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國紅色通信發展的波瀾壯闊?——走進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
作者:杜瑋
發布時間:2025-11-11 11:39:23 來源:陜西日報

11月1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工作人員向參觀者講解學校科技工作者為“中國天眼”建設作出的貢獻。
一部只能收報、不能發報的“半部電臺”,見證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人們仿佛能穿越時空,近距離了解中國紅色通信發展的歷史。“半部電臺”靜靜地“訴說”著一所大學如何從微弱的信號中起步,將紅色基因融入血脈,一路邁向“中國天眼”的浩渺星空與“流星余跡”的神秘之光,最終改寫了中國通信史的軌跡。
11月6日,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參觀者可以看到還原的“半部電臺”到紅軍隊伍的場景。“這‘半部電臺’和學校有什么關系?”一位參觀者問。
1930年底,江西龍岡地區,紅一方面軍在戰斗中繳獲了一部電臺。電臺的發報部分損壞,只能收報不能發報,“半部電臺”由此得名。當時,紅軍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無線電通信網,培養自己的無線電通信人才,因此就以“半部電臺”為基礎,于1931年建立了紅一方面軍無線電訓練班。這個訓練班就是如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雛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的電子科技類博物館,含通信廳、雷達廳、計算機廳等7個室內展廳和1個室外展區。觀眾可以從展品中回顧我國高端電子裝備事業發展的光輝歷程,以及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工作者作出的貢獻。
在“中國天眼”的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模型前,參觀者好奇地問,學校為“中國天眼”作出過哪些貢獻?
“我校段寶巖院士帶領的團隊提出的光機電一體化設計方案,為‘中國天眼’提供創新方案。”該博物館學生志愿者羅浚月介紹,“中國天眼”有一個關鍵部位——饋源。它能夠放大射到望遠鏡上的信號,讓人們更好地觀測外太空星球。如果仿照國外的饋源設計方案,“中國天眼”的整體重量可達萬噸級,建設難度劇增。因此,早在1995年,段寶巖就提出使用柔性鋼索將饋源吊起來的方案,使其重量降至30噸。“中國天眼”上共安裝了4450塊三角形天線反射面單元。這些單元可以和饋源一起由程序控制,能夠任意改變觀測方向,更好地接收來自外太空的信號。
“為我國應急通信作出的重要科研貢獻,應屬學校師生研發的‘流星余跡’通信系統。”羅浚月說。
現代通信最基本的原理,是將信號從發射端發出,經由信道傳輸,最終到達接收端。在“流星余跡”通信系統中,信道是利用“流星余跡”對無線電波的散射效應形成的。當宇宙中的流星高速劃過大氣層時,劇烈的摩擦會產生強烈的發熱、發光和電離現象,以及一段短暫存在的電離痕跡。這段電離痕跡就是“流星余跡”,它可以反射或散射無線電波,從而進行遠距離瞬間通信。
1965年,西電人自主研發的中國第一套“流星余跡”通信機誕生,取名為HX-101A,A代表第一代。從A型到E型,從電子管到晶體管,一機五代,一代代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科技工作者持續奮斗。“2007年,學校李贊教授團隊研制出這部中國獨立自主的新一代‘流星余跡’通信系統,首次采用軟件無線電平臺,具有遠距離、抗核爆、低截獲的能力,在我國應急通信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羅浚月說。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致力于服務師生校友和社會各界觀眾。每年開學,該博物館會迎來學校幾千名新生及老師。代課教師針對館藏內容為學生帶來更為專業的講解,激勵學生樹立科技報國之志。每年有許多中小學生進入博物館參觀,近距離感悟中國紅色通信發展的波瀾壯闊,了解電子信息領域的代表性展品。
“2021年升級改造以來,博物館已接待社會各界觀眾16萬余人次。博物館的社會功能得到更好發揮。”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物館工作人員肖傳坤說。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