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西咸新區舉行推進創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主題新聞發布會。會上,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聯席會議工作專班主任韓娜介紹了西咸新區推進創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主要舉措。

據介紹,創新港作為省委、省政府25年全省“八場硬仗”之首的“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的主戰場,在西咸新區的協調保障下,目前,“校地企一體聯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創新、全鏈條生態已經初步顯現。

把創新工作體制機制作為一體化改革的突破口

早在2023年12月1日,西咸新區派出一支具備科技、人才、金融以及招商等職業特點的團隊,主動靠前服務,和交大科研管理、成果轉化等同志一起組建了25人的西部科技創新港建設聯席會議工作專班(以下簡稱“創新港專班”)。主要任務就是要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的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項目落地,幫助中小型科技企業孵化成長,協調校友企業資源賦能地方經濟發展。西安交通大學負責科學技術的研發和溯源,側重于前端環節;西咸新區負責推動與產業相關的項目落地和成果轉化,側重于后端環節。雙方各司其職、深度融合。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更好地統籌推進示范區建設,今年2月28日,省委、省政府設立秦創原總窗口建設暨西部科技創新港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工作專班(以下簡稱“省工作專班”),涵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科技產業對接、金融服務3個領域的業務工作。

由陜西省科技廳牽頭,聯合省發改委、省教育廳、省工信廳等十二個廳局單位派駐省工作專班進駐創新港,全方位支持推動示范區的建設。創新港專班整體融入省工作專班。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代表的高校創新策源、西咸孵化培育、全省產業協同的聯動工作機制正式形成。

借力“一港”模式,加速校企合作產教融合

目前,創新港已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獨特創新的高校產教融合的路徑?!?352工程”和“1121模式”吸引了42家央企、86家上市公司和135家世界、中國500強等,一大批領軍企業在創新港設立了以企業為主體的聯合研發中心。這些校企合作企業聚焦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人工智能等核心產業領域,與陜西省數控機床、輸變電裝備、氫能產業等34條重點產業鏈高度契合和關聯。

規劃“三個圈層”,助力科轉企業良性成長

與此同時,西咸新區還規劃“三個圈層”,助力科轉企業良性成長。其中,在科技策源圈層方面,政府深入挖掘科研團隊各類項目信息,針對融資、市場、人才等方面存在的困難拿出解決方案。

創新孵化圈層,3公里范圍內的空間載體,可以拿出租金轉股金等最大優惠政策,滿足老師們對辦公研發、概念驗證、中小試平臺等需求;也可以助力高校以二級學院為單位的優勢學科創新中心的落地。

產業轉化圈層,助力項目從專利轉為產品,除春種基金進行投資以外,西咸新區還配備了各種產業所需的工業土地。“4+1”現代產業體系中,三一重工、隆基綠能等裝備制造、新能源、低空經濟、半導體等產業頭部企業也為若干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提供了市場份額和產業生態。三個圈層的布局,已推動了多項科技成果成功轉化。

以“校招共用”為抓手,做好人才服務保障

人才既是教育的對象,科技創新的主體,也是政府服務和保障的對象。除了陜西省或西安市出臺的人才政策以外,“校招共用”也是西咸新區的創新舉措。

西咸新區和高校聯合探索出“校招共用”人才服務的新路徑。校企聯合招聘的人才,人事關系在高校,日常由高校和企業共同管理,薪酬待遇由高校發放,企業和西咸新區按照6:4比例承擔。人才工作主要在企業,直接在一線開展科學研究,解決技術問題。通過“校招共用”,創新港吸引儲備了高端人才,促進人才在高校和企業以及企業之間合理流動,推動企業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強化示范區人才力量支撐。

今年是示范區建設的啟動階段,創新港形成了以國電南瑞為代表的電氣領域龍頭企業、以華天科技為代表的半導體領域龍頭企業。這些領軍企業聯合研究院的落地,是支撐產教融合“頂天立地”的力量。西咸新區已落地液態儲氫方面的氫易能源、OLED封裝材料方面的思摩威新材料等316項科技成果,這些中小微科轉項目生根發芽,可謂是成果轉化“星火燎原”的希望。大項目頂天立地和小項目的遍地開花,構成了示范區科技創新的良性循環生態。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