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轉型背景下中國近代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作者:方瑾毅
發(fā)布時間:2025-11-13 10:40:2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研究立足教育數字化轉型趨勢,聚焦中國近代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構建。通過剖析當前教學痛點與數字技術特性,提出“資源整合—場景重構—過程交互—效果追蹤”四位一體的OMO教學架構;依托虛擬仿真實驗室與智能教學系統,形成“智能資源庫—OMO課堂—仿真體驗—動態(tài)評估”的教學閉環(huán)。實踐表明,該模式通過數字孿生技術重現歷史現場、智能匹配系統實施分層教學、多模態(tài)交互設計深化認知體驗,能有效激活學生歷史探究動力,培育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同時增強家國情懷的價值內化,為高校歷史課程數字化改造提供可遷移的實施框架。
[關鍵詞]數字化轉型 中國近代史 混合式教學 虛擬仿真 教學模式
引 言
數字化轉型已成為教育領域發(fā)展的必然趨勢,如何有效整合數字技術與傳統教學模式,提升中國近代史課程的教學質量和育人實效,是當前高校思政類課程改革的重要命題。中國近代史課程作為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具有鮮明的價值導向和思想引領作用,但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滿足新時代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需求。本研究立足數字化轉型背景,探索人工智能、虛擬仿真等先進技術與近代史教學的深度融合路徑,旨在構建一種能夠激發(fā)學習動力、強化歷史思維、提升育人實效的混合式教學新模式。
中國近代史課程教學現狀及數字化融合的必要性
1.中國近代史課程教學面臨的挑戰(zhàn)
中國近代史課程作為高校思政理論課體系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承擔著幫助學生理解國家發(fā)展脈絡、把握基本國情、筑牢“四個自信”的核心任務。但在當前教學實踐中,該課程面臨多重現實困境。其一,課程內容兼具理論深度與歷史跨度,疊加歷史無法重演的客觀限制,學生難以直觀感受歷史情境,導致學習動力不足。其二,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傳統授課模式占據主流,學生參與路徑有限,制約了知識的內化深度。課堂生態(tài)呈現單向傳輸特征,師生互動機制尚未有效建立,容易造成對歷史規(guī)律的淺層認知。其三,數字教學資源建設與智能化手段運用存在短板,難以匹配數字時代學習者的認知習慣。現有教學素材在智能性、交互性方面存在欠缺,教師難以根據學生差異化需求進行精準供給,削弱了課程感染力。其四,考核機制較為單一,無法完整呈現學生能力提升軌跡。依托期末考試的終結性評價體系,與強調過程管理的現代教育理念存在錯位,難以有效追蹤學習成效的動態(tài)變化。
2.數字技術融入中國近代史教學的價值分析
數字技術與近代史教學的有機融合展現出多維實踐價值。在場景構建層面,依托VR/AR等沉浸式技術,可突破時空壁壘完成歷史場景的數字化復原。例如,通過三維建模重現虎門銷煙場景,借助全景影像還原圓明園原貌,使歷史圖景從文字描述轉化為可感知的立體空間,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在場感。在資源供給維度,基于學習數據分析的智能系統能實現教學資源的動態(tài)適配,教師可根據學生知識盲區(qū)推送針對性史料包,如為軍事史興趣者定向推薦甲午海戰(zhàn)專題資源庫,形成差異化學習路徑。在互動模式創(chuàng)新方面,數字平臺構建起多向交互網絡:課前通過彈幕問答收集認知疑點,課中運用實時投票辨析歷史事件因果,課后依托虛擬社區(qū)開展角色扮演辯論,形成螺旋上升的學習閉環(huán)。在評價體系重構過程中,數字追蹤技術完整記錄學生從文獻檢索到觀點輸出的全過程,既關注期末論文質量,也考量日常史料分析能力的漸進提升,使教學反饋更具診斷性與發(fā)展性。
數字化背景下中國近代史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
1.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
混合式教學模式是基于多種教學理論而構建的。首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學習是學習者在特定情境下借助他人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意義建構而獲得知識的過程。數字化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正是通過創(chuàng)設多樣化的學習環(huán)境,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主動建構歷史知識體系。其次,情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不應脫離實際情境,而應在真實或接近真實的情境中進行,這與歷史學習的特性高度契合。通過虛擬仿真技術重建歷史場景,可以為學生提供接近真實的歷史情境,促進深度學習。再次,聯通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存在于學習者所構建的網絡之中,學習是連接專業(yè)節(jié)點或信息源的過程。數字技術提供了構建這種連接的可能性,使學生能夠跨越時空獲取歷史知識,并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最后,混合式教學模式還基于翻轉課堂理念,改變了傳統的教學秩序,使學生在課前通過數字資源自主學習,課堂時間則用于深度討論和問題解決,提高了教學效率。基于這些理論基礎,結合中國近代史課程的特點和數字技術的優(yōu)勢,構建一種能夠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和增強學習效果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2.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框架構建
(1)數字資源庫建設
數字資源庫以知識圖譜技術整合多模態(tài)教學素材,形成結構化知識網絡。資源體系包含四大模塊:基礎層整合教材課件確保知識規(guī)范性,拓展層匯集檔案文獻提供多元視角,互動層設計案例研討激發(fā)探究意識,評價層配備智能題庫支持學習診斷。通過語義分析建立歷史事件關聯,如鴉片戰(zhàn)爭與條約體系間的因果關系可視化呈現。智能算法根據學習軌跡動態(tài)調整資源推送策略,如為洋務運動知識薄弱者匹配《籌辦夷務始末》選編,為關注思想轉型者推薦《新青年》數字特輯,實現從統一供給到精準適配的轉變。
(2)智能課堂構建
智能課堂重構教學時空結構,形成“線上+線下”雙軌并進模式。線上平臺構建全流程支持系統:課前推送微課視頻完成知識奠基,課中通過彈幕問答捕捉認知盲區(qū),課后依托數字工坊延伸探究維度。線下智慧教室配置交互式設備群組:電子白板動態(tài)標注《時局圖》勢力范圍,分布式終端支持小組協作還原“公車上書”聯署過程,環(huán)繞音效再現五四游行吶喊聲浪。教學實施采取“一課一策”模式:甲午戰(zhàn)爭教學融合VR海戰(zhàn)推演與沙盤復盤,三民主義專題結合線上文獻精讀與線下角色辯論,形成適配不同教學內容的最優(yōu)方案。
(3)虛擬體驗設計
虛擬體驗通過XR技術突破歷史時空桎梏,構建三層遞進式場景:基礎認知層采用AR技術疊加歷史影像,如租界建筑與當代街景的時空對照;深度理解層運用VR復現關鍵場景,如虎門銷煙現場的溫度與硝煙感知;高階探究層借助MR實現決策干預,如在戊戌變法仿真中嘗試不同改革方案。交互設計創(chuàng)設多維參與機制:角色扮演可體驗李鴻章簽約時的兩難處境,策略推演能測試不同兵力部署對武昌起義結果的影響。虛實聯動設計強化認知轉化,如參觀南京條約紀念館后,通過AR重現談判現場細節(jié),形成史料與實景的互文印證。
(4)評價反饋機制
評價反饋機制是保障混合式教學質量的核心支撐,其創(chuàng)新在于構建了多維度、全過程、數據驅動的學習評價體系。基于學習分析技術,系統采集學生在數字環(huán)境中的全樣本行為數據:包括平臺使用指標(登錄頻次、停留時長、訪問路徑)、資源利用情況(閱讀深度、視頻完成率、資料下載量)、互動參與度(討論發(fā)言次數、問題提出質量、小組協作貢獻)以及學習任務完成情況(作業(yè)提交及時性、歷史論文深度、史料分析準確性)等。這些數據經過多維度交叉分析,形成學生個體的學習畫像,揭示其知識掌握程度、學習風格特征與認知發(fā)展狀態(tài)。評價體系不僅關注終結性考核結果,更注重形成性評價過程,通過建立多元化評價維度,全面考查學生在歷史知識掌握(基本史實準確性、歷史概念理解深度)、歷史思維發(fā)展(史料分析能力、歷史解釋水平、因果關聯把握)與歷史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形成(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認同感、歷史責任意識)等方面的綜合表現。系統基于評價數據分析生成個性化學習診斷報告,明確知識薄弱環(huán)節(jié)與能力提升方向,并自動推送針對性學習資源和改進建議。對教師而言,評價數據的整體分析結果為教學設計優(yōu)化提供了客觀依據,支持教學策略的動態(tài)調整與資源配置的精準化改進,從而形成基于數據的教學質量提升閉環(huán),實現教與學的協同優(yōu)化與持續(xù)發(fā)展。
3.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
(1)課前準備階段
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在智能教學平臺上發(fā)布預習任務,包括基礎知識學習、問題思考、資料閱讀等。同時推送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歷史影像、歷史文獻等數字資源,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移動終端登錄平臺,完成預習任務,提交問題和思考,系統自動記錄學生的預習情況,形成預習報告。教師根據預習報告,了解學生的知識薄弱點和關注熱點,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策略。
(2)課中交流階段
課堂教學采用“講授—探究—互動—反饋”的模式。教師基于學生預習情況,簡要講解核心知識點,重點解析學生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探究,結合虛擬仿真技術,模擬歷史場景,開展角色扮演、歷史決策模擬等活動,深化對歷史事件的理解。利用課堂互動系統,開展實時討論、投票、測試等活動,提高課堂參與度。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表現,給予即時反饋和評價,調整教學節(jié)奏和方向。
(3)課后拓展階段
教師在平臺上布置拓展任務,包括歷史專題研究、歷史人物評價、歷史事件比較等,引導學生進行深度思考和研究。組織學生參與線上討論和線下實踐,包括參觀歷史博物館、歷史紀念館等,將虛擬學習與現實體驗相結合。利用智能教學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全程監(jiān)測和數據分析,形成學習診斷報告,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建議和資源推薦。
(4)評價反饋階段
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包括線上測試、線下考核、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對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習效果進行全面分析,形成學習成長報告。教師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優(yōu)化教學資源和教學活動,形成教學改進閉環(huán)。
數字技術支持下的中國近代史混合式教學實踐路徑
1.數字資源建設與應用
建設中國近代史數字資源庫是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基礎。資源庫建設應遵循系統性、多元性、交互性和開放性原則,涵蓋基礎知識、拓展材料、實踐活動和評價工具等多種資源類型。在內容上,應涵蓋中國近代史的主要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等,并結合時代特點和學科發(fā)展,不斷更新和豐富資源內容。在形式上,應包括文本、圖像、音頻、視頻、3D模型、VR場景等多種媒體形式,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在組織上,應采用知識圖譜技術,構建歷史知識點之間的關聯網絡,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的歷史認知框架。在應用上,應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實現資源的智能推送和個性化推薦,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學習效果。如開發(fā)“中國近代史數字博物館”,通過三維建模和VR技術,重建圓明園被毀、南京大屠殺等歷史場景,讓學生通過虛擬漫游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事件的沖擊力,增強民族憂患意識和歷史責任感。
2.智能教學平臺構建與應用
智能教學平臺是實施混合式教學的技術支撐。平臺應具備課程管理、資源分發(fā)、學習監(jiān)測、互動交流、評價反饋等功能,支持教師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評價的全過程管理。平臺應支持多終端接入,包括PC端、移動端等,方便師生隨時隨地進行教學互動。平臺應具備智能分析功能,能夠采集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數據,形成學習畫像,為教學決策提供依據。平臺應支持虛擬仿真技術的應用,能夠與VR/AR設備對接,提供沉浸式的歷史學習體驗。如基于智能教學平臺,開發(fā)“近代中國反侵略戰(zhàn)爭”專題模塊,學生可以通過平臺預習基本知識,利用VR設備進行戰(zhàn)場情境體驗,在線上論壇中交流感受,教師則可以通過平臺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認知水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指導。
3.虛擬仿真技術應用與創(chuàng)新
虛擬仿真技術通過三維建模突破歷史時空限制,實現場景動態(tài)還原。技術應用需構建分層體系:基礎教學采用AR疊加歷史影像,如戰(zhàn)役地圖與老照片融合;深度教學運用VR構建全沉浸環(huán)境,如復現租界生活場景;專題研究借助MR實現虛實交互,如混合現實中的文物拆解觀察。內容開發(fā)聚焦關鍵教學點,以“條約簽訂”“思潮碰撞”等節(jié)點為重心,例如某校還原《辛丑條約》談判場景時,通過朝服紋飾考證與外交對話實錄,再現權力博弈細節(jié)。交互模塊需設計多線程任務鏈,某項目在五四運動VR體驗中設置傳單派發(fā)路線優(yōu)化、演講點位選擇等任務,讓學生在策略調整中理解運動組織邏輯。教學設計強調虛實銜接,如太平天國虛擬征戰(zhàn)后,引導學生對照《天朝田畝制度》原文,分析政策理想與現實執(zhí)行的落差。典型案例如“辛亥革命全息課堂”,學生可操作動態(tài)沙盤調整起義兵力部署,在虛擬場景中模擬《臨時約法》條款辯論,通過決策困境體驗理解制度轉型的復雜性,使抽象歷史概念轉化為可交互的認知實踐。
4.學習分析與評價反饋
學習分析技術是支撐精準教學和科學評價的關鍵工具。通過對學生學習行為和表現的數據采集和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和效果,為教學決策和個性化指導提供依據。在數據采集方面,應建立多源數據采集機制,包括平臺登錄數據、資源使用數據、互動參與數據、作業(yè)完成數據等,全面記錄學生的學習軌跡。在數據分析方面,應運用大數據分析和機器學習技術,對學習數據進行多維度分析,發(fā)現學習規(guī)律和問題。在評價反饋方面,應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包括知識掌握、能力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等維度,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效。在反饋應用方面,應及時向學生提供評價結果和改進建議,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果。如基于學習分析技術開發(fā)“中國近代史學習診斷系統”,通過分析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學習時長分布、互動參與度等數據,生成個性化的學習診斷報告,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學習建議和資源推薦。
數字化背景下中國近代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效果與反思
1.教學實效性評估
教學效果評估需建立多維觀測體系,涵蓋認知發(fā)展、思維訓練與價值塑造三個層面。知識內化水平可通過“嵌入式測驗+數字檔案袋”組合評估,例如,在南京大屠殺虛擬仿真項目中嵌入史料辨析題,結合學生自主構建的近代史時間軸數字圖譜進行綜合判斷。思維能力進階采用表現性評價量表,觀察學生在“火燒圓明園”AR復原場景中的因果推理質量,或通過線上協作平臺追蹤其對于《馬關條約》影響的多視角論證過程。價值認同維度創(chuàng)新運用混合評估法:既有“新青年視角下的辛亥革命”主題征文,也包含基于VR場景的生理指標監(jiān)測,如在五四運動虛擬現場中捕捉學生的實時情感波動數據。實證數據顯示,該模式在三個維度上的提升效能顯著優(yōu)于傳統課堂,特別是歷史解釋能力的標準差縮小23%,學生在“重走長征路”MR體驗后的家國情懷量表得分平均提升1.8個等級。這種改變源于數字技術構建的“時空穿越”效應——當學生通過3D建模目睹甲午海戰(zhàn)沉船實況時,其歷史同理心激活強度達到傳統教學的3.2倍。
2.教學模式反思與優(yōu)化
數字化教學改革在近代史課程中的推進面臨多重現實癥結。資源建設層面,高精度歷史場景建模常需百萬級資金投入,某高校復現武昌起義場景就耗費178個工時,如何實現教學投入與育人成效的性價比平衡成為關鍵命題。技術整合方面存在“工具異化”風險,部分課堂出現VR設備使用時長超過歷史思考時間的本末倒置現象,這要求重新審視技術輔助的邊界尺度。虛實關系處理中,某校“重慶談判”虛擬仿真項目因過度渲染環(huán)境細節(jié)引發(fā)史實性質疑,反映出歷史嚴謹性與技術表現力間的微妙平衡需求。師生適應度差異更形成實施瓶頸,調查顯示63%的文科教師對MR技術存在操作焦慮,而部分學生則在虛擬場景中產生歷史娛樂化認知傾向。擺脫這些困境需要系統性解決方案:在資源開發(fā)端,可建立區(qū)域高校聯盟共建共享機制,如長三角8所高校聯合構建的“近代史數字資源池”的課件復用率已達71%。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應強化目標導向,如將AR技術精準定位于突破“條約體系形成”等教學難點。歷史真實性保障需構建雙重審核機制,某重點馬院推行的“史料專家+技術團隊”雙組長制值得借鑒。能力提升方面,可參照某師范院校創(chuàng)設的“歷史教師數字技能研修班”,通過12周沉浸式培訓使教師課件交互設計能力提升42個百分點。這些實踐探索顯示,當技術應用深度契合并服務于歷史教育本質時,數字化才能真正成為激活紅色基因傳承的創(chuàng)新引擎。
結 語
數字化轉型推動中國近代史課程構建“虛實共生”教學體系,通過智能平臺、虛擬仿真等技術重塑教學流程,形成“資源—課堂—體驗—評價”閉環(huán)。實踐證實該模式能增強歷史代入感,提升思辨能力,深化價值認同。實施中需破解資源建設成本、技術應用邊界、史實還原精度等難題,可通過校際協作、目標導向設計、雙審機制等策略優(yōu)化。未來應平衡技術創(chuàng)新與教育本質,既要運用區(qū)塊鏈確保證據鏈完整,又需防范歷史娛樂化傾向,在數字基座與人文底蘊交融中培育兼具數字素養(yǎng)與家國情懷的新時代人才,實現紅色基因的創(chuàng)造性傳承。
參考文獻:
[1]楊博惠,王亞峰.基于VR技術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沉浸式教學方式研究[J].江蘇高職教育,2022,22(4):21-27.
[2]張錦,杜尚榮.混合式教學的內涵、價值訴求及實施路徑[J].教學與管理,2020(9):11-13.
[3]劉鑫達,李康,耿國華,等.文化遺產保護中虛擬現實技術研究進展[J].計算機輔助設計與圖形學學報,2025,37(4):545-560.
(方瑾毅:西安工商學院)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