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銜接·自在成長——西安航天基地幼小銜接的探索與實踐
發布時間:2025-10-29 15:31:41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陜西教育客戶端
幼小銜接,是童年一段自然而關鍵的旅程。西安航天基地教育局以科學銜接為核心理念,系統構建長效機制,致力于將身心、生活、社會與學習的“四個準備”,融于細微、化為日常,堅持以專業的守護,鋪就一段平緩的成長坡度,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懷揣好奇與自信,穩健步入下一學段,為其終身發展奠定堅實而溫暖的基石。


區域統籌篇:系統推進,專業引領
機制先行,構建“協同”大格局:建立“幼小協同·科學銜接”聯動工作機制,印發《西安航天基地教育局關于進一步做好幼小科學銜接的實施意見》,打破學段壁壘,組織全區公辦園與小學結成“銜接伙伴”,通過簽訂合作協議、建立聯合教研組,實現了幼兒園與小學在教育理念、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上的“雙向靠近”。
追蹤反饋,建立“閉環”新機制:創新建立“畢業生發展追蹤反饋機制”,將銜接關懷延伸至小學階段。每學期組織幼小教師開展“銜接復盤會”,分析畢業生適應情況,系統收集幼兒入學后的適應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形成了“準備-追蹤-反饋-改進”的持續改進閉環,確保幼小銜接工作緊貼兒童發展的真實需求。
教研驅動,聚焦“準備”真問題:大力推動“幼小走進彼此”。組織小學低段教師走進幼兒園,觀摩游戲活動,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幼兒園教師則深入小學課堂,了解入學后的能力要求。通過“幼小聯合教研體”的常態化運行,雙方共同研討兒童發展規律,共商銜接策略,真正實現了從“各自為戰”到“協同作戰”的轉變。
課程引領,開發“過渡”優資源:始終堅持“校-地-園”三方協同為基本路徑,將“幼兒為本、游戲為基、立足實際、全面發展”的理念深度融入課程建設全過程。通過建立常態化聯動機制,著力打通高校理論研究、地方行政支持與幼兒園教育實踐之間的壁壘,形成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課程建設共同體。


園校實踐篇:百花齊放,生動鮮活
幼兒園:銜接準備貫穿三年,循序漸進。
小班重“基礎”:各幼兒園從小班開始便著力于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自己洗手、穿脫衣物、整理玩具,在日復一日的實踐中建立自信,這是走向獨立的“第一課”。
中班重“拓展”:進入中班,社交與合作成為重點。孩子們在角色區、建構區等豐富的游戲中,學習表達、輪流、協商與解決沖突,社會性得到充分發展。
大班重“過渡”:開展“模擬小學體驗周”、邀請小學生分享校園生活、共同設計“我的小書包”等活動,在真實情境中激發他們對小學的向往,完成從心理到能力的“軟著陸”。
小學:主動接棒,優化一年級育人模式
環境“延續性”:精心優化一年級教室環境,設置閱讀角、游戲區等功能空間,并鼓勵學生參與布置,營造親切、包容的班級氛圍,有效緩解入學焦慮,實現平穩過渡。
教學“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有機融入游戲化、情境化元素,設計豐富的操作、體驗與探究活動,助力學生在“做中學”“玩中學”,實現學習方式的自然銜接與能力發展。
評價“激勵性”:完善以激勵為主的過程性評價體系,采用“積分卡”“成長樹”等生動形式,貼近兒童認知特點,持續呵護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成就感與成長動力。


協同共育篇:多維聯動,護航成長
家園共育機制深化行動:系統構建“區級指導—園所落實—家庭參與”三級共育網絡。出臺《幼小科學銜接的實施意見》,提供政策引領。常態化開展“育兒沙龍”“家長課堂”等活動,定期舉辦“幼小銜接”專題家長會與講座,由資深園長、一年級名師解讀政策、分享方法,引導家長關注孩子的長遠發展。
校園雙向體驗優化計劃:推行“沉浸式”校園開放模式,組織大班幼兒參與“小學體驗日”,體驗課間游戲、課堂規范等活動;邀請一年級學生重返幼兒園分享成長經歷。各結對園校明確雙方在習慣培養、社交適應等方面的共育職責,通過“家長觀察員”制度,讓家長直觀了解幼小差異,共同見證孩子的成長軌跡。
社區資源融通支持工程:積極整合社區資源,與社區服務中心、圖書館、科技館等建立聯動機制。通過組織開展“社區讀書會”“小小志愿者”等系列活動,為幼兒創設豐富的社會體驗場景。這些活動在真實社會情境中有效培養了他們的交往能力、責任意識和社會適應力,構建起校社協同的育人新格局。
科學的幼小銜接,是一場生命滋養的旅程,是“春發其華,秋收其實”的自然成長。西安航天基地教育局將以“四方協同”為經緯,以“幼小銜接七個一”機制為路徑,持續守護童年的獨特性、尊重成長的節律性、傾聽生命的發展性。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