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一路小學的學生將唐詩“裝”進秦腔旋律。(王燕  攝)

當秦腔的高亢旋律裹著唐詩的清雅意境,當鼓樂鼓點敲出長安的千年回響,西安校園正上演著一場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有的以鼓樂為舟,載著《早發白帝城》的輕舟穿越古今;有的以秦腔為媒,將“床前明月光”的清輝灑進心田。非遺,為沉睡的詩句注入了可感可觸的血肉與溫度;唐詩,則為古老的藝術形式點亮了傳承與煥新的光芒。校園里藝術與唐詩的跨時空共鳴,讓千年文化基因煥發新生。

承隋唐遺音 唱唐詩雅韻

長安三小以鼓樂為橋連接古今

當唐詩的平仄韻律與隋唐鼓樂的悠揚曲調相遇,沉睡千年的文脈,仿佛在少年們清亮的鼓點中悄然蘇醒。11月11日,西安市長安區第三小學教學樓大廳里,鼓樂聲陣陣,鼓樂社團的孩子們執鼓擊節、吹笙吟唱,將西安鼓樂的宮廷雅韻與唐詩的雋永意境,交融成一場跨越古今的藝術對話。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隨著詩句的節奏,鼓點忽而急促如馬蹄疾馳,忽而舒緩似晚風拂柳,完美契合著唐詩的抑揚頓挫,將詩中意境具象呈現。排練中,有的同學為了找準鼓點與詩句的銜接,反復唱誦工尺譜;有的同學主動請教老師,琢磨如何用不同的敲擊力度,傳遞詩句里的喜怒哀樂。

西安鼓樂,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的活化石”。西安鼓樂的曲調與唐詩字句的平仄天然契合。在長安三小,這門古老藝術如今已化為孩子們日常修習的生動課程。該校自2020年建校之初就成立了鼓樂社團,每周二、周四下午,鼓樂社團課上的氣氛總是很熱烈。在二年級八班社團課上,何家營鼓樂社何軍利老師正指導孩子們韻曲,他指著工尺譜上的符號講解道:“這些‘上’‘尺’‘工’,就像唐詩的平仄,合在一起才夠韻味。”

六年級學生李若熙已是社團的“老成員”,自一年級接觸鼓樂至今,她已熟練掌握十余首曲目的吹奏技巧。“起初覺得工尺譜很難記,但把它和唐詩一一對應,就像為鼓樂裝上了‘導航’。”她笑著說道。

六年級陳若涵同學現場為記者演奏了《早發白帝城》。清亮的笙音起伏有致,與她輕聲吟誦的詩句相得益彰,“以前背唐詩只停留在字面,現在用笙吹出來,仿佛真的看見了李白乘輕舟穿越萬重青山。”

“唐詩在唐代本就是可吟可唱的‘流行歌詞’,而鼓樂正是它最原汁原味的‘伴奏’。”該校音樂教師、鼓樂社團指導老師張維對此深有體會。她指出,西安鼓樂的旋律起伏與唐詩的情感節奏高度統一,“當鼓點、笙韻與詩句完美融合時,孩子們不僅能讀懂‘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暢快詩意,更能切身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力量與溫度。”

融秦聲激越 化詩意千載

西一路小學以秦腔為媒傳承文脈

日前,在新城區西一路小學一間排練室里,一聲“未開言來珠淚落”的唱腔悠揚響起,學生們正跟著西安易俗社青年演員李文斌學習唱秦腔經典劇目《三滴血》。他們用稚嫩的嗓音,努力模仿古老唱腔的韻味。雖然音調未臻純熟,但那一板一眼的架勢已然有模有樣。

余音尚未散去,孩子們的氣息微微一轉,一首秦腔唐詩隨之唱響。“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高亢激越的秦腔曲調,與李白筆下如霜的月光交融,在排練室里蕩開別樣的回響。

“用秦腔唱唐詩,感覺特別帶勁兒!”課后,四年級學生李佳欣興奮地分享感受。由于姥姥、姥爺時常在家里聽秦腔,她從小便對秦腔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她看來,將朗朗上口的唐詩“裝”進秦腔旋律里,既好聽好記,也讓她從心底生出了一股文化自豪感。

五年級學生高雨萱則更享受這種形式帶來的表達自由:“用秦腔唱唐詩可以很好地融入自己的感情。當聲音隨著旋律跌宕起伏的時候,感覺自己就是詩里的人了。”

這項讓古老詩篇煥發新生的實踐,離不開西一路小學與西安易俗社的緊密協作。憑借毗鄰這一秦腔藝術殿堂的地理優勢,學校特邀易俗社專業老師進駐校園,為學校秦腔社團提供長期教學指導與藝術支持。

每周五下午,李文斌和樊佩玲兩位易俗社優秀演員都會準時出現在學校。從戲曲基本功到秦腔小唱段,專業的指導讓孩子們迅速進步。目前,秦腔社團已有18名成員,涵蓋二至六年級,全部從零基礎起步。

“秦腔是穿越千年的聲音活化石,唐詩是融入血脈的文化密碼。將這兩種文化瑰寶深度融合,能更好地激發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李文斌說。

如今,在西一路小學,秦腔唐詩幾乎全校孩子都會吟唱。在各類演出中,它也總是能引起觀眾的極大共鳴和熱捧。

“當前,我們正致力于構建一套系統化的秦腔課程體系。”西一路小學黨支部副書記宋榮娟說,從一二年級將《游子吟》等古詩融入音樂啟蒙,到三四年級以表演展示激發興趣,再到五六年級推進專業化訓練,未來,秦腔課程還將進一步納入秦腔歷史知識與板胡等樂器教學。她期望這套課程不僅能讓孩子們掌握非遺技藝,更能從心底認同并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