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闡述了“健康中國”的內涵和要求,詳細介紹了健康校園的模型;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的現狀,指出其存在體育健康課程標準貫徹不足、體育教學目標局限、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學生主動性欠缺及體育教學內容創新性不足等問題;進而提出整合健康課程、充實教材內容、建立健康服務平臺、加強課外體育管理、推廣受歡迎運動項目及遵循“改革創新”原則等一系列有效改革措施,以期全面提升學生的健康素養與體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健康中國  藝術高校  體育教學

項目:西安美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24JY028)。


引  言

目前健康教育已正式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這一舉措與民眾健康水平的提升息息相關。高校體育教育作為培育健康人才、提升國民健康意識的關鍵環節,在“健康中國”戰略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健康校園理念應運而生,成為驅動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關鍵因素。健康校園模式的構建與實踐,既為藝術類院校提供了明確的建設方向,也為實現“健康中國”戰略目標注入了強勁動力。

“健康中國”的內涵和要求

“健康中國”戰略著重關注人居環境改善與國民身心健康的全面提升,倡導在全國范圍普及健康知識,提高健康素養。據統計,2020年7歲及以上人群中,每周至少參與1次體育鍛煉的比例高達67.5%,而經常參與體育鍛煉的比例達37.2%,這表明全民健身意識已顯著提升,參與氛圍逐步形成,通過全民健身來推動全民健康已成為社會廣泛認同的理念。而健康教育應當全面滲透進國民教育的各個層面,通過構建綜合性的健康教育機制,實現學科融合、課內外活動結合及常規與集中宣教的統一,同時加強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建設,確保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在藝術類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健康中國”理念的融入尤為關鍵。首先,要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環境,形成正確認知,既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具備良好的心理調適能力。通過體育運動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知識、文化與身心健康的和諧統一。其次,強調品質健康,即學生應遵循法律法規與社會規范,自我約束,行為正當,不超越界限,做力所能及之事,避免對他人造成傷害,成長為具備高尚道德情操的公民。從“健康中國”的角度出發,藝術類高校的體育教學改革應聚焦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加大健康教育力度,不僅要重視體育技能的訓練,更應著眼于學生身心健康及社會適應能力的全面提升。

健康校園模型

健康校園模型作為綜合性框架,旨在通過跨領域合作將健康理念全面融入校園生活與文化。該模型涵蓋七大核心維度:(1)在構建健康校園的過程中,應注重各部門間的協作配合,通過系統的規劃、執行、宣傳、評估及持續優化,來建立全面的健康校園管理機制,并確立相應的管理規范。(2)在體育活動層面,高校應開展多樣化的運動項目,以滿足學生不同的體育鍛煉需求。(3)在營養膳食方面,高校需制定并實施具體方案,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4)針對疾病預防,高校應采取初級與次級預防策略,確保學生及教職工免受健康風險的威脅。(5)心理與社會層面,高校需采取措施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環境、應對壓力,并培養他們的歸屬感。(6)對于風險行為,高校應建立完善的規章制度,并通過舉辦相關活動,來減少對學生的不良影響。(7)在社會責任、環境及可持續性方面,高校應營造平等且包容的校園環境,以有效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體育成就展現中國力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活力,體現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成就。同時,通過體育領域的合作,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之間的互融交流,共享發展果實,共繪美好未來藍圖。

“健康中國”視域下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分析

1.體育健康課程標準貫徹存在不足

課程標準作為教學基準與質量要求,其核心理念在于以學生發展為中心,注重興趣培養及個體差異,倡導發展性評價以促進學生持續學習。然而,在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實踐中,課程標準的貫徹存在顯著不足:第一,課程價值未能充分實現。教學常常拘泥于教學大綱的內容,忽略了社會適應能力、心理健康、安全應急知識以及疾病預防意識等重要方面的傳授,與課程標準的精神相悖。第二,課程理念執行力度不夠。終身體育意識的培養、學生中心地位的確立以及個體差異的關注均未得到充分體現。當前教學偏重“填鴨式”的教學模式,統一的教學規范限制了學生特長及興趣的發揮。第三,課程標準的執行缺乏一定的監督機制,因調研不充分而造成高校對課程標準實施成效評估不足。因此,在“健康中國”背景下,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加強課程標準的全面貫徹,確保課程價值、理念及實施效果得到切實提升,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2.現階段體育教學目標存在局限性

體育教學目標在體育教育中占據核心地位,它引導著教學大綱與內容的制定,是教師教學行動的指南,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關鍵。近年來,我國確立了高校體育的新目標,旨在讓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強化身體素質,完善個人品格,并磨煉堅韌不拔的意志,這標志著高校體育進入新時代。然而,當前體育教學目標仍存在局限性:一方面,當前高校體育教學過于側重技術技能的傳授,卻忽視了體育意識與人格的全面培養。盡管終身體育的理念強調持續鍛煉與教育,但在實踐中并未得到充分重視,導致體育教學顯得空洞,難以觸及教育的核心目標。另一方面,體育精神的弘揚力度不足。面對近年來高校中學生因心理問題或壓力過大而引發的悲劇時有發生的情況,體育精神所包含的敢于挑戰、堅韌不拔等正能量,正是學生亟須的精神支柱,然而這一方面的傳播與倡導卻顯得不夠充分。當前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中缺乏體育精神的傳播這一目標,未能充分發揮體育教學在培養學生精神品質方面的作用。因此,在“健康中國”背景下,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正視當前教學目標的局限性,加強體育意識與人格的培養,重視終身體育意識的培育,并加大體育精神的傳播力度。

3.體育教師隊伍結構不合理

體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扮演著引領角色,他們不僅傳授科學的健身知識,還肩負著指導學生心理健康與培養其社會適應能力的重任。體育教師的構成涉及年齡、學術背景、學歷、性別及職稱等多個維度,而目前各高校在這一構成上存在明顯的不均衡問題。體現在:青年教師雖已成為主力軍,但晉升壓力較大;在職稱分布上,高級講師及以上級別教師比例不足,副高與正高職稱教師尤為稀缺;在學歷層面,碩士及以上學歷的教師占比較低,制約了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提升;體育教師學術背景單一,多畢業于同類體育院校,致使教學風格與模式缺乏多樣性,不利于推進多元化的體育教學;體育教師一專多強(即專項突出、多項技能兼具)的能力不強,不能很好地滿足體育教學的多樣化需求。因此在“健康中國”背景下,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要正視體育教師隊伍結構的不合理現象,通過優化學歷、學緣、年齡及職稱結構,提升體育教師一專多強的能力,以構建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體育教師隊伍,為體育教學的持續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4.學生主動性欠缺,自身要求低

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是教育工作的主要關注點。然而,當前高校學生普遍對體育課程概念與定位存在模糊認識,導致了一系列問題。首先,學生對體育課程缺乏明確目標,難以形成有效的學習動力。其次,課后缺乏足夠的回顧與練習,面對難題與瓶頸時,學生傾向于回避,不積極向老師求助,這導致技能提升緩慢,甚至興趣逐漸消退。另外,學生在接受老師指導與糾正時反饋遲緩,態度不夠專注,進一步削弱了學習成效。

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是讓學生深刻理解當前社會對青年人體質健康的要求,認識到體育課程的重要性。同時,教學需采用多樣化手段,來激發學生興趣并增強其學習動力。例如,可以引入趣味性的體育項目、設置挑戰性的學習目標、加強師生互動等,來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在“健康中國”背景下,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關注學生的自我要求偏低及主動性不足等問題,通過采取有效措施來提高學生自我要求,以促進體育教學的持續發展。

5.高校體育教學內容創新性不足

教學內容是達成教學目標的關鍵環節。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在內容方面存在顯著的創新性不足問題:一是高校體育教學在運動技能培養上與基礎教育階段的銜接存在不足。盡管學生在中小學已初步掌握乒乓球、田徑及籃球等體育運動的基本規則與要領,但高校體育教學仍側重于基礎技能的重復訓練,如運球、起跑及揮拍等,致使學生技能提升有限。二是在體質增強方面,高校體育教學主要圍繞傳統項目,如收腹跳、短中距跑、鉛球投擲及立定跳遠等,這與基礎教育階段相似,且運動量未充分滿足大學生的體能需求,因此學生體質增強效果不明顯。針對上述問題,高校體育教學應遵循“健康中國”等政策的指導,結合教學目標,設計符合大學生特點的課程內容。

“健康中國”視域下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措施

1.整合健康課程,喚醒學生運動健康意識

基于“健康中國”戰略背景,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需深刻把握健康教育的核心價值,通過重構體育課程框架,促進學生健康意識的覺醒,以增強體育教學改革的實際效果。在實際操作中,應立足于藝術類學生的特性與需求,深入剖析“健康中國”戰略的實質,并以此為指導,重新設計體育課程體系。體育課程不僅應聚焦于體育運動技能的培養,還應融入傳染病預防控制、體育應急外傷處理等健康教育內容,以此加深學生對體育運動與身心健康之間聯系的理解。例如,某藝術類高校在體育課程中增設傳染病防控與急救技能培訓講座,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健康素養。此外,體育課程也應適當融入體育精神教育,讓學生在學習運動技能的同時,感受中國體育代表團在巴黎奧運會上金牌總數與質量突破時所展現的拼搏精神,以及運動員身上彰顯的新時代青年的良好風貌,以此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

2.充實教材內容,使健康教育指導方法多樣化

在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教材內容的編排對教學活動具有直接導向作用。為響應“健康中國”戰略,需深入挖掘其思想內涵,重新編纂體育教材,構建新媒體與活頁式教材相結合的體系,利用在線教育平臺融入“健康中國”理論知識,據此為體育教學提供健康理論層面的有力補充,推動教學指導策略的全面創新,從而擴大體育教學活動的影響力,進而促進學生健康意識的提升。在教材修訂過程中,高校可聯合企業與公立醫院專家,結合學生身心特點,共同組建編寫團隊,科學融合體育鍛煉與健康指導,形成符合大學生需求的課程內容。例如,某高校與醫療機構合作,將健康教育融入體育教材,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健康素養。同時,創新教學方法亦至關重要,教師可采用任務驅動與情境創設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適時融入健康教育理念,發布針對性運動任務,激發學生運動熱情。此外,可通過在線直播邀請醫藥專家進行健康教育指導以及建設虛擬現實體驗空間,讓學生直觀感受不合理運動的危害,以此激活學生的健康運動意識,培養其良好的運動習慣。

3.建立健康服務平臺,提升體育健康服務效能

藝術類高校作為培養未來社會棟梁的搖籃,更應注重學生健康教育,通過適當的公共體育教學活動,為增強學生身體素質提供有力支撐,從而推動校園體育健康服務模式的系統優化。為實現這一目標,高校應首先開展多樣化的宣傳教育活動,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網絡平臺及宣傳海報等多種途徑,深入普及體育文化,指引學生樹立正確的體育鍛煉理念。同時,定期舉辦體育健康講座,講解體育鍛煉知識,解答學生疑問。此外,高校需不斷創新公共體育教學機制與方法,一方面培養學生體育鍛煉技能,另一方面幫助學生樹立終身鍛煉的觀念。例如,某藝術類高校通過改革體育課程,引入多元化教學模式,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體育興趣與參與度。同時,高校還應定期舉辦體育比賽活動,營造積極的體育鍛煉氛圍,激勵學生自主學習體育項目,綜合鍛煉身心,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

4.加強課外體育管理,融入體醫結合活動理念

課外體育活動在教學改革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創新性地開展課外體育活動,不僅能有效拓展課內體育教學內容,還能充分激發學生的運動意識與習慣,全面增強體育教育指導的綜合效果。為此,高校應加強對課外體育活動的管理,從體醫融合的角度出發,完成系統設計與規劃。例如,可以安排學生參與專業運動隊的實訓活動,并邀請運動隊的醫療人員來傳授體育保健知識;同時,組織學生到醫院實地考察,以便他們掌握預防運動傷害的方法及借助體育鍛煉增強體質的專業技能。這些活動不僅能拓寬學生視野,還能引發他們對體育與健康的深入思考。通過踐行體醫融合的活動理念,高校能夠實現對課外體育運動項目的全面改革,并促進課外體育指導的優化,推動高校體育健康教育與教學活動的深度融合及高效化發展。以某藝術類高校為例,該校通過引入體醫融合理念,對課外體育活動完成創新設計,顯著提升了學生的健康素養與體育技能,為體育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5.推廣受歡迎運動項目,融合地域特色創新教學

藝術類高校體育教學改革中,為最大化增強課程效果,應當廣泛推廣當前流行的體育項目,來提高學生對體育活動的熱情與參與度。這些項目能夠滿足大學生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提高體育教學參與度。與此同時,結合地域特色創新教學內容是提升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舉例來說,位于南方的藝術類高校可借鑒集美大學龍舟訓練的思路,引入水上運動;相應地,北方藝術類高校可參考北京體育大學冰壺教學的模式,開展冰雪類活動。這種創新不僅豐富了教學內容,還體現了地域文化的獨特性。另外,強調教學內容的系統性與提高運動技能難度及訓練強度是改革的重要舉措。在傳統項目教學中,要明確初中、高中及高等教育階段的不同要求,保證教學內容的連貫性。同時,教師應結合學生的體質測評結果,為每位學生量身定制運動計劃,并建立個人體質健康記錄。這種目標明確的鍛煉模式,堅持以人為本,推動體育事業發展,滿足人們的健身需求,更有利于促進人的綜合素質提升。

6.遵循“改革創新”原則,全面進行學生教學評價

為解決教師在評價學生時存在的缺乏科學依據與評價方法單一的問題,藝術類高校應秉持“改革創新”的原則,全面完善學生教學評價體系。首先,利用手機App進行動態評價是有效手段之一。利用應用程序,學生可以提交他們在運動過程中拍攝的視頻、圖片及產生的數據等內容;而教師則可以登錄專門的教師端應用程序查看這些提交的材料并進行評價,教師能夠及時跟蹤學生的運動表現,從而進行更精準、及時的評估。例如,華南理工大學在其體育課程實施中,采用了“樂跑”應用程序來實現動態評估,取得了明顯成效。其次,在評價內容與標準方面,應注重非認知因素的評價。在評估學生時,不應該是簡單地對學生進行分類或篩選,而應該是引導并激勵他們不斷進步,實現自我超越。要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與非認知兩個方面,在關注他們技能水平、身體素質的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情感態度與意志力。

結  語

健康校園模型的應用對于促進體育教學創新、提升學生健康素養具有重要現實意義。通過引入健康校園模型,一方面為藝術類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與方法,另一方面進一步明確了健康校園建設的目標與方向。未來,藝術類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持續探索與創新更多體育教學模式;與此同時,還應加強其與健康教育、醫學等領域的融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出更多健康、有活力的藝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徐擁軍,解欣.“健康中國”背景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機遇、困境與創新策略研究[J].遼寧體育科技,2024,46(1):129-134.

[2]唐楊.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模式優化路徑研究[J].當代體育科技,2024,14(5):58-61+66.

[3]楊碩,劉斌.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內江科技,2022,43(1):145-146.

[4]殷征輝.“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新優化路徑[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引文版)教育科學,2023(5):32-35.

[5]米宏偉,石路,王瑞,等.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體育公共課改革的現狀及策略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39(11):32-35.

[6]陳浩,朱海濤.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強制體育實施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運動-休閑(大眾體育),2023(16):131-133.

[7]孫楠楠.“健康中國”視域下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創新策略[J].科教導刊,2022(32):62-64.

(盧曉春:西安美術學院公共基礎教學部)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