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延安市第九中學,14歲的張齊(化名)在籃球場上奔跑、躍起、投籃。他笑容燦爛,眼神中透著青少年的朝氣。

誰也想不到,幾個月前,他還是被民警多次約談的“問題少年”。“偷東西差點毀了我自己。”談起過去,張齊語氣懊悔。

他的轉變,得益于延安市公安局推出的“3166”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

面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新形勢,延安公安堅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針,構建起“三級矯治教育陣地、一個全流程管理系統、六項核心機制、六項關愛措施”的綜合保護體系。這樣的保護體系如耀眼的星辰,為迷失的少年點亮歸家的暖燈。

一張網,

讓“失溫”的孩子被看見

“這孩子總拿鄰居東西,年紀小沒法追責,再不管就真毀了。”回憶起初次見到張齊時的情景,子長市派出所民警郝偉感慨,“父母離異后,孩子隨爺爺奶奶生活。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監管,他的眼神里總透著迷茫與叛逆。”

像張齊這樣的孩子,曾是基層未成年人保護工作的痛點——發現不及時、處置不聯動、幫扶不到位,問題像滾雪球般越積越大。

為破解困局,延安公安搭建起“市級統籌、縣級落地、派出所觸達”的三級防護網絡。市級工作站統籌民政、司法等8部門資源;縣級“護苗工作站”負責信息采集與行為評估,理清違法事實;全市122個派出所設立“護苗工作室”,由專職民警擔任“前哨觀察員”,第一時間捕捉風險苗頭,打通跨領域協作的各個環節。

“從派出所發現線索到縣級評估定級,再到市級統籌幫扶,三級架構讓保護未成年人沒有盲區。”延安市公安局副局長高讓說。

一個平臺,

為矯治找準“導航”

“過去,各部門信息不通,同一個孩子,公安有記錄、學校有檔案,幫扶卻跟不上。”延安市公安局法制支隊民警李健坦言。

如今,這種情況徹底改變。

進入延安市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管理平臺,每一名重點關注未成年人的家庭背景、行為軌跡、風險等級等信息一目了然。

“這一數字化中樞正是‘3166’機制高效運轉的核心。”李健說。

平臺通過“一人一檔”動態管理,整合公安、教育等多部門的數據,借助算法精準“畫像”,為每個孩子匹配差異化矯治方案。中風險者,民警將帶其走進看守所接受沉浸式法治教育,打破“年紀小沒事”的僥幸心理;高風險者,民警依法將其送入專門矯治機構,實現管控與教育的“無縫銜接”。

“從線索錄入到跟蹤回訪,每一步都有規范、有記錄。”李健表示,平臺的標準化流程實現了案件閉環處置,實時更新孩子的復學狀態、矯治進展,確保幫扶“不斷線”。

一股合力,

讓保護不再是“獨角戲”

挽救一個孩子,就是挽救一個家庭,更是守護一片未來。

在“3166”機制推動下,未成年人保護不再是公安部門的“獨角戲”,而是匯聚多方力量的暖心行動。

針對張齊的情況,子長公安聯合教育局、學校、心理咨詢機構為其定制“成長助力計劃”:民警每周上門講法釋理,教師周末輔導功課,心理老師定期疏導情緒。兩個月后,張齊主動對民警說:“我想回學校,我想好好讀書。”

這股協同之力,源自“3166”機制的支撐。其中,多方聯動凝聚合力,雙線排查摸清底數,法治教育入腦入心,閉環處置強化跟蹤問效,協同守護壓實家庭責任,跨區協作杜絕矯治斷檔的六項核心機制,將多方力量擰成一股繩,共同織就堅實“保護網”。

與此同時,六項關愛舉措同步落地:延安全市348所中小學普遍設立“警察叔叔信箱”,民警每周開箱,收集、回應學生心聲,累計解決各類成長煩惱與實際困難120余件;通過精準幫扶與跟蹤回訪,成功幫助未成年人接受矯治教育、重返正軌200多人次;138名法治副校長深入校園,以真實案例釋法說理,引導學生樹立規則意識、守住行為底線;校園周邊部署AI安全系統,自動識別異常行為并實時推送預警信息,提升安防響應速度;多部門聯動開展校園周邊環境整治,實現娛樂場所“百米清零”,依法取締無證攤點,全面收繳違禁物品;同步推進“強化網絡保護”專項行動,凈化未成年人網絡環境。一系列扎實舉措共同發力,全力為未成年人營造清朗、健康、安全的成長空間。

“未成年人保護,要有法治的力度,更要有人情的溫度。”高讓說,機制運行以來,全市已累計幫扶像張齊這樣的未成年人216人次。其中,多數未成年人學習生活已重回正軌,家庭關系與就學狀態顯著改善。

如今,張齊已順利轉入延安市第九中學復學。作業本上的紅鉤越來越多,在嶄新的校園生活中,他漸漸找到了前進的方向。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