致辭中勉勵青年學子:“延安精神是永不褪色的旗幟,希望同學們在此汲取力量,筑牢信仰之基。”授旗、合影、宣誓……鏗鏘誓言在山谷間回蕩。

IMG_256

隨后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趙蕊,以《東方紅》旋律為引,將寶塔山與延安精神的起源娓娓道來。“‘東方紅,太陽升’不僅是一首歌曲,更是人民與革命血脈相連的象征!”一名學生感慨地說。

革命舊址:穿越時空的對話

15日下午,研學隊伍先后走進楊家嶺革命舊址與棗園革命舊址。黃土坡上的窯洞、樸素的木桌木椅,瞬間將大家拉回那段艱苦卓絕的歲月。在張思德追悼會廣場上,全體師生認真聆聽《為人民服務》背后的故事。

IMG_257

夜晚,情景演出《再回延安》以沉浸式舞臺重現革命史詩。長征路上,硝煙與紅旗、犧牲與希望交織,感動師生悄然拭淚。學生處陳思涵老師說:“這不是一場普通的演出,而是一次靈魂的撞擊。”

梁家河:講述青春的答卷

16日,研學隊伍奔赴梁家河參觀學習。跟隨著歷史的足跡,師生們抵達了“知青井”。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李丹以“小故事”詮釋“大道理”:這口井,不僅解決了長期困擾村民的吃水難題,更如同一座精神的豐碑,生動映照出“以百姓心為心”的赤子情懷與“實字當頭、干字為先”的扎實作風。

IMG_258

隨后,研學隊伍走進了梁家河村史館與知青舊居。在梁家河村史館內,一張張泛黃的照片、一件件樸素的實物與逼真的場景復原中,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撲面而來。在知青舊居簡樸的土窯洞內,師生們久久駐足,眼前狹小的空間、土炕與舊煤油燈,瞬間將大家拉回到那個年代。

南泥灣:從聆聽再到實踐

17日清晨,研學隊伍來到南泥灣大生產紀念館內,一架架紡車、一件件農具,無聲講述著“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傳奇。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蘇江濤從一輛沉默的紡車切入,從歷史說到當下。這輛紡車紡出的不僅是棉線,更是一種在困境中自己動手、開創未來的信念與智慧,并激勵青年學生將這種精神內核融入當下的學習與未來的奮斗中。

IMG_259

隨后,此次研學活動結業儀式在南泥灣軍墾訓練基地舉行。學院團委書記滑娟與基地負責人共同為“教育實踐基地”揭牌。學生代表在發言中表示:“從前我以為延安精神是課本里的概念,現在它是我心中的一團火,我們愿將延安精神的種子帶回校園,讓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最后的體驗課上,學生們挽起袖子包餃子,揉面、拌餡、捏邊……歡聲笑語中,“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精神悄然融入實踐。這場“圣地行”或許結束,但延安精神的火炬,正由新一代青年學子高高擎起,照亮前路。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