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我國康復醫學快速發展,康復專業人才需求遞增。但傳統“2+1”教學模式存在人才培養與市場脫節、教學與崗位需求匹配度不足、理論與實踐割裂等問題,導致學生實操及臨床問題解決能力欠缺。為此,本文基于安康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實踐,創新性地提出“1+1(0.5+0.5)+1”分段教學模式。通過深入分析該模式實施的必要性與重要意義,詳細闡述其培養內容、方法及具體要求,并對實際效果進行總結。研究表明,該模式能顯著提升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崗位適應性,對本校及其他院??祻椭委熂夹g專業教學改革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  大健康  康復治療技術專業  人才培養  模式創新

基金資助:安康職業技術學院2024年度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編號:AZJKY2024034)。


引  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趨勢的日益加劇,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在醫療衛生領域的重要地位愈發凸顯,對康復治療專業人才的需求持續攀升。安康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以康復治療技術為特色專業之一的高職院校,近年來在分段教學模式方面展開了持續的探索與實踐。在此背景下,“1+1(0.5+0.5)+1”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應運而生。該模式旨在突破傳統教育模式的束縛,通過有機整合“校內理論學習與實訓、醫院臨床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醫院頂崗實習”三個階段,構建起以實踐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立體化教學體系,致力于培養具備扎實理論知識與較強實踐技能、臨床適應能力的康復技能型人才,確保學生在實際工作環境中能夠迅速適應崗位需求。有效縮短畢業至就業后的崗位適應期,為康復治療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提供有益參考,同時也為職業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傳統“2+1”康復治療專業教學模式的弊端

安康職業技術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發展較晚,在傳統“2+1”教學模式(即兩年學校學習與一年臨床實習)的影響下,該專業在培養方式和目標上存在諸多限制。一方面,受傳統醫學思想的長期影響,社會對康復治療的認知較為局限,康復理念普及程度較低。另一方面,由于該專業開設時間相對較短,培養經驗不夠豐富,加之傳統粗放式培養模式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教育重點更多傾向于規模擴張而非質量提升,這導致康復治療專業人才在實踐能力和綜合素養方面難以滿足市場需求。

1.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

康復治療行業對專業人才的標準要求較高,從業人員不僅要熟練掌握推拿、刮痧、拔罐等傳統技能,還須具備現代康復技術(如康復評估技術、康復治療技術)以及多學科協作能力等。然而,學院在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實施過程中,一直采用傳統的“2+1”模式,該模式下的人才培養重點仍主要集中在基礎技能的傳授上,未能充分考量現代康復技術的廣泛應用以及行業對多元能力的需求,這直接導致學生畢業后難以迅速適應崗位需求,在激烈的行業競爭中處于劣勢。

此外,由于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發展相對滯后,課程設置及培養目標未能及時更新。加之對行業動態和醫院實際用人需求的調研不夠深入,導致學生培養缺乏明確的方向性。與此同時,市場對高素質康復治療技術人才的需求持續增長,但由于學校與行業之間缺乏緊密的聯系與合作機制,培養出的學生無法有效填補市場空缺。這種“供需錯位”的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進一步發展,也削弱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脫節

康復治療行業崗位要求從業者不僅要掌握傳統技能,還需熟練操作現代化康復設備,具備精準的康復評估能力以及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但在傳統“2+1”培養模式下,康復治療技術專業教學內容往往以理論知識為主,實踐操作為輔,且課程設置缺乏針對性,未能充分體現行業崗位的實際需求。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康復治療領域引入了許多高科技設備和方法,如虛擬現實康復訓練、智能康復儀器操作、人機接口技術等。然而,學院在課程設置中未能及時納入這些前沿技術,學生對新設備的掌握程度較低,難以適應現代康復技術崗位的需求。這種脫節使得畢業生進入工作崗位后需要較長的適應期,既增加了用人單位的培訓成本,也削弱了學生在行業中的競爭力。同時,由于康復治療技術的工作場景復雜多變,需要從業者具備較強的溝通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和患者心理疏導能力,而這些在傳統教學中往往未得到足夠重視,進一步加劇了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的矛盾,直接影響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綜合能力。

3.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脫節

傳統“2+1”模式將理論學習集中在前兩年,實踐操作主要安排在最后一年實習階段。學生在校期間雖掌握了大量理論知識,但由于實踐機會有限,無法將理論有效應用于實際操作中,導致理論強、實踐弱的現象普遍存在,理論學習與臨床實踐之間出現明顯脫節。

這一脫節的典型表現是學生對臨床工作環境的陌生感和不適應性。在校學習階段,由于缺乏真實的臨床環境模擬,學生在面對實際工作場景中的問題時,解決能力較為欠缺,例如如何應對患者突發情況、如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等。此外,學校在實踐教學環節的投入不足,實驗室設施陳舊、設備不全,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雖然最后一年集中安排的臨床實習可在一定程度上彌補實踐不足,但實習時間緊迫且內容分散,學生在實習期間往往僅能接觸到工作中的部分環節,難以形成全面的崗位勝任能力。這不僅延長了學生適應崗位的周期,也削弱了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的教育效果,亟須通過校企深度合作和實踐教學模式創新來加以解決。

實施“1+1(0.5+0.5)+1”分段教學的必要性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健全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體系;研究建立醫學生臨床實踐保障政策機制,強化臨床實習過程管理,加快以能力為導向的學生考試評價改革;構建理論、實踐教學與臨床護理實際有效銜接的課程體系。

在此背景下,學院結合國家相關政策要求和自身實際情況,積極探索并實施“1+1(0.5+0.5)+1”分段教學模式。具體為:第一學年以理論學習為主,著重打牢學生的專業基礎;第二學年實施分段實踐教學,將學生派往教學醫院進行臨床專業課教學,采用“床邊教學”“觀摩教學”和“情境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臨床環境中,通過參與患者診療、康復評估和治療計劃制訂等實際工作,逐步掌握康復治療的核心技能。

例如,第二學年著重康復技能的基礎訓練和常見病、多發病的康復治療;第三學年的頂崗實習則強調綜合能力的提升和獨立工作的訓練。學生通過連續的實踐學習,逐步形成從理論到實踐的完整認知鏈條,能夠快速適應未來崗位需求。這種循序漸進的培養模式,不僅提升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顯著縮短了其進入崗位后的適應期,贏得了用人單位的高度認可。

在教學醫院學習期間,學院還結合地方實際,與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合作機制,安排學生深入基層醫療機構進行見習和調研。學生通過參與常見病和多發病的診療、防疫保健和健康咨詢活動,不僅了解了當地衛生資源狀況,還鍛煉了服務基層的能力。這種實踐模式既滿足了基層醫療對康復治療技術人才的迫切需求,也增強了學生的職業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1+1(0.5+0.5)+1”模式的優勢在于深化了校企合作,充分利用教學醫院的優質資源。安康職業技術學院邀請醫院的臨床醫生作為兼職教師,將行業最新動態和實際需求融入教學內容,確保教學內容與崗位需求同步更新。同時,學生通過多次實踐活動熟悉了臨床環境和團隊合作模式,為未來獨立工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外,通過與教學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的深度合作,學院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評估體系,形成了適應地方醫療行業發展需求的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培養體系。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多層次、多場景的實踐學習,不僅掌握了扎實的理論知識,還具備了過硬的實踐技能和服務基層的能力,有效彌補了傳統“2+1”模式的不足。

“1+1(0.5+0.5)+1”分段教學內容及方法

“1+1(0.5+0.5)+1”分段教學模式以階段性分段教學為核心,通過理論學習、學徒制實踐教學和崗位實習的有機結合,逐步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1.第一階段:一年校內理論學習(第一、二學期)

學生入學后,在學校進行為期一年的理論課程學習。第一學期主要學習“康復醫學概論”“人體解剖學”“生理學”“人體發育學”等康復治療的專業基礎課程,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康復醫學的基本原理和人體的基礎構造,為后續學習筑牢根基。第二學期開始專業橋梁課程的學習,包括“康復評定技術”“人體運動學”“臨床疾病概要”等,助力學生掌握康復評估和疾病基礎知識。

為增強學習的實踐性和針對性,學院在每學期末安排1至2周的見習活動,組織學生參觀醫院或進行實際操作,讓學生初步熟悉康復治療專業的實際工作場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職業認同感。

2.第二階段:一年校企協同教學(第三、四學期)

安康職業技術學院與安康市人民醫院、漢濱區第二醫院、漢濱區第三醫院3家醫院的康復科開展學徒制教學合作。各醫院分別派遣8名中級職稱以上的康復治療師(6名)和康復醫師(2名),共計24人輪流到學校承擔不同的康復教學任務。這些教師憑借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學生提供實踐操作技能的示范及指導,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

第三學期的教學內容以理論結合實踐課程為主,將康復專業課程劃分為不同的模塊進行教學,如神經康復、骨科康復、心肺功能康復、慢性病康復、運動損傷康復等知識模塊。每天上午由學院專職教師在教室進行理論授課,下午則由醫院對應知識領域的學徒制導師在學院實訓室進行實踐能力操作訓練。

第四學期學生全部前往醫院進行學習。上午,學生跟隨自己的導師(每1位導師帶4名學生)進入康復科室進行臨床實訓;下午,全體學生集中在醫院教室整理上午科室的學習成果和心得,并分組進行匯報(這一環節由學校專職老師負責指導并提出新的學習要求和改進措施)。

合作醫院選拔學歷高、職稱高、臨床經驗豐富且具有較強教學能力的主治醫師、主任(副主任)醫師或護師擔任授課教師,以確保教學質量。為幫助醫護人員順利實現從醫護工作者到教師角色的轉變,學院在授課前對其進行教育教學法的專項培訓,使其盡快適應教學工作的要求。同時,根據需要為醫護人員提供教師資格考試相關的學習支持,鼓勵他們考取高校教師資格證,進一步提升教學能力,培養更多具備醫教融合特質的“教授醫師”或“醫師教授”,為校企合作教學提供更高水平的人才保障。

3.第三階段:一年崗位實習(第五、六學期)

第五學期,學生輪流進入臨床科室及康復科室進行學習。臨床科室涵蓋神經內科、神經外科、脊柱科、創傷骨科、呼吸科、心血管內科等,康復科包括神經康復、肌骨康復、心肺功能康復、慢性病康復等部門。學生主要觀察和協助康復治療流程,逐步熟悉不同崗位的具體要求。

為確保該教學模式順利實施,學校選擇三級甲等或條件較好的二級甲等以上醫院作為校企合作單位,開展長期穩定的臨床教學合作。學校在支付相應教學費用的基礎上,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學生進入合作醫院進行臨床教學實踐。為明確合作內容及雙方責任,校院需簽訂長期合作協議,協議中明確合作原則、雙方權利與義務等具體條款。

安康職業技術學院自2021年起,與安康市中心醫院(二甲)、安康市中醫醫院(三甲)及安康市人民醫院(三甲)建立了臨床教學合作關系。這些醫院擁有完善的設施和豐富的臨床資源,為學生提供了優質的實踐平臺。2021年至2023年,學校分別安排了58名、66名和69名康復治療技術專業學生到三甲醫院開展臨床教學,共計193人次。每年以班級為單位分配學生,教學組織和管理逐步完善,臨床教學運行效果良好,為學生的專業能力培養和崗位適應能力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第六學期,學生根據個人興趣和職業規劃選擇1至2個具體崗位進行頂崗實習。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獨立完成從接診、問診、制定康復計劃、實施治療到病例書寫的完整工作流程,全面掌握崗位職責和核心技能,以快速適應未來的職業環境,達到教學目標。

實施“1+1(0.5+0.5)+1”分段教學的成效

“1+1(0.5+0.5)+1”分段教學模式的實施,成功將學生從傳統的課堂學習帶入臨床實際操作中,實現了教學方法和學習內容的雙重優化。

在第二學年,學生從學校課堂轉移到教學醫院,由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師擔任授課教師。教學醫院提供了大量真實案例和豐富的見習機會,學生可以隨時隨地跟隨教師進入一線科室,觀察醫療過程并參與臨床診治。通過情境式教學,學科知識得到有機整合,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知識點割裂的弊端,實現了學科間的互通和綜合應用,極大提升了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的深度。

例如,學生在“床邊教學”過程中,不僅學習到診療技巧,還通過病例分析理解康復評估、治療計劃制訂等多學科交叉內容,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理解力和實踐能力,這是傳統課堂教學難以企及的。學生普遍反饋,在教學醫院的學習階段,課程內容實用性強,知識點與實際工作結合緊密,不僅幫助他們牢固掌握理論,還讓他們對醫療實踐的整體流程有了清晰的認識。

與傳統模式培養的學生相比,參與“1+1(0.5+0.5)+1”分段教學的學生在實習期間表現出更強的崗位適應能力和動手能力,能夠更快進入工作狀態,綜合素質也明顯提升,為其畢業后的就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以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其康復治療技術專業2018級58名學生在2021年畢業時就業率高達96%,充分彰顯了分段教學模式在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就業競爭力提升方面的顯著成效。

對于教學醫院而言,醫護人員通過參與臨床教學,在講授知識的同時深化了對理論的理解,并在教學過程中反思和優化自己的臨床實踐,達到了“教學相長”的效果。

總體來看,“1+1(0.5+0.5)+1”分段教學模式實現了學校、學生和醫院的多方共贏。學校通過教學改革顯著提升了人才培養質量;學生不僅具備了扎實的理論基礎,還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醫院則通過教學合作強化了醫療水平和團隊能力。該模式的成功實施為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也為深化醫教協同、促進醫教融合提供了有效路徑。

結  語

為解決傳統康復教學模式中存在的問題,安康職業技術學院緊密結合自身實際,充分發揮專業積淀和學生規模的優勢,緊密對接康復市場需求,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基于校企合作班的成功經驗,創新性地實施“1+1(0.5+0.5)+1”分段教學模式,通過加強醫教融合與校企協作,構建協同育人的新機制,為優化康復人才培養路徑提供了新的思路。這一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人才培養水平,更為新時代康復專業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范例。

參考文獻:

[1]張迪,彭曉松.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項目化教學現狀及對策[J].西部素質教育,2024,10(17):185-188.

[2]李海強,黃芬梅,莫秋橋,等.VR技術在康復照護課程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大學教育,2024(11):82-87.

[3]李旋,彭迎春,俞玲,等.“1+X”證書制度下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措施[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4,7(9):60-62+122.

[4]李俊.高職臨床醫學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實踐路徑及優化策略[J].醫學理論與實踐,2024,37(8):1424-1426.

[5]張秋瑩,王左生,許麗娜,等.康復治療解剖生理基礎課程構建理論研究——基于學科融合的視角[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23(24):81-83+90.

[6]劉瑾春,鄭秀花,張瑞霞,等.“1+1+1”培養模式下臨床同步線上課堂對高職醫學生臨床思維能力的影響[J].衛生職業教育,2023,41(6):69-71.

[7]賀旭,李躍軍,湯艷,等.基于崗位勝任能力探討臨床醫學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學醫院的作用[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22,24(3):65-68.

[8]郝文斌,高惠霞,任春曉.大健康背景下高職康復治療技術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20(19):243-244.

[9]劉曉輝,劉瑩,鐘啟璘.高職“1+1+1”人才培養模式略探——以河南護理職業學院康復治療技術專業為例[J].文教資料,2020(20):96-97.

[10]劉暉,潘翠.高職院校臨床醫學專業“1+1+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以湘潭醫衛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現代職業教育,2020(8):122-123.

(劉少青、馬慶波、黃裕民、邱樊:安康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