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高新區第三十六小學“無作業日”的足球活動。

西安西港花園學校(小學)的學生在“無作業日”看電影。

“放學先讀書,再參加足球校隊訓練,回家后練習傳球顛球,還會和家長一起勞動、玩數獨等益智游戲,能多陪伴父母和妹妹,感覺特別溫暖。”西安高新第二學校六年級學生孫楊興奮地分享著自己周三的日常。這一變化,源于教育部日前針對中小學生心理健康階段性特點及各類突出問題,發布《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條措施》,其中鼓勵中小學每周設置一天“無作業日”。記者走訪發現,西安已有多所學校陸續嘗試此類探索,以多元實踐活動替代機械書面作業,讓學生從題海走向生活。

西安多校落實“無作業日”

11月12日是西安高新第二學校的“閱動星期三”,也是該校專門打造的“無作業日”。副校長劉建虎說:“這一天我們學校不布置任何書面作業,取而代之的是系統化、可選擇的素養活動體系。圍繞‘閱動融合、按需適配、家校聯動’三大原則,涵蓋自主閱讀、體能鍛煉、勞動實踐、興趣拓展等多個維度,老師會結合學情推薦優質書目,體育老師則分年級定制趣味運動內容。當然,學校也倡導這一天變成‘親子互動日’,希望家長能陪伴參與,家校聯動,凝聚育人合力。”

無獨有偶,西安高新區第三十六小學也把每周三設為“無作業日”,以主題實踐為核心搭建書本與生活的橋梁。該校教導主任謝朋軍表示,“無作業日”以“實踐性、生活化、趣味性”為導向,推出形式多樣的任務,比如為家人做菜、樹葉粘貼畫創作、體育鍛煉或自主閱讀等。“我們減下去的是重復性、機械性的筆頭作業,增上來的是親子互動、勞動實踐的時間”,旨在讓學生成長張弛有度,從書本世界走向生活世界。

西安西港花園學校(小學)將每月第三周的某一天定為“無作業日”,并精心策劃了“光影課堂”。“學校會提前嚴格地篩選影片,每到‘無作業日’這一天,我們都可以在輕松的光影氛圍中度過。我欣賞過《離開雷鋒的日子》這樣的傳承紅色基因經典之作,也觀看了《江南》這類激發家國情懷的動畫電影。”一位學生對記者說。

“無作業日”對家長和學生都是挑戰

“別人學,你不學,能安心嗎?”“如果只是自家孩子學校推行‘無作業日’,其他學校的孩子還在正常‘刷題’,長此以往會不會拉大差距?”

針對“無作業日”,部分家長表示支持,認為不僅減輕了孩子的學業負擔,滿足了他們對興趣發展、同伴互動的需求,也讓親子互動時間增多,有助于增進感情,讓成長回歸本真。但也有家長表示擔憂。市民李女士表示,擔心“無作業日”流于形式,怕孩子把時間都花在看電視、玩手機上,希望學校多安排運動、實踐類活動,讓孩子在自主探索中收獲成長。

“無作業日”受到學生們的普遍歡迎。西安高新第二學校六年級(2)班的鄭茹藝坦言:“‘無作業日’讓我能和家人多相處,增進感情,身心都特別放松。”她喜歡在這一天讀書、運動、做手工、唱歌,對學校豐富的社團活動十分滿意。與她同班的孫楊說道,“我喜歡踢球,以前總擔心父母不同意,現在每周三的晚上,他們都會看我練習傳球顛球。”

該校五年級(5)班的王卓萱對跳大繩情有獨鐘,她表示:“這不僅對健康有幫助,還能緩解學習壓力。每周三晚上我會和父母談心,聊聊學習上的困難,父母也很支持‘無作業日’。”她還希望能新增剪紙活動,“提升手工靈活度,也是傳承非遺。”同班的劉樂承喜歡打籃球、看書,認為這些活動能有效緩解壓力,他建議增加沙包等多人互動活動,讓“無作業日”更具趣味性。

多方協作助力學生多元發展

“無作業日”的背后,藏著更豐富的教育。既需要學校科學制定教學方針,優化實施策略,從源頭減輕作業負擔,也需要家長放下“搶跑焦慮”,在生活中多關注孩子身心健康。

“‘無作業日’不是教育的‘留白’,而是成長的‘轉場’。”劉建虎表示,學校希望借此打破傳統作業形式的局限,將時間真正還給孩子,引導他們在閱讀、運動、實踐與興趣中發現自我、發展潛能。同時,通過結構化的素養活動,推動學習從知識積累轉向“全人”發展,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合適的空間健康成長。

西安高新第二學校小學部負責人靳祥說:“學校的‘無作業日’實踐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我們從最初在周中分學科、分日期進行嘗試,到如今將每周三固化為全校統一的‘無作業日’,每一步調整都是為了讓安排更科學、更有效。”據悉,在實踐中,該校構建了完善的教育生態:推進家校共育,每周開設家長課堂,邀請不同職業的家長開展生涯課程;將非遺、傳統體育融入日常教學,各年級形成專屬體育強項;開設各類特色社團,信息化課程涵蓋編程等領域;每學年開展書香家庭評選,讓閱讀之美浸潤家庭,實現全家“以書為樂”。

“無作業日”減的是機械作業,增的是成長空間。采訪中,還有不少教育工作者表示,“無作業日”并非簡單取消作業,而是對教學質量、教師能力和家校協同的綜合考驗,需要學校打破課堂界限,教師轉變角色,家長積極配合。讓作業回歸育人本質,讓教育跳出紙筆局限,真正看見孩子、關注孩子、成就孩子。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