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食用菌產業因其經濟效益和環保特點,逐漸成為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職業教育在推動該產業發展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能夠為其提供技術人才、推廣現代農業技術,并通過產教融合實現產業創新。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原楊凌職業技術學院)作為農業職業教育的先行者,通過校企合作和創新教學模式,在服務食用菌產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果。本研究以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為例,探討職業教育服務食用菌產業的路徑,分析其在人才培養、技術培訓、課程優化及產教融合中的優勢與挑戰,并提出進一步提升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的策略。

[關鍵詞]職業教育  鄉村振興  食用菌  產教融合

基金資助:2022年度楊凌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產業研發中心的〈食用藥用菌生產技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編號:JG22056);2022年度陜西職業教育鄉村振興研究院課題《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產業振興的有效途徑研究》(編號:22YB030)。


引  言

食用菌產業作為現代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關注。歐美國家及日本通過技術創新和精細化管理,推動了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在可持續農業和綠色經濟的背景下,食用菌產業展現出巨大的潛力。國際研究表明,食用菌不僅具有高經濟價值,還對環境友好,因而在全球農業轉型中占據重要地位。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食用菌生產國和出口國,產量占全球的70%以上,盡管在規模上領先,但仍面臨技術標準化、品牌建設不足等挑戰。如何提高產業技術水平,推動食用菌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

職業教育在農業現代化中發揮著關鍵作用,特別是在技能密集型產業中。國內外研究表明,通過校企合作和實踐培訓,能夠有效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本研究以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為例,分析其在食用菌產業人才培養、技術支持及產教融合等方面的探索,討論職業教育如何為產業提供人才支持,并指出當前在資源配置與課程設計上的不足,為促進產業與教育協同發展提供思路。

陜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

1.陜西食用菌產業基本情況

陜西省是全國重要的食用菌產區之一,食用菌產業發展迅速,已形成較為完善的產業鏈,成為該省農業的優勢特色產業之一。中國食用菌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陜西省食用菌總產量達109.88萬噸,產值95.1億元,產量及產值位居全國中上游(排名第12名)。陜西省逐步形成以香菇、平菇、木耳為主的品種結構,三者共占全省食用菌總產量的86.6%。

2.食用菌產業特點與挑戰

陜西省食用菌產業具備區域和資源優勢,氣候適宜、生態多樣,適合多種食用菌品種的栽培,已成為農村增收的重要產業。然而,該產業面臨生產技術相對落后、深加工不足、產品同質化嚴重等挑戰,制約了生產效率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特別是人才短缺問題突出,高素質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缺乏,直接影響了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3.食用菌產業的機遇

盡管面臨挑戰,但食用菌產業也迎來了政策支持、市場需求增長和技術創新的多重機遇。近年來,陜西省陸續出臺了《陜西省國民經濟“十四五”規劃》《陜西省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食用菌產業發展專項行動計劃》,以及《陜西省農業農村廳關于加快推進全省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這些文件明確提出要通過優化區域布局、推進農企合作、加強市場開拓等措施,提升食用菌產業的整體水平。

職業教育在服務食用菌產業中的作用

1.職業教育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

職業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在鄉村振興中作用關鍵。首先,職業教育能夠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技能型人才,通過定向培養和輸送,增強農村勞動力的專業技能,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其次,職業院校通過開展實用技術培訓,幫助農民掌握現代農業技術,提升農業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此外,職業教育還可以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借助校企合作和技術支持,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生產,促進鄉村經濟結構的優化和農業產業化水平的提高。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職業教育為實現農業現代化、促進農民增收以及提升農村人口素質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2.職業教育在食用菌產業中的優勢

職業教育在服務食用菌產業發展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首先,職業院校能夠結合區域特色產業需求,設置針對性的課程,如開設食用菌栽培技術、食用菌病蟲害防治等專業課程,培養行業急需的技術型人才。其次,職業教育注重“產學研”結合,依托實踐基地或校企合作,將學生培養與企業需求緊密對接,為食用菌產業提供更加適用的勞動力。再次,職業院校具備較為完善的實訓設施和技術支持平臺,能夠為食用菌栽培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提供技術支持,如菌種選育、生產管理和市場推廣等。最后,職業教育可通過短期技能培訓,為農村地區的農民提供技術再教育,提升他們的生產水平,推動當地食用菌產業向現代化、規模化發展。

3.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現階段,職業教育服務食用菌產業雖具優勢,但仍存在若干瓶頸問題。首先,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與食用菌產業的需求銜接不夠緊密,部分課程內容陳舊,缺乏前沿技術更新,難以滿足產業快速發展的需求。其次,校企合作模式不夠深入,雖然許多職業院校已與食用菌企業建立合作關系,但合作形式較為松散,缺乏系統性合作機制,導致學生實踐機會有限,難以真正參與生產環節。再次,食用菌產業技術更新速度較快,而職業院校教師隊伍的專業水平與產業前沿存在一定差距,教師的實踐能力和教學內容的更新需要進一步提升。最后,農村地區的技術推廣工作仍面臨一些挑戰,職業教育資源在農村的覆蓋面較窄,難以滿足農民的技術需求。這些問題的存在,限制了職業教育對食用菌產業的有效服務和支持,需通過深化改革和加強合作加以解決。

職業教育資源與食用菌產業的匹配分析

1.教育資源現狀

據調研,以陜西省為例,該省職業院校在食用菌產業鏈相關領域的專業布局較為全面,相關專業主要涵蓋食品智能加工技術、食品檢驗檢測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等五大核心領域,累計專業布點達到35個,分布在34所職業院校中。高職院校的分布為:關中地區26所,陜北地區3所,陜南地區2所,地理分布較為集中。這些學校具備較為成熟的教學資源和設施,現有專業雖涉及食用菌產業鏈多個環節,但因缺少專門的食用菌生產加工專業,教育資源的覆蓋仍顯不足。

2.人才供給分析

近五年,陜西省的職業院校已為食用菌相關產業輸送了超過4萬名專業技術人才,涵蓋食品加工、設備維護、檢驗檢測等多個領域。這些人才為食用菌產業鏈的各環節提供了技術支持,尤其在加工技術和設備維護方面,推動了產業的持續發展。但伴隨著產業升級,行業對菌種研發、自動化栽培和高端加工技術等更細化的技術人才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滿足,制約了關鍵環節的技術突破。

3.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的特色

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作為服務區域農業特色產業的核心教育基地,具有明顯的資源優勢。學校雖未開設專門的食用菌生產與加工專業,但已在農業生物技術、現代園藝技術、植物保護與檢疫技術等相關專業中將“食用菌栽培技術”作為專業核心課程,培養學生掌握基礎的食用菌生產與管理技能。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和實踐教學,促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升技能水平,同時充分利用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的技術平臺,支持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形成了以實踐為主導的教學模式,為區域食用菌產業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4.資源匹配的挑戰

首先,課程設置滯后于產業技術發展速度,尤其是在菌種研發、現代栽培和精細化加工等高端領域,缺乏相應的課程支撐。其次,校企合作深度不夠,學生的實踐機會相對有限,特別是在關鍵技術領域,學生參與度較低。再次,部分院校因地理位置偏遠或資源配置不均,缺乏足夠的實訓設備和優秀師資,導致學生在就業后仍需較長時間適應崗位需求。最后,職業教育資源的區域分布不平衡,關中地區資源集中,而陜北、陜南地區的教育資源相對匱乏,難以實現全省范圍內均衡的教育服務覆蓋。

職業教育服務食用菌產業的有效路徑

1.課程設計與優化

針對食用菌產業不斷變化的人才需求,職業院校的課程設計應緊貼產業發展趨勢,并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進行優化。傳統的課程內容已不能完全滿足現代食用菌產業的要求,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具體而言,職業教育的課程體系應加入更多實用性、前瞻性的內容。例如,現代食用菌栽培技術、液體菌種技術、智能化栽培設施的應用、食用菌的深加工技術等課程模塊,都是食用菌產業當前和未來發展的核心技術領域。

此外,課程設計應進一步強化實踐教學,建立校內外實習基地,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積累經驗,提升操作能力。通過課程優化,職業教育能夠培養出符合產業需求的高素質技術人才,推動食用菌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2.產教融合

產教融合既是現代職業教育的重要特征,又是職業教育服務產業的有效路徑之一。在國家大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產教融合為職業院校與企業搭建了合作橋梁。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進一步強化了產教融合在職業教育中的地位。

陜西省的食用菌產業雖然起步較早,但產教融合仍處于初級階段。例如,漢中職業技術學院建立了全省唯一的省級食用菌產教融合實踐中心,作為食用菌行業的開放型產教平臺,為校企合作提供了試點經驗。然而,食用菌產業的市域產教聯合體和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尚未建立,缺乏全面的跨區域、跨行業合作平臺,影響了職業教育資源與產業需求的有效銜接。

3.技術研發與創新

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技術研發與創新是職業院校的重要職責之一,也是推動食用菌產業技術進步的重要手段。職業院校在人才培養的同時,應積極參與食用菌產業的科研項目,推動技術創新。學??梢栽O立專項科研課題,深入研究食用菌的生產工藝、菌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關鍵技術領域,并通過技術轉化將科研成果應用于企業實際生產中,提升企業的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

此外,職業院校還應與企業聯合開展技術培訓,幫助產業從業人員掌握最新的技術動態,提升企業整體技術水平。職業院校通過產學研協同創新推動技術成果轉化,不僅能夠提高食用菌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還能為職業教育服務產業開辟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4.師資隊伍建設

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職業教育質量的保障,特別是在服務食用菌產業的過程中,教師的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至關重要。《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了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的目標,職業院校應通過與食用菌企業的緊密合作,提升教師的實踐技能和科研水平。

5.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的實踐案例

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作為食用菌產業領域的職業教育先行者,積極探索和實踐了一系列課程設計與產教融合的創新路徑,形成了較為成熟的職業教育服務食用菌產業模式。具體路徑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構建育人模式,促進產教融合

構建了“一中心,三對接,四融通”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以培養能夠直接服務于地方經濟并具有長期發展潛力的食用菌產業專業人才為中心;通過人才培養目標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教學內容與行業技術對接、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過程對接的“三對接”,實現了課程建設、教材建設、技術應用、師資隊伍和實踐平臺的產教深度融合;推進教學內容與行業技術、教學標準與行業及產品標準、教學方法與生產過程、教學團隊與行業技術人員的“四融通”,進一步提升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通過這一模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還確保教學內容緊密圍繞行業前沿技術進行優化調整,切實提升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業振興的能力。

(2)更新課程內容,貼近產業發展

依托食用藥用菌栽培典型任務,聚焦現代產業發展,將課程內容重構為食用藥用菌生產基礎、菌種制作技術、栽培管理技術、保鮮加工技術四個模塊,每個模塊結合實際工作任務進行設計,任務安排由淺入深,知識點的應用逐步遞進。此外,課程中還引入包括金耳、羊肚菌栽培技術和液體菌種制作技術等在內的最新產業技術,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實際需求。通過課程內容的創新和優化,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可為食用菌產業輸送具備前沿技術的高素質人才。

(3)加強技能培育,推進鄉村振興

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食用菌實訓室和農林綜合實訓基地,按照產業實際生產環境進行模擬與優化。例如,采用項目式教學(PBL),以實際具體的栽培項目為載體,如“羊肚菌栽培”“大球蓋菇栽培”等,讓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系統掌握從菌種選育、培養基制作、接種、栽培管理到產品加工的全流程技能。

學校還與楊凌君寶家庭農場、楊凌金麒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及合作社建立了長期穩定合作,建設校外實踐基地。定期組織學生前往基地進行實地學習與操作,讓他們直接參與鄉村產業的生產環節,增強對實際生產的感知和操作能力,有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4)搭建創新平臺,促進技術創新

學校于2021年成立“秦嶺食用菌產業研發中心”,依托秦嶺豐富的生態資源,組建了一支由“職教名師+技能大師+行業能手”組成的科研團隊。該團隊在食用菌良種引進、選育、馴化等技術研發方面不斷推進,力求創新和突破,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該研發中心不僅成為推動地方食用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平臺,還為學校培養食用菌人才提供了寶貴的實踐資源和科研支持。近年來,研發中心積極申報并承擔省級、校級科研課題6項,涵蓋了食用菌產業技術創新、鄉村振興與生態農業等領域。

(5)開展對口幫扶,助力貧困村產業發展

2018年,學校在寶雞市太白縣高碼頭村建立食用菌產學研基地,協助當地發展食用菌種植產業。2021年,學校與高碼頭村簽訂了“駐村聯戶”鄉村振興幫扶協議,累計投入幫扶資金20余萬元,幫助當地發展食用菌產業。學校師生團隊為村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涉及香菇、羊肚菌和大球蓋菇等多種食用藥用菌,推動了當地食用菌產業的快速發展,切實促進了貧困村的產業振興。

結論與展望

本文以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為例,探討了職業教育如何通過人才培養、技術支持和產教融合服務于食用菌產業發展。研究表明,職業教育在提升產業技術水平、滿足產業人才需求、推動產業創新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在農村振興背景下,職業教育通過提供專業技能培訓和實踐機會,能夠有效助力地方特色產業發展。

在全球化和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職業教育與產業的協同創新將成為農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驅動力。職業院校應繼續深化校企合作,特別是在食用菌相關領域,進一步推動產教融合模式的發展。通過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確保職業教育能夠緊跟產業發展趨勢,為農村產業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持和高素質人才儲備。未來,職業教育應站在更開放、創新的角度,積極回應產業發展新需求,助力鄉村產業的升級與轉型,實現教育和產業的共贏發展。

參考文獻:

[1]Bok Y Y,Ji M O,Lee Y O,et al.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ushroom industry[J].Journal of Mushroom,2016,14(4):142-154.

[2]張曉茹,趙竑博,張軼婷,等.我國食用菌發展現狀、面臨的挑戰及未來發展方向[J].園藝與種苗,2023,43(5):49-54+97.

[3]李鳴雷,等.2023年陜西省食用菌產業發展報告[R].西安:陜西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2023.

[4]戴文婧,山敏,付帥.對陜西食用菌產業發展的思考與建議[J].西北園藝,2023(9):1-4.

[5]鄧曦東,崔蜜,張小曼.職業教育助推鄉村人才振興的思路與路徑[J].社會科學動態,2022(5):56-61.

[6]張艷明.食用菌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J].新農業,2023(9):25-27.

[7]張娣,王繼華,李賀,等.基于“中特高”背景下《食用菌》課程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糧食,2023(5):126-128.

[8]李智俊.《食用菌栽培技術》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措施[J].農技服務,2020,37(7):133-134.

[9]強磊.基于創新創業教育的《食用菌栽培》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山西青年,2022(12):52-54.

[10]強磊,王鋒.食用菌栽培課程思政教學研究與實踐[J].農業工程,2024,14(5):133-136.

[11]馬爽,邵迪,王雙,等.基于項目教學法的食用菌栽培學課程改革[J].農業科技與裝備,2022(2):79-80.

[1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EB/OL].(2022-12-2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3/content_5736711.htm.

[13]強磊,張紅娟.“季節分段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課程教學設計初探——以園藝技術專業《食用菌栽培》課程為例[J].楊凌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6(2):48-53.

[14]李朝紅,賀亞媚,熊漢琴,等.全民職業技能培訓提升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實踐探索及策略[J].智慧農業導刊,2023,3(23):184-187.

(王鋒:陜西農林職業技術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