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改革“壓學分”更要“提質量”
作者:龍敏飛
發布時間:2025-11-21 12:40:25 來源:光明網
學分是大學生畢業的通行證,每門課都有固定的學分,只有修夠學校要求的總學分才能順利畢業。據媒體報道,這個學期,不少高校宣布縮減學生畢業所需的總學分,同時積極淘汰“水課”、增加前沿與實踐性課程,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高校中,課程內容單調乏味、教師上課不走心、學生學習不上心的“水課”客觀存在。而它們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部分老師更多將心思放在寫論文、搞科研上,對教學敷衍了事;另一方面,則是一些學生為了湊夠學分、提高績點,會選擇更容易“蒙混過關”的課程。“水課”的出現,不僅會浪費教育資源,更會損害高等教育的嚴肅性。因此,高校推動學分改革,就是要擠掉課程中的“水分”,為真正有價值的課程騰出空間。
高校學分改革,看似是在給學分總量“做減法”,實則是給高等教育質量“做加法”。以復旦大學為例,其雖然減少了學生要修的學分,但要按照實驗、實踐、實訓三個層次的課程體系培養學生的實戰能力。由此觀之,改革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讓學生從被動接收轉向主動探索,從理論學習邁向實戰應用。此外,各大高校還積極推進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融入課程,同樣是對課程內容的提質升級。
更重要的是,高校學分改革也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創造了條件。此前過多剛性學分的設置,容易限制學生進行興趣探索、實踐參與和開拓創新的可能,“壓學分、增選擇”的改革推行之后,學生擁有了更大的學習自主權,可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職業規劃選擇更有貼近性、更實用的課程。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為例,其允許以創新成果替代畢業論文的探索,就是培育學生綜合能力的有益嘗試,也為評價體系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必須承認,學分的“減”并不必然會帶來質量的“加”,要實現這一轉化,仍需從多方面發力。一則,高校自身要加強對課程內容的把關審核,確保課程具有現實的價值與意義,壓縮“水課”的生存空間;二則,教育主管部門要平衡好通識教育、專業培養與個性化發展之間的關系,讓學分改革的善意初衷能更好地照進現實;三則,要完善科學有效的課程評價體系和退出機制,根據社會需求和學生反饋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唯此,高校課程設計才能實現從“教”為中心向“學”為中心的科學轉變。
一言以蔽之,高校壓學分的改革不是要放松要求,也不是要降低標準,而是要精準發力、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教學質量。高校自發的學分改革,是推動高等教育回歸育人本質、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一步,唯有持續深化課程改革,才能推動大學教育真正成為激發人才潛能的重要陣地。
熱點新聞
深度報道
新聞視頻

投稿
APP下載


















