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戰斗英雄的故事,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們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銘記歷史,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10月27日,西安工業大學新生院學生張成浩說。

今年9月,西安工業大學利用“開學第一課”舉辦了一場英模事跡報告會。對今年的大學新生來說,這是一堂特殊的思政課。

活動現場,溫暖的燈光聚焦舞臺,參與過邊境自衛反擊戰的一等功臣王小平、劉海洋、王曙光,用擲地有聲的宣講,翻開了浸滿熱血與信仰的歷史。現場展示的戰地老照片和軍旅影像,讓許多大學生紅了眼眶。

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思想政治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鮮明特色和突出政治優勢。高校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將思政課上得更加吸引人?近年來,西安工業大學做出了許多探索。

西安工業大學校園內立著一尊吳運鐸的雕塑。作為新四軍兵工事業的創建者和新中國兵器工業的開拓者,革命戰爭時期,吳運鐸為了研制武器彈藥曾多次身負重傷,身上留下了100多處傷痕。新中國成立后,他為國家培養了大批軍工人才,為我軍武器裝備建設作出重要貢獻。

今年9月,剛開學不久,西安工業大學新生院組織新生代表在吳運鐸雕塑前聆聽先輩英雄事跡,感悟人民兵工精神。一名參加活動的學生說:“大學時光十分寶貴。我們要向先輩學習,在挑戰中突破自我,積極投身創新創業。”

10月23日,記者走進西安工業大學智造創新工場,智能制造生產線、工業機器人等先進設備映入眼簾。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越雪山……智造創新工場推出“移動機器人重走紅軍長征路”實踐項目,結合多傳感器陣列與智能導航技術,讓學生操控機器人模擬走完紅軍長征路線。

“這里不僅是學生實踐創新的基地,還是思政教育的課堂。”智造創新工場負責人、國家級課程思政教學名師程文冬說,“我們將家國情懷、工匠精神、科技自信融入教學,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感悟責任與使命,讓他們懂得科技為誰服務。”

10月24日,西安工業大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教授李紅濤指導學生將宣紙覆蓋在瓦當上,再用噴壺將宣紙均勻噴濕,蘸取朱砂輕輕暈染,學習傳統拓印技藝。李紅濤介紹,西安工業大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持續推進“非遺+設計”創新計劃,通過建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工作室、開發非遺課程、舉辦主題創作展等形式,推動傳統文化創新轉化。

“近年來,我們結合非遺,開設數字創新設計、動畫項目策劃與實踐(傳統工藝)等課程,讓學生在體驗中生長出熱愛,引導他們增強文化自信,發揚傳統文化的精髓。”西安工業大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基地主任周著表示。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